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美术教学论文范文,美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1922年的教育改革与中小学图画教科书

  • 投稿冷凝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632次
  • 评分4
  • 46
  • 0

胡知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的改革,无疑是一次最有影响的教育改革。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它是“适应时势之需要而来的”,是“应时而兴的制度”,是“颇有独到之处”的。

一、1922年教育改革的背景

1922年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会产生如此重要影响,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由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一方面是封建儒教权威的丧失,另一方面是各种主义、学说的传播。这—时期,—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开始学成回国。如,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约翰·杜威研究教育的胡适、陶行知、蒋梦麟,都是在1917年先后回国的。他们回国后,一方面带回了新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还促成—批倡导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美国教育家,如杜威、孟禄(Paul Monoroe)、推士(G.R.Tuiss)、麦柯尔(W.A.McCall)、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克伯屈(William Heaardkil Patrick)等,来华讲学和考察,宣传他们的思想主张。①1921年9月,孟禄来华伊始,曾两次与上海教育界人士讨论学制问题。同年10月28日,还专程赴广州参加第7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对新学制的制订出谋划策,“其言论主张直接影响于会议,间接影响于今后教育界”。1919年4月30日至1921年7月11日,在胡适、陶行知等人陪同下,杜威的足迹遍及奉天(今辽宁)、直隶(今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11个省和北平(今北京)、上海两市,作了70余次演讲。他所提出的著名的“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口号,以及所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观点等,对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这—时期来华的美国教育家推士的科学教育方法、麦柯尔的教育测验法、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等,也都为这次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参照模式。

1922年11月1日,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标志着新学制的诞生。新学制以七项标准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即:(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新学制克服了旧学制中“不管社会需要,不管地方情形,不管学生个性”的弊端,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次进步。同时,新学制将中国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段。普通教育阶段模仿美国的“六、三、三”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一直沿袭至今。为此,学界普遍认为,“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1922年新学制是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是中国教育界注意博采中外、‘明辨择善’,力求创立—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学制系统的重要标记”。

二、颁布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

1920年,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的陶孟和到英国考察教育,曾托前驻京使馆秘书Prideaux Brune调查当地的美术教育。后来,陶孟和又邀请著名心理学家汪敬熙将Brune写成的《英国的美术教育》调查报告翻译成汉语,刊登在当年的《新教育》杂志上。该调查报告指出:

今日,美术教育最可特别注意的新趋势,就是一般关于美术教育的议论,都是根据一种新观念,与旧日观念完全不同。从前最普通的观念,以为美术是一种贵族的娱乐,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特别而无实用的活动。以美术的兴趣,为一种少数阔人的嗜好;以美术的创作,为一种特别少数人之事业。现在普通的新观念,在教育上势力日渐扩张。就是以美术为一种人类普通活动的自然表现。美术的能力,不是几个天才独有的,是人类通有的。

这个新的美术观念,在英国教育政策上有两层影响:(1)从许多证据上,可以证明英国打算扩充美术在国民生活上的地位及势力;打算把美术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2)更有一种同样显著的运动,去求美术与实用联合。近来力求美术学校的活动与工业的活动相连络。并希望美术教育的职业方面,须尽力发展。从这两件事看来,可以见出这种运动的影响。上述两种目的(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又由美术教育各方面显出来。

调查报告中提到美术教育应“看做普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的观点,以及美术教育具有“普通目的及职业的目的”的观点,无疑对1922年我国中小学图画教育改革是有启示作用的。

1921年,俞寄凡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日本图画科手工科的新教育》译文,介绍日本最新的美术教育动向:日本将图画从描写方法上分为“临画”“写生画”“记忆画”“考案画”四种;图画教授应有“理论”“实习”“鉴赏”三方面的要求;以及强调要“发挥图画教授的价值”,强调“不同教科密切联络”等新的美术教育思想,对1922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制订以及教科书的编写也产生了—定影响。

1922年在改革学制的同时,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聘请各学科专家开始草拟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着手进行新课程改革。1923年6月4日,教育部正式颁发了新学制《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由宗亮寰负责起草;《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何元、俞寄凡、刘质平负责起草。引人注目的是,这时小学图画科的名称改为了“形象艺术科”。据起草《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的宗亮寰解释:

