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音乐教学论文范文,音乐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古琴音乐文化对现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08-08
  • 阅读量23次
  • 评分0

摘    要:

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将古琴蕴含的文化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并用古琴所包含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用于指导现代音乐教育实践,提出与之相关的音乐教育的重点及教学方法,推进现代音乐教育,使学生进入中国传统音乐语境,理解古琴蕴含的深层中国古典音乐美学思想,体会古琴音乐意境与士人风度。


关键词:古琴文化;现代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哲学;魏晋玄学;


古琴,又名瑶琴、七弦琴、玉琴,作为我国古代乐器中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乐器之一,在中国古代的琴棋书画四艺中居于首位,由此可见琴在文人情操内涵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近百年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将音乐演奏水平、作曲技法等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在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下,近代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一直将西方音乐基本理论和演奏技法作为最重要的课堂学习内容,音乐课堂成为僵化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场所,失去了人文性和情感价值。当今社会正在从工业文明社会进入生态文明社会,工业文明下形成的欧洲音乐体系应当被各类音乐平等的多元文化音乐体系所取代。在这种多元文化音乐体系中,各个民族都有保护发展自身音乐的责任,维护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同时需要营造一种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氛围,这是基于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审美观以及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将古琴音乐文化用以指导现代音乐教育,推动教师以一种人文视角探索音乐价值,在优秀文化滋养下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古琴文化内涵与音乐教育哲学

(一)儒家的人文精神

1. 礼乐并重与美善合一

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对乐教的重视,他认为乐不仅可以提升人的修养,还可以移风易俗,促进社会的和谐,将乐教作为治理国家的手段之一。礼乐并重正是孔子“仁”的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可见乐、礼、仁之间的关系。这种重视乐教,通过乐教实行礼制,倡导仁爱的思想正是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体现。《礼记·乐记》中讲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规定着外在的等级秩序,乐维护着等级秩序下的心之和;可以说礼是一种差别,乐是一种协调统一,礼乐并重即等级差别与内在统一的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赋予两方同等的重视。另一方面,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这道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因而礼与乐并重也是一种将善与美结合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强调音乐的形式是美的,内容是善的,即是符合礼的规范的。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仁爱之人,孔子将他心目中的完人称为“君子”,他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孔子对人的培养目标也是道德规范性与艺术审美性的统一。故而我们可以看到,礼乐并重的观点在现代音乐教育领域是既注重学生对音乐本质的学习,同时也要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培养道德与审美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


2. 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儒家音乐美善合一的审美模式形成了重“和”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周代音乐教育最普遍的思维模式即“音和—心和—人和—政和”[6]。可以看出儒家在对稳定社会秩序的思考中,形成了关于乐教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和意义,在教育中尤其强调“和”的重要性。首先,“音和”表现在音乐抒发情感的节制中,孔子曾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同时通过孔子对郑声的厌恶也可见其对情感与理智中和的重视;其次,心和即是一种由音和达到的情感平和的状态;继而,人和是由内心之和到达社会的和谐,伦理的和谐,最后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即所谓政通人和的状态。


(二)道家的人文精神

1. 道家的自然音乐观

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家秉持一种自然音乐观,这种音乐观形成了一种“物我统一、情景相继”的审美情趣[2]。道家的音乐思想主要出自一些与具有伦理性的儒家思想的对抗中,较大程度影响了古代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文化。道家的自然主义将“神”排除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外,而重视“道”,它虽主张无为,但其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从反面表达了道家对社会人事的关怀[2]。在音乐方面,道家崇尚自然之音而反对人为的声音,实则是在否定将音乐伦理化,主张表达人类自然之情的音乐。


2. 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道家的自然音乐观,发展至音乐教育领域中,即是一种崇尚自然,注重情感的音乐教育思想,正是由于这种超功利性,指引着现代音乐教育重视对情感的培育。


(三)玄学中的人文精神

1. 古琴音乐与玄学

古琴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在魏晋时期士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阶段,古琴音乐与哲学精神紧密联系,体现了魏晋名士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字缘起于《老子》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与《老子》《庄子》《周易》紧密相关的思潮对当时的美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玄学美学观中的“音乐与情感政治无关”的内容[5],与儒家思想中的乐教观点相异。魏晋玄学的音乐思想在一些琴曲及音乐著作中体现出来,琴曲如《庄周梦蝶》《逍遥游》,专著如《声无哀乐论》《乐论》《溪山琴况》等。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指出音乐的意义在于自身,与人的情感无关,反对将音乐与政治相联系,强调音乐的自身价值。这些古琴音乐即音乐专著可以看出文人士大夫强调古琴演奏中“意”与“境”的结合,体现道家强调音乐要遵循自然,追求音乐“本真”[4]。


2. 音乐教育哲学思想

人本主义体现在当时琴人中更多的是借古琴来表达自己,通过音乐促进人的价值体现,注重提升人的情感境界。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注重人格培养的古琴音乐文化,指引现代音乐教育。这种人文精神形成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强调主体在音乐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魏晋琴学家嵇康在《声无哀乐论》指出哀乐是人心的情感,与音乐无关,因而人从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是人本身就有的,从而传达出一种不同欣赏主体存在对音乐不同理解的观念,这种音乐欣赏和创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即是魏晋名士在玄学之风影响下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二、古琴文化对现代音教的启示

