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佛教艺术遗产与当代文化产业——河北省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策略研究

  • 投稿蓝精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97次
  • 评分4
  • 12
  • 0

刘洪彩 汪彦君 张小娟 Liu Hongcai, Wang Yanjun and Zhang Xiaojuan

在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体制中,佛教文化遗产作为其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得以大力挖掘利用以来,其经济影响、文化影响与社会道德影响一直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佛教文化遗产泛指与佛教相关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文化遗产,包括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与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佛教文化遗产与其他文化遗产一样独特稀缺,不可再生,不可代替,具有公益性与经济性双重属性,但是相对于其他文化遗产,佛教文化遗产又具有特殊的宗教属性,这决定了佛教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实质是在公益性、宗教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其市场属性。如何正确处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平衡佛教信仰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佛教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政府、开发企业、僧尼、民众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河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色

河北省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生态与地理环境优越,佛教文化底蕴丰厚而独特,高僧辈出,如祖籍河北涿州的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形成的标志性人物。河北佛教发展的首个高峰是在两晋之间,第二个高峰则是唐末五代临济宗的产生与赵州禅的弘扬时期,此后在元明清也有一定的发展。[1] 悠久的求实创新佛教文化传统促成了河北佛教文化遗产的特色。

根据河北省文物局统计,目前河北境内已明确的不可移动文物有33473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3 处,合并项目6 处,其他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30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80 处;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28593 处。[2] 河北省除了拥有3 项5 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与省级文物拥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与第一位。

河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排名第一,根据笔者统计,其中历史建筑91 处,石窟寺及石刻9 处,古墓葬19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8 处。河北佛教文化遗产集中在历史建筑、石窟寺及石刻领域,共54 处,合并项目1 处,即正定县开元寺钟楼与开元寺须弥塔合并为开元寺,主要分布在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蔚县、赵县等地。详见表1。

二、河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

1. 淡化佛教色彩,推进非物质佛教文化遗产产业化

如保定曲阳雕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中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莫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时至今日,曲阳雕刻的佛像工艺品也远销海外。曲阳宏州大理石厂工艺品有限公司曾成功制作了台湾中台禅寺的十八罗汉、日本的五百罗汉等。河北省政府已成功申报了曲阳宏州大理石厂工艺品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提出建造保定曲阳雕刻文化产业园,在政策、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

2. 利用特色资源,建设佛教文化区

河北省政府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利用佛教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部分县级与省级佛教文化利用中的作用。如临漳县政府依托出土的白石佛像招商引资,投资方河北穿石工贸有限公司拟建设包括梵宫、千佛塔、千佛寺、佛学院、巨型佛像已经配套设施在内的邺城佛教文化园。正定县是我国遗产资源型古城的重要代表,河北省“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项目提出了正定古城风貌恢复与提升项目,包括以开元寺为依托建造佛教文化体验区,突出佛教主题的康体养生、禅意休闲和文化地产等功能。

3. 保护重点文物,适度发展旅游业

对于世界级和国家级佛教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管理部门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发展传统文化旅游业,相对于经济效益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等社会效益。如邯郸市政府利用著名的响堂山石窟北齐佛教艺术与娲皇宫石窟北齐摩崖佛教刻经,倾力打造“石窟圣地”文化品牌,推出了北齐佛教文化旅游项目。

4. 再现千年名刹,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依托千年名刹遗址遗迹,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管理下,佛教团体依靠信众的捐款展开了寺院重建工作,有助于促进国学发展,增进国际交流。如赵县县城的柏林禅寺,依托国家重点文物赵州禅师舍利塔而建,现在内设河北省佛学院与河北禅学研究所。正定名刹临济寺是临济宗的发祥地,在唐末五代禅宗五家中最具有中国禅的特色[3],并且对日本禅宗的开创起过决定性作用,法脉延续至今。现在的临济寺是依托国家重点文物澄灵塔扩建起来的,正定县政府提出打造“佛教临济祖庭”的文化品牌,目前该寺已成为县里免门票旅游景点。

三、河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品牌力度不足

河北省拥有丰厚的文化产业资源,但是部分地区因为品牌意识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宣传力度不足,资源整合不强。如蔚县是全国第二、河北第一国保文物大县,但是文化产业直至四年前才开始起步,品牌建设也局限于蔚县剪纸与暖泉镇“打树花”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面对众多精美的灵岩寺、华严寺等佛教文化遗产,除了九个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以外,百分之九十左右的文物因为经费不足而得不到修缮保护,更无从谈及合理利用与品牌建设,如南安寺塔在一个小作坊剪花厂里。

2. 体制不够完善

体制不完善是我国佛教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围绕着新建佛教文化景区的管理权与所有权,政府、投资企业、僧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冲突。这一问题目前在河北省尚未完全凸显,是因为河北佛教文化景区建设较晚。如临漳县拟建设的邺城佛教文化园,投资方与县政府以及僧人之间势必会面临这一问题。河北省佛教文化产业化存在的体制问题主要是在政府部门内部,如邯郸市峰峰矿区政府在旅游局的建议下,于2003 年设立风景区管理处取代之前的文物保管所,虽然下设文物保护部门,但是离响堂山石窟文物保护的目标较远。