形象艺术这个名称,向来不甚流行,为什么新学制的课程中要用这个名称呢?其中却有一段历史:我国在新学制没有颁布之前,小学各科都照民五(民国五年)所颁小学校令设置;术科中有了手工,图画……等科,大致与日本的小学科目相仿,到民七(民国七年)以后,有许多注意研究的小学,觉得从前的分科方法不甚精密,图画手工两科的性质不同,而材料往往划分错误,如剪纸贴纸,并不合工艺性质,却归入手工科中;工作画与工艺品有直接关系,却归入图画科中。如果这两科由一个教师担任,固然没有大妨碍;如果不是一个教师,就有互相隔膜的弊病。于是参照美国小学方法,依材料的性质划分为“美术”“工艺”两科,内容也比从前扩充了许多。到民十一(民国十一年)新学制课程起草委员会成立,经过许多人的讨论,觉得“美术”这个名称,范围太大,就把它改称“形象艺术”,同时把“工艺”也改称“工用艺术”。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3年《小学形象艺术课程纲要》和《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当年的8月4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第四届大会在上海举行,专门组织讨论新学制小学艺术科各科课程实施法。会议采取公开办法,凡小学和初中艺术科教员及艺术教育研究者均可到会讨论。据报道,当时参加会议者有百余人。可见,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的颁布,在当时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

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具有许多开创性之处,现归纳如下:

1.首次将“欣赏”一项,作为中小学图画学科的学习内容列在了课程纲要之中,并指出:“欣赏一项,向来大家不甚注意。但在普通教育的美育上很为重要。我国社会欣赏美术的程度很低,学校中应该特别注意。所以,学校宜设法多备些美术品,使儿童时常欣赏。”

2.首次将图画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做了规定。小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欣赏、制作、研究三个方面。其中:(1)欣赏,包括儿童、教师、艺术家作品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欣赏;东西方建筑艺术欣赏;自然景观、动植物的欣赏等。(2)制作,包括:绘画、剪贴、塑造三种。(3)研究,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美的法则”。中学阶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理论、观察、实习三个方面。其中:(1)理论,主要教授有关色彩、透视、素描等方面的基本理论。(2)观察,要求学生观察自然物和人造物的色彩、纹样、形状等,甚至还要求学生参观美术展览会、工艺展览会,来研究现代美术作品。(3)实习,主要让学生进行一些美术技能方面的训练。

3.首次将西方美术教育中有关透视、人物画、色彩、素描、图案画的知识以及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系统地写入到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之中,奠定了中小学美术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

4.首次制订了针对中小学生毕业时,图画学科应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

总之,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不容低估,在中国近现代中小学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编写新的中小学图画教科书

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颁布之后,促进了当时图画教科书的革新。在“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科书编写突破了传统,开始注重从儿童本位角度对教科书编写的探讨、研究;注重教学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以及对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引导作用;注重通过循序渐进的、系统的美术理论与技能学习,来增进学生对图画学科的兴趣。

笔者见到1923年新学制中小学图画课程纲要起草者宗亮寰、何元、刘海粟等三人分别编撰的三套中小学图画教科书,现介绍如下。

(一)《新学制形象艺术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由宗亮寰编纂,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12册,32开。其中前8册,1924年1月至5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后4册,1925年9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学生使用,每学期1册。(图1)

此外,为配合此套教科书的教学,还编写了《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6册,大32开。其中,前4册,1924年3月初版,供初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后2册,分别于1925年8月和1926年1月初版,供高级小学形象艺术科教员使用。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如下:

1.以故事形式导入,增加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

此套教科书前4册,为了使低年级儿童学习时增加兴趣,要求教师每单元都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黄真民,其妹妹名叫黄爱华。以教科书第一册“把花插在篮里——着色”单元为例,教师的导入语为:

一天,真民、爱华在农家屋子旁边看花,心里很爱,农家的老妈妈,知道他们的心思,就采了好几枝送给他们。他们很感谢的回到家中,送给母亲看,母亲也很欢喜。后来真民把这几枝花都插在一只花篮里,觉得更加好看了。现在看书上的样子,不是很好看的吗?篮中有几朵花,左面的一朵,为什么只见半朵?篮外为什么还有一枝?这许多花是什么颜色?花篮是什么颜色?大家会把他著起色来吗?(图2)(图3)

2.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以便中高年级儿童自己学习

《新学制形象艺术教授书》中指出:

从前我们上形艺课的时候,常常讲到真民和爱华的故事,想大家都记得的,现在我们年级高了,没有时间多讲故事;大家要留心书上所讲的事情和自己所做的功课了,大家会吗?

