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包容和顺—一由太极拳集体练习而感悟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正统

  • 投稿雪上
  • 更新时间2015-09-05
  • 阅读量899次
  • 评分4
  • 59
  • 0

兰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在太极拳教学中,集体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组织教学形式,青年学生若能通过这一形式过程提高自己,学会动作;或示范自己,帮助带动他人、集体提高,这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秉持一种主导思想:包容和顺于集体,这一思想具有非常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特征。克制自己的欲念,不率性而为,服从于集体,服从于拳理,这是止、定、静、安的“慎独”教化过程,同时也是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中和”训练的具体过程。常坐此类训练,对克服年轻人戾气、躁气、浮气(三邪),提高静定的功夫,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太极拳;集体练习;中国传统文化

一、大学生在学习太极拳过程中应掌握注意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1. 释太极

太极,是中国传统的太阳文化理论基础,太阳有序不变的升起和落下包括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两极,只要太阳的生落状况不变,则万事万物生、长、壮、老、已的循行规律就不会改变, 遵循、和顺于这些自然规律,追求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姿态,是万事万物最理想的生命存在状态。“太”字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无限广阔宏大,再则是无限精微细致,人类应该朝着这两方向和领域去探索和追求阴阳平衡。

2. 太极拳运动锻炼的作用

作为中国武术的拳术拳种之一,太极拳无疑地極具攻防技击作用,但在冷兵器时代,法制外社会渐去渐远的当代社会,这一作用就渐渐地消弥退化了,而其健身养生卫生的良好作用随之就愈发地显现出来。太极拳适合于许多老年人、体弱者和许多慢性病患者进行锻炼,在疾病的防御、辅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大学生青年群体,太极拳运动锻炼最大的益处,主要在于心性的调摄、教化,属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提高层面。

3. 太极拳运动锻炼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可以用“松、静、匀、平、圆、柔、缓”七字概括。

在套路演练的过程中,身体动作、呼吸吐纳和心理活动都充分地收摄回来,用放松、安静、均匀、平和、圆活、柔绵、缓慢的要求规矩起来,对生性活泼的大学生来说,确实很难。

先说这缓慢,明明我们能用0.1、0.2min的时间完成这向上抬手,或往前冲拳的动作,为什么老师偏让我多花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时间来做?难;次说这圆,老师要求动作要走弧形,可我们的习惯是走捷径,为什么不走直线?难;再说这柔,我们历来崇尚的是健硕刚猛,可老师为什么偏要求我们的动作绵柔?难;又再说这松、静、匀、平吧,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身处于紧张、压力、快速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氛围之中,要完成老师放松、安静、均匀、平和的要求,谈何容易?确实很难。

4. 集体演练太极拳时的重点、难点和要点

4.1不以某个人的动作规范优美为首要,以大家、全体参与者的和顺、规范、整齐为关键,追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随着套路动作的演进,大多数人都会作为集体团队的引领者,引领和担待,在前边动作,让别人跟着动作(看不见别人,让别人看着),拳势向前,位居于前的就是引领者,在后面的就是跟随者,向后、向左、向右皆然。引领者的责任心、担待意识很重要,克制私欲,不率性而为,时刻想着带领大家,将套路动作示范引领的功夫做足、做好,这是整体完成好练习的重要因素。

4.2包容、和顺

在集体演练太极拳套路时,每个参与者都会随着拳势的变化做一个看着别人动作的跟随者,最常见的两类错误态度是——

4.2.1动作掌握不熟练者,不求诸己,但求诸人,无需用心,且跟着别人动作,依葫芦画瓢完成套路演练即可,这样就很难学会,掌握套路动作,对这类人,要使其端正态度,以己为主,唯求用心揣摩,求诸于人为辅,以他人之智完善成就自己为辅。

4.2.2稍微熟练者,动作时只顾自己,率性而为,动作节奏往往太快,性情中的戾、躁、浮三邪之气彰显无遗。对这类人,唯已松、静、匀、平、柔和缓慢治之,可见奇效。练习中时刻想着:别光顾自己,要照顾大家,和顺于集体,在没有顿、滞的前提下,慢一些,再慢一些!