(一)音乐教学内容

1. 缄默知识

在《诗性乐教》中,学者李劲松从知识的组成角度将音乐知识分为两类: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在音乐语境下指的是乐谱、乐器、乐理知识等易被理解的知识;缄默知识在音乐语境下指的是一些不易被人察觉到的,以一些感性思维因素感知到的知识。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对缄默知识的强调同样重要,我们主要将其理解为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与儒家乐教中对人全面培养的思想相对应,是人文精神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的必要之路。


2. 音乐与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重视“情”“思”“境”三者的关系,于中国传统乐教图景背后深藏着:情感——神思——境界的链条[1],古琴音乐尤为重视对意境的传达。首先,“意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时期,受佛教传入的影响,“境”字拓宽了原本表述实际范围的意义,在艺术领域中转向一种精神层面的含义,从而形成了美学语境下的意境内涵。这种“境”的概念的提出,使音乐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功利性的、追求技的目的,转而向一种非功利的、追求艺术境界的对美以及深层意蕴的追求。这种对古琴音乐意境的感知会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深层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想要达到音乐意境的表现需要三个条件,即技术、音乐想象力和气韵生动的“桥”[1]。


(1)技术


技术是境界呈现的基础,但并非音乐学习的最终目的。只有在演奏过程中脱离了对技巧的关注,才会达到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琴乐由气至韵,最终达到意境悠长的境界。西方近现代音乐学习体系中所包括的基本乐理知识、器乐演奏、作曲技法等音乐学科重视技艺的培训。而在古琴音乐气韵文化影响下,音乐教育尤其是器乐教学应当重视由技术导向境界这一过程。


(2)音乐想象力


从音乐的创作、演奏到欣赏均有音乐想象力参与其中,在古琴音乐实践中的直觉、神思均有想象力的因素。从艺术的本质角度来看,艺术能够引发人的想象进而有情感的发生是其之所以称为艺术的根本原因,可见音乐想象力在音乐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3)气韵生动


气韵是达到意境彼岸的桥梁[1],同时气韵是古琴演奏的重要衡量尺度。古人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或本体[3]。《管子》中指出:“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这里的精即是气,认为气是人的本体。从中可以看到音乐艺术与生命的同构关系,在音乐实践中贯彻这种生命美学。这指引现代音乐教育尤其是乐器演奏注重对音乐的非理性感悟。对音乐的学习和实践不是一种分化成碎片的拆解后的理性行为,也不是主客二分的审美过程,音乐中的意境指导音乐教育更关注人性与对生命的感受,是在对音乐的感受中强调人的体验即深层次的非理性的成熟的体验。


(二)音乐与情感

首先,作为老师要在进行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并在音乐的律动中体会生命的韵味,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品质。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意识到在对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因人而异性,并在尊重的基础上增进师生交流,在对古琴音乐文化的学习中,推动学生以古琴为媒介沟通古今,理解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三)音乐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

1. 教学方法

(1)情感教学


在古琴的演奏中,对于所处环境的依赖非常之高,琴人与周围的景物存在着“情景场”,环境影响古琴演奏者的心境,进而影响古琴演奏的状态及曲的意境。这启发现代音乐教育应注重对教学情境的设立,例如通过图片创设情境,介绍作曲家的生平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与音乐相符合的情境,促进学生感受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审美教学方法


从义务教育及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到,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我国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感受与欣赏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学习领域。古琴音乐重视人在古琴音乐中多维度的审美关注,例如琴乐文化中对有关地区音乐风格、诗词等综合文化的融合,音乐审美应当是多角度综合的体验。因此应当形成一种技、情、境融合的审美过程,在审美教学中注重培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意境感知和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在古琴音乐文化的熏陶下,音乐参与也应是一种着眼于整体性的、重视音乐情感和文化理解的实践,因此对音乐学习的教学评价也应以多维的价值标准来进行。中国古代琴乐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成人”教育,无论是道家对琴道、气韵的追求还是儒家关注人生价值、社会和谐的琴乐思想,都饱含丰富的人本思想,即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之相关的音乐思想指引着现代音乐教育,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局限于音乐技能的学习上,而应着眼于对人的全面培养,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评价即是一种整体性的、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变化的形成性的评价。一方面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对学生“显性知识”的掌握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应重视“缄默知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即学生情感的丰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甚至包括学生对音乐作品意境的深入以及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这些因素均应加以关注,纳入教学的评价因素中。


三、结语

将古琴音乐文化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中,形成一种中国传统哲学氛围下的现代音乐教育,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与文化理解相结合,打破近百年来音乐教育格式化的现状,着眼于音乐教育对人生境界的感悟与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教学法方面,要打破机械的、工具化了的音乐教育方法,扩展音乐教学的目标及音乐的内涵。同时将古琴音乐文化应用于现代音乐教育,不但对于丰富教学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还可以传承中国优秀的音乐文化,同时也是丰富世界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李劲松.诗性乐教——思、情、境旨趣下中国音乐教育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8.

[2]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 叶朗.中国古代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陆月.浅析道家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J].戏剧之家,2020,(33):29.

[5] 万志全.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当代音乐,2018,(02):8-10.

[6] 修林海.中国音乐教育哲学溯源——周孔乐教文化传统中的理论建构[J]国际儒学,2021,(02):10.

[7] 杨石磊,宋钰琦.气盛而化神——气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理论及实践中的具体表现[J].人民音乐,2019,(12):20.

[8]张计.民族音乐中传统哲学思想的体验一-古 琴音乐教学中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