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竹笛与戏曲音乐间的千丝万缕

  • 投稿mond
  • 更新时间2016-01-11
  • 阅读量645次
  • 评分4
  • 85
  • 0
 摘要:我国的戏曲音乐丰富多彩,戏曲音乐的伴奏亦是绚丽夺目。戏曲音乐的配器需要多种乐器相互配合,其中笛子是戏曲音乐中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之一,为戏曲音乐增添了亮色及味道。本文从戏曲音乐配器的角度探讨,以南方曲笛与昆曲音乐之间的配合为例,探讨竹笛与戏曲音乐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竹笛艺术 戏曲音乐 竹笛演奏 南方曲笛 昆曲音乐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竹笛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竹笛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已成为极具中国文化色彩并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乐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音乐场合中。竹笛独奏、合奏、伴奏等多种表演形式趋于成熟,需要提及的是竹笛在戏曲音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竹笛在发展初期就已为戏曲音乐进行伴奏。 
  一、戏曲音乐的构成与运用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兼具诗、乐、舞三者于一体。既有文学积淀,又有舞蹈的节奏,同时又与歌唱完美结合。“无曲不成戏”道出了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戏曲中人物的诠释、戏剧冲突的推进、情感的跌宕起伏、舞台气氛的渲染等等,都需要音乐的辅助。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的剧目几乎都会有一个完美的伴奏音乐在背后支撑,贯穿于整个戏曲表演进程的音乐,对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及剧情的推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戏曲音乐作为戏曲与观众之间的沟通纽带,可向观众传递剧情。 
  戏曲音乐主要是指唱腔及伴奏音乐两部分,唱腔要求有声有味,如众所周知的黄梅戏,韵味动人,其唱腔有如行云流水般,委婉细腻。黄梅戏的唱腔有三种,即“主腔”、“彩腔”及“花腔”,根据这三种唱腔,会有相对应的腔体。虽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三种唱腔会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腔体,在一些具体的字位安排、锣鼓的插入点处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可见,黄梅戏属于曲牌体结构,黄梅戏的伴奏音乐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原因在于黄梅戏来自农村,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劳作中创作而成,早期黄梅戏的伴奏乐器中打击乐器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中锣鼓尤为突出,锣鼓点子在黄梅戏中在营造气氛,传递情绪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黄梅戏在乐队编制上要求有鼓板、越胡的主奏,并分为吹、拉、弹、打四个部分。根据剧情的需要,来进行人员的配置及乐器的组合。一般是鼓板、越胡、大提琴、琵琶、扬琴、唢呐、笛子、小锣等各一人,这样的结构配置属于传统模式,现代模式为人员在此基础上可增可减,根据不同的剧目去调整乐队的结构,尤其注重笛子的运用。从黄梅戏的乐器伴奏中可看出,在戏曲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乐队配器发挥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乐队在刻画人物及奠定舞台基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二、南方曲笛的运用 
  南方竹笛以曲笛为主,其音色圆润,悠扬婉转,多用颤、打、倚等技法进行演奏。南方有数种戏剧形式,最突出的便是昆曲。昆曲的行腔流利婉转,其主要伴奏乐器即为曲笛,曲笛作为昆曲的主奏乐器,其演奏风格多少会受到昆曲行腔的影响。甚至部分笛子作品中会有昆曲音调。如江先渭先生的《姑苏行》及赵松庭先生的《幽兰逢春》等,其中都会有昆曲的曲调。江先渭先生所作的《姑苏行》,是由昆曲的旋律片段发展而成,结构较为完整,属音乐表现力较强的独奏作品,该作品与昆曲《牡丹亭》中《游园》一折有异曲同工之妙。行板处抒情性极强且意境幽美,描写游人进园林后脚步悠然的欣赏美景,不由感叹园林美景。恰如《牡丹亭》中杜丽娘进园入园林后的欣喜状态,悠然自得。 