二、集体演练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关系

1. 止于当下、求诸于己的慎独修行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是一种反身向内、求诸于己为主,包容和顺于外他(别人或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学问。所谓慎独,就是在别人看不见的情况下也要时刻自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做到“不自欺”。“仁学七证”包括:知、止、定、静、安、虑、得。《礼记?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1]在集体太极拳演练中,这些理念可以充分地体现——

知:个体对项目学习的认同,心(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

止:止于当下,只关注当下的套路动作练习;

定:向内心克制收摄;

静:身(动作)、息(呼吸)、心(意念)在心的调摄统领下,最大限度地放松安静;

虑:心理活动定向性的集体活跃于静定、内省、愼读境界,是一种练功状态下的“静中之功”;

得:对个体身上的三邪(戾气、躁气、浮气)克制后而所得到的定力、智慧。

2. 无不及、无过的中庸之道

在集体演练太极拳套路的过程中,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充分地包容和顺,以期达到心智、思想境界提升的养生目的。子思在《中庸》一文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2]中庸、中和之道是中国传统太阳文化的核心思想,认为一种动态的阴阳平衡状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最为理想的存在状态。

中医学在辩证论治方面,有实证和虚证的划分,阳气过盛为实证,阴气过盛为虚证,都是病态。这在集体演练太极拳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没有掌握动作、动作有顿、滞而过缓,是为“不及”,属虚证;动作过快,戾、躁、浮三邪之气张显,是为“过”,属实证。二者都应该加以克服,每个参与者都包容和顺于集体,数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从容和顺,整齐划一地和谐律动,演练成为“一个人”,那将是最成功、最理想的体育教学。

3. 诚意、忠恕的絜矩之道[3]

矩是一个方形的器具,絜表示度、长短。处世的絜矩态度要求人(士、君子)在处理上下、前后、左右各种人际(比如上级领导、下属、长辈、晚辈、夫妻、兄弟、朋友等)或自然界关系的时候,应该诚恳得体,收放有节,应对有度,逐渐养成孝(孝敬长辈)、慈(慈爱晚辈)、悌(友爱于平辈)、忠(忠诚于职守、上级)、信(诚信于人、事)的处世态度,凡事以忠恕之道处置,学会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忠恕。在集体演练太极拳套路时,前边的人动作错了,我不照搬,不将此错误向后者传递,而是做好自身的动作,向后者传递正确的信息,传递正能量,左右关系亦然,这就是絜矩之道的体现。

当代社会的生活惯性,很容易让年轻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习惯,“为什么我要照顾别人,而不是别人照顾我?!”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的欲望追逐过度地流露放纵,很容易与人权保护、自由民主等概念错搭,就会经常地产生焦虑、暴戾、愤怒等情绪,这无论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或者学业、事业的进步都极为不利,想要医治改正吗?不妨来练练太极拳,尤其是参加集体太极拳演练。

4. 包容、和顺与服从、逊让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叫李毓秀的老秀才,屡试不第后放弃了科举功名,改道做起了儿童教育,编写了一篇叫“训蒙文”的小册子,被后世改称为《弟子规》[4]。该文通篇主旨就是:从小事做起,即以日常生活当中一些小细节的环节中做起,守规矩,懂礼貌,孝敬长辈,勤勉于劳动和学习,克制节俭,以恭谨、服从、逊让的姿态对人、处事。笔者于2010年在广州访学时了解到,广州市教育局将《弟子规》纳入了小学五年级教材,这是传统文化理念在当世的有序回归,说明中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对当代中国人的教化意义依然巨大。同志曾说:“各级领导干部应该读读《弟子规》,《弟子规》???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藏着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智慧”。[5]

恭谨、服从、逊让能够与懦弱、无为、奴性等同吗?非也!笔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处事恭谨、服从、逊让的做人姿态,恰好可以形成一种为人的尊严,可以凝聚成一股积极向前、向上、向善的力量!对青年学生而言,以包容、和顺的心态参加集体太极拳演练,正是这种力量训练养成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结语

1. 增进健康,增长智慧

以包含、和顺的心态进行集体太极拳套路练习,可以提高青年学生静定的功夫,不仅可以缓解改善许多亚健康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精力不济等,提高健康水平,而且可以有效的提高人的学习、研究能力,帮助完成学业。

2. 和谐人际关系,适应社会

作为体育教学项目内容之一的太极拳,在普通高校推广普及由来已久,它不仅可以使参与者

愉悦身心、启迪心智,更是一个秉持和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有效课堂。太极拳的动作、招数、套路是“体”,是“术”,而以包容和顺的心态集体演练太极拳的过程和经历,实际上就是在弘扬儒家“和为贵”的精神,“和”的核心是多元、多样化的统一,“和”可以衍生出“和平”“和善”“和谐”“和睦”“和顺”等诸多正面的名词,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大道、规律和法则,是“道”。

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对数人可能都会将动作、套路之“术”遗忘,但是为了修炼提升自己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能力的目的,此求“和”之道是应该永记的。怎么样践行呢?想一想当年学习太极拳的经历,以包容、和顺的心态来应对和处置自己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及言行就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2][3]陈生玺等译解,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8.1 版.

[4][清]李毓秀著,赵卫华注译,弟子规【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1.1 版.

[5]:童蒙养正宝典《弟子规》【DB】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2013.11.1 版.

作者简介:兰兰,男 (壮族),(1960—),广西宜州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保健体育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