为此,此套教科书从第五册起,逐渐加入简单文字说明,便于儿童自己学习。以第五册全册的文字说明为例:

第一课,取景法,怎样好看?第二课,把自己见过的景致画在里面;第三课,浪花上的游戏(欣赏);第四课,湖边夜月,怎样剪贴?第五课,颜色的明暗和应用,哪一种样子好看?第六课,苹果、橘子、金橘、橄榄,怎样着色?第七课,秋景,要添什么?第八课,金鱼,怎样着色?第九课,游山,怎样做成的?第十课,秋色(欣赏);第十一课,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画法;第十二课,用正方形剪成的花样,怎样剪的?第十三课,方格子,里面添画些什么才好看?第十四课,比比大小;第十五课,怎样做起来有意思?第十六课,怎样才好看?第十七课,哪一张画得对?第十八课,听说(欣赏);第十九课,贺年片上用的字,哪一种好看?第二十课,朝雾,怎样着色才像?第二十一课,这是几千年前的人所画的(欣赏);第二十二课,几千年前的人所做的陶器(欣赏);第二十三课,这个瓶上画什么可以使他好看?第二十四课,堆雪人,怎样才有意思?(图4)

可见,教科书中每课的文字既简短,又非常富有启发性,便于儿童自己主动地学习。

3.每册提供鉴赏图片,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

此套教科书每册都有彩印鉴赏图三幅以上。所选择的鉴赏图片,一二年级以表现儿童生活的人物画和表现小猫、小狗、小鸟的动物画为主。三四年级除人物画和动物画外,逐渐增加风景画的欣赏。五六年级出现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传统绘画、中外雕塑作品的欣赏内容。教学时“教师可把欣赏的材料,预先揭示在教室里,让儿童看得熟了,再行讨论研究。这样可以调查儿童的欣赏程度,并可以养成自己研究的习惯”,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图5)

总之,此套教科书既“注意艺术本身的系统”,又“注意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务使儿童乐于学习,不感受呆板乏味之苦”是其编写的主要宗旨。

(二)《初级图画课本》

此套教科书由何元编,刘海粟校,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共计4册,16开,1924年12月至1926年9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二学年学生使用。(图6)

此套教科书的特点是:

1.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此套教科书在编写形式上,每一课都由“理论、观察及鉴赏、实习”三部分组成。“理论”主要介绍美术方面的知识或技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了解;“观察及鉴赏”主要向学生提出观察与思考方面的要求;“实习”主要是针对作业,向学生提出的作业要求。

以第—册“图案的意义”单元为例:

(1)理论

图案的意义。我们欲制某种物品,将制作的材料、构造、方法,和装饰等的种种设计,作成图样,这图样,就叫“图案”。所以制作品的优劣,以图案为根本;假使图案能合于美的原则及其他要件,则按图制作,结果必佳。有人说图案是工艺之母,确是不错。我们要谋工业的发展,制品的美化,非先从研究图案入手不可。

便化。研究图案的第一步功夫,就是“便化”。我们所学的写生画,是把实物的形态依样描出,但是依样描出的绘画,在装饰上,有时或不适用。必须将实物的形态变化:或变换位置,或省略其小部分,或用种种意匠变更其形状,以谋装饰或制作的便利和美观:这就叫做便化。

(2)观察及鉴赏

本课图中是牵牛花的便化图:右方二行,是花的便化;中间二行,是叶的便化;左方一行,是花和叶混合的便化,这不过是一个例子,各人可用各人的思想去便化,所得的便化图是无穷尽的。

