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羊肠小道》教学设计

  • 投稿小米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93次
  • 评分4
  • 19
  • 0

潘英英

课型:欣赏课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羊肠小道》(选自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回声》)

教材分析:

乐曲《羊肠小道》选自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本曲是其中的第三乐章,也是组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

这首组曲展现的是旅行者骑着小毛驴在崎岖的小道上颠簸,穿行在大峡谷观赏生动绚丽的自然风光的音乐画面。乐曲以响亮的乐队全奏开始,大七度的滑奏好似驴子仰天长啸,生动地模仿出驴子的叫声。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华彩乐段,展现了旅行者骑着小毛驴进入大峡谷的音乐画面。引子之后,乐曲以不同角度展开了引子中所呈现的音乐材料。“小毛驴”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时由双簧管在中、低音区奏出,在4/4拍的伴奏下以6/8拍出现,旋律由被休止符分割的八度跳进后级进构成,是断奏又带有装饰音的单声部织体,配合着打击乐的独特伴奏效果,有如一头可爱的驴子一颠一簸走在铺满石块崎岖的小道上。“旅行者”主题旋律气息宽广、富于歌唱性,气质开朗,具有美国西部音乐风格,表达了旅行者在大自然怀抱中舒畅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神奇景观的衷心赞叹。这两个主题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交织出现形成具有两个对比主题的复调织体,每次反复都运用了不同乐器、不同背景。最后再现段落中,弦乐的明快拨奏迎来了管弦乐队全奏的高潮,有如旅行者骑驴在山路上疾跑,乐曲在乐队奏出的响亮的驴叫声中结束。学情描述:

管弦乐曲《羊肠小道》包含两个基本的主题,这两个主题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交织出现形成具有两个对比主题的复调织体,而学生在以前的欣赏中听辨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是单独出现的,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能力要求:在感受音乐横向结构的同时向纵向结构拓展。四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有所提高,但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中表现出不平衡性。在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的音乐学科中,只要求学生认真聆听,来仔细辨别同时进行的两个旋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1.初步了解管弦乐《羊肠小道》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者格罗菲的生平。

2.能听辨、哼唱管弦乐《羊肠小道》小毛驴和旅行者的两个主题,能用语言、律动描绘想象中的旅行者骑着小毛驴穿行在大峡谷观赏雄伟壮观的自然风光的音乐画面。

3.能听辨出复调乐段中两个不同的旋律,初步了解音乐的纵向结构。

教学重点:

1.听辨“小毛驴”和“旅行者”两个主题旋律。

2.听辨复调乐段中不同的两个旋律。

教学难点:

听辨复调乐段中不同的两个旋律。

设计思路:

管弦乐《羊肠小道》全曲将近八分钟,在课堂中全曲仔细聆听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较之以往聆听的曲目,《羊肠小道》这首乐曲的结构比较特殊。它包含两个基本的主题,这两个主题时而单独出现,时而交织出现形成具有两个对比主题的复调织体。因此本课教学拟截取其中的“小毛驴”主题、“旅行者”主题和两个复调乐段(小毛驴和旅行者同时出现的乐段)为重点进行教学。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单只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就要听辨、记忆同时进行的两个旋律,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为此,本堂课两个音乐主题的学习都以图形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图形谱的直观演示,使学生不但能听到,而且能“看到”音乐的各个不同部分旋律教学的特点。同时,再加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对两个主旋律的感受和认知。两个复调乐段(小毛驴和旅行者同时出现的乐段)则主要采用分声部合作律动法与比较法感受复调乐段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休止符练习

(一)休止符练习(4/4)

1.在讲台上摆放四个杯子,表示××××

2.教师随机拿走一个或两个杯子,学生念节奏。

一个杯子代表一个"ta”,一个空位代表一个“sa”

如:× 0 × ×念to sa to to

× 0 × 0念to sa to sa

(二)休止符练习(3/4)

1.将杯子减为三个,教师随机演示以下两种节奏,学生大声念节奏。

(1)× 0 ×

(2) × × ×

2.教师继续演示以上节奏,学生大声念“to”,小声念“sa”