  从该曲的结构中可看出,江先渭先生将昆曲的韵味增至其中,竹笛在为昆曲伴奏时常出现与唱腔同音演奏的情形,因此,竹笛的旋律与唱腔颇为相似。江先渭先生在演奏时将旋律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形象的模仿人声,生动婉转。《姑苏行》后来经由俞逊发先生演奏,俞先生将该作品进行完美的二度创作,在原曲上做了一定的删改,除保有昆曲韵味外,又增添了曲笛所原有的演奏技法,使该曲在声音上以情感人,在演奏上华丽真实,让这首极具江南风韵又带有昆曲意蕴的竹笛独奏曲风靡江南。 
  三、曲笛与昆曲音乐 
  昆曲音乐流利婉转,曲调旋律悠远流畅。由于昆曲建立在吴中方言的基础上,因此,昆曲的唱腔极具江南吴侬软语的味道,无论是吐字发音还是音韵等方面都富有诗的韵味,“昆山腔”经由魏良辅改革后为“水磨调”,从其音乐的角度讲,改良后的昆山腔更具有音乐性。在旋律上,魏良辅沿袭南曲的特点,采用五声音阶,音乐的进行也多以级进为主,追求一种平缓与自由。在节奏方面,昆曲主张“调用水磨,拍捱冷板”的行腔方式进行,即将原本节奏为一板三眼的曲子,加上“增板”,将节奏放慢,再行腔处再增添一些小腔。在配器方面,昆曲抛弃了以往只用箫、管作为主要伴奏乐器的传统,而创新性的运用竹笛作为主奏乐器,将箫、管、琵琶等乐器融合在一起,为昆曲的演唱进行配乐。可见,昆曲的演唱“合曲必用侧管”,曲笛在昆曲表演中与昆曲的调式音阶、演奏技法、音色音律等充分结合在一起,进而呈现出美轮美奂的声音画面。 
  就昆曲的音阶来看,其与曲笛的音阶结构完全一致,二者的旋律音阶皆为五声音阶。在具体演奏中,演奏一般乐曲时,曲笛会根据曲目作者的要求来进行定调,但为昆曲伴奏时,曲笛的定调又会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标准。昆曲演员会根据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五种分类,昆曲中的曲笛会根据角色的需要定不同的调门。一般来讲,昆曲中的曲笛分为雌笛、雄笛两种,雌笛一般为音调较高的旦角及小生来伴奏,因此,定调相对较高,一般为D调,雄笛一般为音调较低的净角及老生来伴奏,此时定调相对较低,一般为降D调。
  在记谱法上,昆曲与曲笛是相同的,二者皆用工尺谱。在演奏技法上,曲笛按“依腔”、“贴调”的演奏方式进行,体现了“带腔”与“润腔”的特点,曲笛的演奏十分注重装饰音的运用,其中包括“颤音”、“赠音”、“打音”等技巧。这些技巧的使用,使昆曲尽显典雅柔和之韵味,在为昆曲伴奏时,如需要分割音时,演奏者通常会通过控制指法来完成。在演奏中,除体现曲笛本身的特点外,还需要根据昆曲剧目中不同的角色等来适当调整,使笛子的音色更加贴切的将昆曲中人物形象展现,如在为老生或花脸伴奏时,则应运用低音区进行,以此音色来表现苍劲的老生及花脸形象,当为小生或是旦角伴奏时,应运用高音区进行,以此音色来表现小生或旦角音色的明亮及身段的柔美,若是为两人对唱伴奏时则需要注意演奏时的语气的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为人物增色。 
  昆曲艺术的行当、做功、特色身段和表演特技,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移形写意的美学特色。人物的面部化妆和服饰都是有一定的程式和传统习惯在其中,每个行当都有特定的化妆方式和衣着风格,以便观众一眼就能知道角色的身份。传统的昆曲剧目有无数经典之作流世,如《牡丹亭》、《长生殿》,折子戏《单刀会》、《千里送京娘》等。随着昆曲创作的发展与进步。曲笛的音色及结构也在进行不断发展与完善。 
  四、结语 
  中国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其唱腔与伴奏音乐都极具程式性及写意性,既有一定的规范约定又有潜在的灵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代写教育教学论文和论文代写以及发表论文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性,昆曲自诞生起至今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有“百戏之祖”的美誉,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音乐既保留着古代传统音乐的痕迹,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又具有时代气息。曲笛在昆曲中的运用,尽显昆曲音乐的美学特征,曲笛与昆曲相互依托,密不可分。昆曲的普及为曲笛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曲笛为昆曲的伴奏又足以展现昆曲写意性的风格,曲笛与昆曲的音色极为贴近,且能相互融合。因此,在表达音乐,传递情感上,较之其它的乐器,曲笛能够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