(3)实习

以梅花为材料,作成便化图,便化的时候,应该注意下列二事项:(用墨色或彩色或色铅笔描写均可任意)

①注意梅花的特征,如花冠为五瓣等。

②单用花,或用花和枝混合。可任意。(图7)(图8)

2.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此套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册:有关图画的意义、图画的价值、图画的种类、中西图画的区别等知识;有关视平线、主点、集点、并行线的变化、远近和大小的法则等透视知识;有关明度、物体的阴、物体的影等素描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图案的意义、填充模样、带状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二册:有关颜料的名称、颜料的混和、色相、色的明暗、物体的色彩和明暗、真色和幻色、色的对比、同种色、类似色、余色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物面的糙滑、透明体等素描质感的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静物切取法、位置的美、背景的美等构图知识。

第三册:有关色彩和感情、色的采集、色的调和等色彩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四方连续模样、隅模样等图案知识和表现方法;有关人的手足描法;有关树的描法、建筑物的描法、景物的描法等风景画的表现方法;有关用器画的意义及用具的制图知识和表现方法。

第四册:有关风景画的构图知识;有关花卉、动物的表现方法;有关人物面部眼、耳、鼻、嘴的画法,全身人物的画法以及石膏像写生的方法;有关正写投影图、展开图、房屋平面图、房屋的正面图、房屋侧面图等制图方法。

由此可见,此套教科书学习内容涉及素描、色彩、人物、图案、透视、制图、构图与美的法则等理论和画法。

总之,此套教科书不仅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传统的编写方式有了明显不同。

(三)《新学制图画教科书》

此套教科书是刘海粟应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朱经农两位先生的邀请编写的,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共计6册,16开,1924年7月至1930年12月初版,供新学制初中三学年学生使用。目前,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尚存第一至第四册。

刘海粟在此套教科书“述意”中指出:

我国自从兴学以来,学校里就设图画、音乐等课程;但是一般教图画、音乐等的教员,和学图画、音乐等的学生,大家终是不明白为甚要教,为甚要学;办学校的校长,也是一样的莫名其妙,所以大家也就觉得画画唱唱一些趣味也没有。……迄今国内一般中学校每周所授两小时之图画科,也总不外是拿些花鸟、山水的旧稿子,或所谓图画范本,使学生临摹一下;或有剽窃些俗臭的西洋画片,间接为学生临摹者,即自许为推陈出新的了。不仅使学生干燥无味,且大背艺术教育之本旨,抑亦大背教育目的。年来天下乐道图画应当写生,不追穷其所自标的,只知随波逐流,掇拾一二,且欲从而实施于学校课程,亦复何益于事。

接着,刘海粟提出:

初中图画科的教学主旨是:1.增进鉴赏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并涵养精神上的安慰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2.练习制作技艺,使能发表美的本能。3.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

并要求办学的校长及教图画科的教员明白:

图画教学的目的里,包括两个要素:1.美的创作力(creation ofbeauty);2.美的鉴赏力(appreciation ofbeau-ty)。因此,教学的方法就处处要使理论、观察、实习互相联络并进;所以必用种种活动的方法去支配教材,决不是每级每周规定授课一小时或二小时,叫学生作一张画,或者自己讲一课的。在原有时间之外,更须约定课余时间,估计他们的能力,予以相当的对象——即写生时所观察的实物——使学生由自己的观察而表现。至于教师一面指导,一面应该和他们时时共同工作,则便于学生观摩而易于发表,定能得事半功倍之效。

最后,刘海粟认为:

初中学生的时候,正是性格发达上最危险的时期,就是从儿童到成人的时期,对于种种事物经验,渐呈深味了,理想也渐渐发达了,决断力亦次第的强了。在这时期,最足以表示精神之向上,亦正为意志上最危险的时期。施以相当的艺术教化,实有莫大的影响。

此套教科书的学习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册:第一编《概论》,包括图画的意义、图画和国民性及时代精神之关系、图画与教育、美的形式。第二编《图画基本的知识》,包括制图法、侧写与透视、明暗与影、写生概念等。