3. 借教敛财尚存

借教敛财是我国佛教文化产业化发展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即以发展文化产业为口号,借助一切佛教资源,动用一切经济手段在非宗教活动场所肆意敛财。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中国证监会等十部委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但是正定隆兴寺内仍挂有“广植福田,捐资修寺”的红色条幅。

4. 基础设施较差

这在承德市表现得尤为突出。承德市大型寺庙群外八庙,集藏传佛教义理之大成,融合了多民族建筑风格,承德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基础设施对于旅游城市极其重要。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对承德文化遗产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投资进行文物修缮保护,但是并没有包括基础设施。目前发改委对承德文化遗产景点周围的基础设施支持力度较低,如景点停车场车位不足等。此外,承德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四、河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策略

针对河北地区佛教文化遗产利用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借鉴国内外佛教文化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政府、开发企业、僧团、民众提出如下建议。

1. 完善管理体制

首先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而言,佛教文化遗产中的市场机制导入意味着政府管理职能的完善,不仅给民众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保障投资企业运营良好,因此政府管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投资管制、收费标准管制、市场管制等方面。其次要解决地方政府与投资企业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围绕新建佛教文化景区的管理权与经营权而产生的冲突问题。从追求的目的角度而言,政府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佛教文化经营企业则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必要的政府管制措施来消除,使佛教文化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达到均衡。三是明确地方政府、投资企业二者与寺庙之间的关系。通过非宗教活动场所及不合法的宗教活动谋求商业利益,在国内风景区十分普遍。其本质是利用信众对宗教和信仰的敬畏和虔诚之心借教敛财,违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中国宗教事务管理有关条例,伤害了信众的宗教感情,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于处理涉及佛教寺庙、道教宫观管理有关问题的意见》要求各地坚决制止乱建寺观和各种借教敛财行为,有助于消除投资企业进入寺院腹地运营等弊病。

2. 加强文物保护

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是对其合理利用的基础,尤其是省级以上佛教文化遗产的利用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通过加强文物保护、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学术研究,打造地域佛教文化品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于目前保护最为薄弱的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洪修平建议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并对那些重要的急需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4] 旅游业作为佛教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适宜在佛教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发展,不宜过度开发。佛教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构建政府主导、教界自觉和社会参与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体系,当前尤其要警惕实用主义至上的思想。

3. 打造强势区域品牌

佛教文化遗产是打造河北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一旦形成区域品牌必将极大地提高地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虽然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多依赖于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地区性原始遗产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形成更多取决于产业集群的培育,[5] 但实际操作中佛教物质文化遗产与佛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通过整合地域佛教文化遗产,加强不同地域间互补互利的差异化发展格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文化遗产地域品牌的辐射效应。如蔚县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元宵灯会源自佛教正月十五燃灯礼佛,“打树花”项目可与本地众多佛教资源相整合,进一步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此外,打造高质优效的佛教艺术产业链也有助于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塑造。

4. 减少寺院商业运作

与其他文化遗产不同,佛教文化遗产传达精神性的佛教文化思想,表现佛教信仰和宗教生活,其宗教属性决定了佛教文化遗产的利用必须以尊重佛教信仰为前提适当发展。虽然适度发展寺院经济有经可循,甚至早在印度部派佛教时期,寺院为了维持规模越来越大的僧团生活已经开始积财,但是也随之出现了僧尼不专心修持等弊病。北京凤凰岭风景区内龙泉寺直接拒绝商业化运作,不收门票,不参与所在景区门票分成,免费提供香火;另一方面,寺内和尚没有单资,衣食住行皆由寺庙统一配给,从而避免了河南省鲁山县中原释迦大佛文化旅游区等新建佛教旅游景区出现的寺庙僧人与景区投资方之间的矛盾。

5. 增进国际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宗教文化交流与沟通是促进世界和平、增强人类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佛教超越了民族界限,尤其是亚洲各民族联系彼此的精神纽带。如当前中日政治关系紧张的局势下,日本代表团依然前来拜谒临济宗祖塔。河北省佛教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基础,以尊重佛教信仰为前提,充分发挥佛教文化的国际桥梁作用,增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和平与友谊。

参考文献

[1] 魏建震. 河北佛教文化传承与特色[J]. 河北学刊,2012(6):207-208.

[2] 河北省文物局.河北文化遗产[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 赖永海.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 教义卷· 人物卷[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17.

[4] 洪修平. 对中国佛教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 中国宗教,2009(2):18-21.

[5] 吕寒,胡慧源. 论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与培育模式[J]. 现代经济探讨,2012(7):53.

基金项目: 2013 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发挥佛教文化积极作用 促进河北社会和谐发展”( 课题编号:201304034)

刘洪彩: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硕士

汪彦君: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副教授 硕士

张小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讲师 硕士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