3.教师按以下节奏摆放、抽取杯子,学生大声念“to”,心中念“sa”

×0×|×0×|×0×| ×××|

×0×|×0×|×0×|×××|

×0×|×××|×0×|×××|

【设计意图】这样的杯子游戏是课堂中的常规活动,是一种恒拍训练,同时也是休止符的练习。教师演示的这组三拍子节奏实际上就是《羊肠小道》中“小毛驴”主题(6/8拍)的基本节奏的转化。这个环节为后面更好地理解和表现“小毛驴”主题做了一个铺垫。

二、分段聆听

用图形谱教学法、律动法参与体验“小毛驴”和“旅行者”两个主题,用分声部合作律动法、比较法听辨两个复调乐段(小毛驴和旅行者同时出现的乐段)。

(一)“小毛驴”主题

1.多媒体展示图形谱,听音乐。

(1)尝试找一找图形谱与音乐的关联。

师:这些图形有规律吗?

(2)拿出课前分发的图形谱,边听音乐,边用手指在图形谱上描画。

2.带着问题复听“小毛驴”主题。

师:这段音乐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双簧管)

说一说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

(诙谐、有趣、活泼等)

3.一起来参与:边听音乐边用杯子拍击桌面模仿打击乐演奏的声音。(采用“小毛驴”和“旅行者”第一次一起出现的乐段)

【设计意图】“小毛驴”主题旋律在4/4拍的伴奏下以6/8拍出现,旋律由被休止符分割的八度跳进后级进构成,前两个乐句末尾又有先上行再下行的特点,音高跨度极大,这样的旋律非常不适合四年级学生哼唱。教师以图形谱作为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图形谱的直观演示,使学生不但听到,而且“看到”了各个不同部分旋律的特点。通过描画图形谱的环节,学生聆听着音乐,手指跟着图形谱点、撇、上行、下行,以直观、简单的方式记忆音乐主题。

(二)第一个复调乐段

1.师:刚才用的音乐和一开始听到的音乐是同一段吗?

(不是,有另外一个旋律的加入。)

2.复听。

师:这个新的旋律是由什么乐器吹奏的?你有什么感受?

(圆号)(悠长抒情、悠闲自得)

3.分声部表现“小毛驴”和“旅行者”两个音乐主题。

一声部用纸杯拍击桌面模仿打击乐演奏的声音;二声部竖坐板凳,按照6/8拍,的韵律前后晃动身体。

4.小结:这两个旋律同时进行,一段悠长抒情,一段风趣生动。动人的旋律与生动的音响交织成了一幅美妙的音乐画面。

【设计意图】分声部合作,能直观地表达出复调乐段中两个音乐主题同时进行的情景。

(三)揭示课题

师:这段音乐就来自于我们今天要聆听的管弦乐《羊肠小道》,是由美国作曲家格罗菲创作的(出示课题)。美国亚利桑那州西北部有一个大峡谷,长达数百公里,有一千多米深。大峡谷以其令人心惊的巉岩峭壁、五色斑斓的嶙峋怪石、谷底奔腾的汹涌激流、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格罗菲曾多次游历大峡谷,雄伟壮观、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欲望。他先后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大峡谷》组曲。该组曲共有五个乐章,分别为《日出>、《赤色沙漠》、《羊肠小道》、《日落》和《暴风雨》。《羊肠小道》就是其中的第三乐章,也是组曲中最著名的一个乐章。这首组曲展现的是旅行者骑着小毛驴在崎岖的小道上颠簸,穿行在大峡谷中观赏生动绚丽的自然风光的音乐画面。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的两个音乐形象,诙谐、有趣的就是—“小毛驴”;“自由、惬意”的就是——“旅行者”。

【设计意图】教学行至一半才揭题,意在让学生更多地关注音乐本身,不让“小毛驴”和“旅行者”两种主题名称过早地框死学生的音乐思维。

(四)“旅行者”主题

1.带着问题,聆听“旅行者”主题。

师:这段旋律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长号)