第二册:第三编《铅笔画》,包括铅笔画的意义、用具及使用、线与素描、静物写生、风景写生、动物写生、速写法、人物写生等。

第三册:第四编《图案画》,包括概论、图案的资料、描法、图案的原则、意想变化法、色彩、图案的用具、实习及附图等。

第四册:第五编《水彩画》,包括总说、用具、水彩画—般的描法、色彩、物体的位置与构图、静物的水彩画法、风景的水彩画法、人物的水彩画法、肖像的水彩画法、水彩画的速写法等。

总之,1922年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后编写出版的图画教科书,已开始摆脱清末民初时期模仿日本铅笔画帖和毛笔画帖的编写方式,开启了具有现代意义教科书的编写阶段。

四、结语

据王震编撰的《2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记载:1926年1月20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在上海召开临时会议,会长刘海粟提议“鉴于我国小学艺术教育幼稚,应宜征集外国小学绘画展览以资借鉴”。议决:推请本会评议员俞寄凡、滕固、王济远赴日考察艺术教育之便,向日本全国小学征集绘画来华开展览会,借供各县小学教员学生观摩。同年6月26日至28日,日本小学图画展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举行,展品千余件。在展出最后一天,还特邀沈信卿、俞寄凡、滕固、姜丹书演讲《儿童的艺术》《小学生艺术科设施方法》等。

1926年3月11日,上海《时事新报》刊登王济远、滕固写的《江苏省艺术设施刍议》文章中指出:“我国艺术教育,最不完备,自新学制草创,爰列艺术科,以救其弊。吾苏(指江苏省—一笔者注)各校之艺术教育,尚多因陋就简,不思振作。其最大原因,则无人才;办学者教授者昧于艺术教育之理法,无由改进。”

从以上两则史料中可以看出,虽经两年多新学制和新课程改革,但是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改进也不大。美国教育家孟禄在中国历经四个多月的调查之后曾尖锐地指出:中国教育之真难题,还未能解决,“所谓真难题,乃隐伏于较深之处;即关于教师之方法不善、学生之动机不足、教材之不充分、行政之能率不高、语文学习之不易”。孟禄所指出的中国教育问题,也正是当时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注:

①杜威,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来华;孟禄,1921年9月至1922年1月来华;推士,1922年6月至1924年来华;麦柯尔,1922年9月至1924年来华;帕克赫斯特,1925年来华;克伯屈,1927年来华。

②陶孟和(1887-1960),社会学家,天津人;1913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归国后担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等职;解放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③汪敬熙(1893-1968),中国现代心理学家,山东历城人;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34年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1948年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年起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威斯康辛大学任教;1968年逝世于美国。

④俞寄凡(1891-1968),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江苏常州人;1916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图画手工部学习,1921年夏回国,曾任新学制课程标准委员会艺术科课程纲要起草员;建国后,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

⑤20世纪20年代之前,图画科描写方法主要分为“自在画”与“用器画”两种。

⑥宗亮寰(1895-1969),现代美术教育家,江苏江阴人;1917年苏州第一师范毕业后在苏州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任美工教师,后被上海商务印书馆聘为编译所教科书编辑;建国后参与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筹备工作,并担任编辑部出版科长。何元(生卒年不详),原名孝元,字明斋,浙江海宁人;历任上海美专教授、商务印书馆编辑,擅长国画及工艺美术;抗日战争中客死重庆,年近五十。刘质平(1894-1978),现代音乐教育家,浙江海宁人;1916年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1918年回国后在上海办学、任教;建国后,长期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及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任教。

⑦1918年10月6日,江苏省教育会美术研究会于南京正式成立。张聿光等12人被选为评议员,丁悚、沈泊尘、王济远等12人被选为编辑。

⑧滕固(1901-1941),字若渠,月浦人(今上海);早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留学日本,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获硕士学位;1929年又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2年获美术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行政院参事兼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行政院所属各部档案整理处代理处长,重庆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务;1938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滕固出任校长,1941年病逝于重庆。

⑨王济远(1893-1975),近代画家,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1912年毕业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教务长;1926年赴欧洲旅行,考察西洋美术;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1941年赴美国,创办华美画学院,传授中国画和书法;1975年1月病逝于纽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