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 投稿vior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374次
  • 评分4
  • 31
  • 0

——墨红文化事业发展侧记

唐双平(富源县墨红镇文化服务中心)

墨红——是一个古代的地名,也叫老东山,墨红系彝语,是云南省富源境内彝族人口最多,集聚地最大的地方。

在很久很久以前,最早开发这块处女地的是彝族同胞,彝族同胞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善良、豪爽好客、能歌善舞的优秀民族,仅墨红境内就有15000余人,占人口总数的25%,分布在法土、世迤、鲁木克、摩山、九河、清水等12个村委会,19个自然村。属彝族集聚地的法土、世迤、鲁木克3个彝族村委会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土地贫瘠,高寒冷凉,生产生活基础较差,生产力水平较低,有20%的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墨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充分发挥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从弘扬少数民族的民间、民族文化着手,大力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充分利用民族节日活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

每年六月二十四这天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属于他们过大年的节日,也是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节日,各村寨都要在祭山树下打老牛,在赛歌台组织山歌对唱。镇党委、政府每年都要拿出3—6万元的经费,委派班子成员带着礼物去慰问彝族同胞,去彝族村社召开座谈会,畅谈民族团结、民族发展进步等有关问题;组织过好彝族同胞节日;以联片的形式组织彝族歌舞联欢会,青年山歌对唱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又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主团结。

建起了彝族村寨山歌对唱台,为彝族同胞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舞台

古代唱山歌,是为了驱赶野兽,随着时代的进步,唱山歌、对山歌则成了彝族同胞最文明的情感交流方式,也成了彝族同胞谈情说爱既含蓄又直接的交流方式,还成了彝族同胞们过节的娱乐方式,为了彝族群众同胞的文化发展需求,镇党委、政府挤出了一定的财力并协调了有关企事业单位,从财力、物力上支持了各彝族村寨建起了山歌对唱台,到目前为止,共建起了山歌对唱台19块活动场地,为弘扬民族特色文化提供了舞台。

组建了彝家着装刺绣专业队伍,传承、彰显了彝族着装的个性艺术特色,又增加了参加刺绣人员的家庭收入

彝族同胞的着装在我国56个民族着装中别具一格,特别是女装更有特色,从盖头到蒙心布再到下装布面都是亲手一针一针的精挑细绣的,从面料花线颜色搭配,花样的设计等相当协调,蕴藏着本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特征及审美观点,穿起来更得体,特别是彝族大姑娘穿起来,就更显得美上加美,出现在镇里大型接待场中显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象,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节组织活动的时候,彝族同胞们的老老少少,都穿起了他们的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时,更显出山花浪漫的场景,正是彝族同胞独有的花样特色,引起了一些旅游公司、游客们的好奇和羡慕,纷纷到彝族村寨定做,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镇党委、政府出面引导、组织,成立了以普冲、法土、世迤、鲁木克等村寨为主的彝族着装刺绣专业队伍,共计40余人,每人每年可刺绣6~8套,每套可卖1800~2000元,每人每年可收入1—2万元。这样,既彰显了彝族着装特色,也增加了彝族同胞的家庭收入,还为彝族同胞的沟通和民族团结搭起了经济桥梁。

成立了彝族村寨红白理事会,为彝族村寨提供了红白理事活动场所,既尊重了彝族同胞古老的风俗习惯,又引导了彝族同胞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转变

彝族村寨的红喜事和白丧事最为热闹,排场都很大。办红喜事,一般的人家都会有600~800人,出嫁姑娘的人家,头天晚上要请很多姑娘围着出嫁的女人大哭一场,表示做父母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出嫁,也表示自己的姑娘去婆家不哭,能高高兴兴的过上幸福的生活。出嫁的当天,女方还要请很多女青年为取亲的小伙子们脸上抹黑、抹花,表示自己的女儿去婆家认不错新郎,还表示自己的女儿去婆家后不要给娘家人丢脸,堂堂正正做人。男方家在娶亲的头天,要准备很多很多猪头,很多大粑粑要送给女方家的每家亲戚,一家一个猪头、一个大粑粑。若不按这个风俗做第2天就为难娶亲人,办喜事不论男方女方,客人都要吃3天6顿,很麻烦。再说,办丧事在祭祀的过程中,除了按我们汉族的方法操办外,主人家要请很多老老少少为死者跳鬼,就是每人手中拿着两块新帕子,一面吼,一面跳,按照古代的传说“跳鬼”就是为死者驱赶野兽、飞禽、苍蝇传到现在演变为死者祈祷,希望死者驾鹤成仙,彝族操办丧事,很隆重,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吃4天8顿,死者本村的每家每户都要熄火,只等到扶山那天,还要请内亲吃二顿,对于彝族同胞来说,无论红白喜事,轮到哪家都很犯愁。为了减轻彝族同胞操办红白喜事负担,摒弃一些不必要的古老风俗,党委政府本着一个既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要积极引导彝族同胞办事从俭、积极进取、文明健康的方式上转变,倡导并成立了彝族各自然村寨13个红白理事会,党委、政府出资为红白理事会建起了规模相当的活动场所,为活动场所添置了一些必要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深得彝族同胞高度赞扬。

彝族山歌在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协会的引领下实现了文化乐民

为了对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彝族民歌曲、彝族器乐曲、彝族舞蹈音乐、彝族丧葬舞乐、彝族节日文化、彝族婚俗音乐、彝族祝酒歌曲等进行传承与保护,组建成立了墨红镇彝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协会。其宗旨,就是遵守宪法、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文化行业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全体会员,坚持“积极发展、加强管理、传承保护、服务文化”理念,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执行国家对文化产业市场的政策、法规、规定,为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保护传承民间民族文化,加快发展我镇文化产业,为加快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铺垫文化平台。

民间歌舞在文化联合体的带领下实现文化富民

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满足彝族同胞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传承少数民族良好的风俗习惯,相继成立了墨红民族民间文化宣传联合体6个,参加成员共180余人(其中彝族同胞120余人),近年来,为镇内镇外、县内县外、市内市外婚丧嫁娶、生日寿辰共演出800余场次。文化宣传联合体本着办什么事,演什么节目,演出内容丰富多彩,又具有民族特色,深受办事家庭及广大群众的欢迎;经了解,每演出一场次,可收入3600-4000余元,每个队员月平均收入都在2000余元,年收入在2—3万元。文化联合体的组建,不仅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还拓宽彝族同胞的创收渠道。

大众健身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实现了文化惠民

为了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活动建设,不断改善农村文化生活滞后的现状,积极破解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困境,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体育健身需求,全面提升农村文化生活品位,墨红镇文化服务中心想方设法为全镇集中培训广场舞6次,受训1000余人次。

到目前为止,全镇16个村民委员会,150个自然村,村村寨寨一到晚饭以后,都是干净整洁的农村妇女随歌起舞、欢声笑语,昔日衣着邋遢、一身疲惫、满脸愁容、唉声叹气的哀妇怨妇已一去不复返。现今她们以广场舞为活动纽带,一边轻歌曼舞,强身健体;一边轻声细语,漫话家长里短;一边情不自禁,欢笑不止……真是一副明媚和谐图。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