2.用多媒体动画分句展示三个平行乐句的旋律线,学生跟随动画比划旋律线,并哼唱。

在根据旋律线学习乐句的同时,从音高跨度方面比较三条旋律线的异同。

3.复听“旅行者”主题,边哼唱,边模仿旅行者骑在驴上前后晃动身体的景象。

【设计意图】“旅行者”主题富于歌唱性,比较适合用哼唱的方式来记忆旋律。但是,这一段旋律是学生从没有接触到的2/2拍,音域跨度大,并有许多后半拍起唱的旋律,不容易掌握。这里设计了动画,用帽子飞过的轨迹来展示三个乐句的旋律线,直观地展现了三个乐句不同的旋律走向。学生边看、边听、边画旋律线,降低了哼唱难度,提高了音乐记忆效率。

(五)第二个复调乐段

1.聆听第二个复调乐段,听辨思考:你从这段音乐中听到了哪一个音乐形象?(“小毛驴”和“旅行者’,)

2.师:与上一次听到的“小毛驴”和“旅行者”一样吗?有哪些不同点?

(1)演奏的乐器增多了。(乐队全奏)

(2)旅行者主题的第三个乐句不同。

3.小结:全乐队的演奏,辉煌嘹亮,再加级进上行将乐曲推向了高潮。好像旅行者骑着小毛驴兴冲冲地往上冲,看到令人震撼的景致后,心潮澎湃。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侧重于让学生关注音色、音响与部分旋律的变化,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三、整体聆听,升华感受

1.完整聆听《羊肠小道》全曲。

师:现在我们来完整地听这首管弦乐曲《羊肠小道》。你可以静静地坐着欣赏,可以靠在桌上闭眼聆听,也可以在听到喜欢的音乐时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同学们在听到小毛驴和旅行者的音乐一起出现时,要先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然后再自由听音乐。

【设计意图】整体聆听乐曲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没有规定学生必须用课堂所采用的伴奏、哼唱、律动等方式来聆听音乐,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聆听音乐。在整体聆听时,教师只提了“听到小毛驴和旅行者一起出现的音乐时,举手示意”一个要求来检验学习效果,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欣赏空间。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聆听了格罗菲创作的《大峡谷》组曲里的第三个乐章《羊肠小道》,那么其他几个乐章会描绘大峡谷怎样的风景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百度搜索《大峡谷》组曲,点击聆听。

【设计意图】《羊肠小道》整首乐曲将近八分钟,仔细聆听四个乐段,再加上整体聆听,课堂容量已经非常大。因此拓展欣赏组曲其他乐章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要求学生自行上网搜索聆听,这是课堂的延伸。

教学反思:

关注音乐本身,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始终是欣赏教学应坚守的准则。在本堂课中,这个准则体现在“感性”的学和“理性”的教。两个音乐主题的学习以图形谱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借助线条、形状和符号这些可视化形式,将抽象的音乐旋律具体化、形象化和直观化,降低了音乐体验的门槛,学生通过律动、合奏、描画图形谱等方式主动感受音乐要素,主动表现作品,这是一个感性的、适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的学习过程;“理性”的教,体现在教师对隐藏在图形谱、律动背后的知识技能有目的地引导上。比如利用图形谱引导学生感受旋律行进特点;用手指描画直接体验不同旋律走向建立音乐空间感;用示范哼唱表达装饰音的特殊效果等,力求用学生最喜欢的方式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指导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最终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由地、自主地、自动的聆听音乐、热爱音乐。在教学中,我尝试给课堂留白。在整体聆听乐曲时,我没有规定学生一定要按照课堂上采用的律动、哼唱、描画旋律线等手段来参与整体聆听体验,只提了“听到小毛驴和旅行者一起出现的音乐时,举手示意”一个要求来检验学习效果,而将长达八分钟的音乐都交给学生自由聆听,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欣赏空间。尽管,学生的聆听水平还稍嫌不足,但是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定会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逐渐达到理想水平。

潘英英 浙江省新昌县儒岙镇中心小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