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对策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1-06-03
  • 阅读量263次
  • 评分0

  摘    要: 中小衔接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发展的过渡阶段,是学生全面接受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感受、体验、表现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时期。中小学音乐教学能否进行有效的衔接,是学生喜爱音乐,树立终身学习,提高音乐审美的前提。文章将通过分析中小衔接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 有效衔接; 策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9个学年分为了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和初中各年级(7~9年级)3个学段。在剖析了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见表1)。

  

  从上表可见:(1)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在学科体系上是相同的、一贯的。(2)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是从初级向高级难度逐渐递增的过程,表现为前段目标是后段目标的基础,后段目标是前段目标的提高,即随着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段,音乐学习的目标要求也会随之增加。

  

  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段后,不能很快适应新的教学,尤其是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这种不适应表现得尤其强烈,这就是在中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小衔接主要指小学六年级升至初中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衔接,其音乐衔接的任务不仅指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性的衔接,还要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2020年7月17日,笔者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观摩了相城区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复赛)通用技能的比拼,本次比赛模拟上课的课题之一是来自五年级(上)的一首欣赏作品《瑶族舞曲》,这首作品同样出现在九年级(上)的音乐教材中。下面笔者想以《瑶族舞曲》为切入点,谈谈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面临的问题和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版本的差异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小学使用的是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许卓娅、戴海云主编的简谱版音乐教材,俗称“苏少版”(如图1所示);中学使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吴斌主编的简谱版音乐教材,俗称“人音版”(如图2所示)。由于这两版音乐教材由不同机构组织人员编写而成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编写意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和差异,给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造成了一定困扰和阻碍。

  

  (二)学生身心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小学生升入初中,面临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难度的突然改变,他们在生理、心理上会感到不能适应初中的音乐课堂,常常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小升初后突然感觉自己是初中生了,容易表现为唱歌不自信、表演不好意思、编创不感兴趣的状况;二是上课状态还处于小学阶段,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初中的音乐学习,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能长久的保持;三是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影响,随着学业压力、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音乐课时的减半(一周只上一次),学生默认为音乐课是副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都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三)中小教师缺乏交流

  

  虽然中小学音乐教师属于同一个系统,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平时能够相互交流的机会却非常少,大家更多地围绕当前学段的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也常常是小学老师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初中老师参加初中的教研活动,两者之间缺少足够的认识和交流,从而导致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音乐教学的内容,课堂上出现超纲授课的现象;初中教师也很少关注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没有形成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 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虽然心理、生理渐趋成熟,但是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他们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初中音乐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及时了解和掌握初一新生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而是可以利用两周时间对小学已学歌曲、作品、音乐常识等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如以小组唱的形式演唱歌曲、以表演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音乐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上新初一的音乐课时,第一节课一般会安排三个内容:一是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学生的自我介绍(包括毕业学校、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学生会尽快融入新的班级。三是有特长学生的才艺展示,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安排,笔者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一个完整的集体,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变得非常的融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平稳过渡,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教材内容的梳理,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新课标(2011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探讨的机会,如校际联动、观摩展示、同课异构、专题培训等活动,潜心研究中小学音乐教材,理清教学内容,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找出同一领域之间的异同。这样既可以在教学中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又可以利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相同或类似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衔接,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例如,笔者梳理了苏教版五(上)和人音版九(上)中《瑶族舞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见表2),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 教学内容不一样,小学《瑶族舞曲》欣赏的内容是中学《瑶族舞曲》欣赏内容的片段。2. 音乐体裁上不一样,前者是民族管弦乐后者为西洋管弦乐。3. 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更注重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后者除了感受体验音乐之外还要求记住主题并进行音乐的编创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理清教材内容之间前后衔接的关系,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对中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音乐审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循环、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常常采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活泼的游戏感受音乐、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师生很容易就“打成一片”。而当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很多初中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是中学生,音乐课堂上不能再用游戏、表演、律动等教学方法了,所以中学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往往讲得比较多,唱的、听的、动的比较少,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沉闷,这对刚升入初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会显得很不适应。

  

  笔者在观摩小学音乐教师教授《瑶族舞曲》片段时,发现小学音乐教师往往会先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如:“同学们,今天是瑶族的传统节日——耍望节,听!瑶族的长鼓发出了号令,请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去参加篝火晚会呢,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吧!”“看!瑶族姑娘准备了什么样的舞蹈来庆祝节日?”“瑶家姑娘的舞姿婀娜多姿,让人忍不住想为她唱上一曲,让我们一起来为她歌唱吧!”“瑶族小伙看到了姑娘美丽的舞姿,听到了我们优美的歌声,不禁也跳了起来、唱了起来、弹了起来!让我们用打击乐为年轻的小伙鼓气吧!”

  

  整个比赛观摩下来,笔者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如果也是这样生动有趣,学生就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还是整个初中音乐教学阶段,中学音乐教师不妨多参与小学的课改活动、教研活动等,相互交流、探讨和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差异,适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秉承形象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的原则,在课堂中开展演唱、演奏、编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连贯性,层次性和深入性,从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四)发挥课程评价的优势,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有的教师以唱歌作为学生音乐评价的标准;有的教师以试卷考试作为评价标准;有的则以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不管哪一种评价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标》(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课标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由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要以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做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如评价主题互动、音乐会表演、建立音乐成长记录册、课堂行为记录表等,从而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真正发挥诊断、激励与改善的作用。中小学形成这样一套统一的、完整的、渐进式的评价体系之后,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初中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正如德国教育之父第斯多惠曾说过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给初一新生上课时,就利用小学时学过的《瑶族舞曲》主题片段,对学生的识谱能力、演唱水平和鉴赏能力等进行了诊断性的评价。通过测试发现初一学生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识谱能力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表现为有的学生能较快且较准的演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有的则完全不是简谱,大多数的学生则表现出似能唱非能唱的状态。为此我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识谱教学外,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要求能够视谱演唱的学生直接演唱旋律,不能直接演唱旋律的学生用“Lu”“La”等拟声词哼唱旋律,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演唱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小升初是学生从少年儿童迈入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小升初衔接的教学工作,潜心研究教材,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董亚伟.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冷思考[J].东方时空,2016(5).

  

  [4] 王郁婕.基于教材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J].北方音乐,2019:15.

  

  [5] 王倩.基于教材的小初音乐欣赏教学衔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