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投稿其林
  • 更新时间2016-03-11
  • 阅读量509次
  • 评分4
  • 68
  • 0
 摘  要:“自我效能理论”作为心理学众理论当中关于社会认知方面,影响力最为深刻的学派,是人们在支配自身社会活动时内在驱动力,左右着人类的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师生也越发感受到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对此,中外学者也从不从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加强了理论认知,成果显著。我国目前有关自我效能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文章整理了一些研究成果并介绍了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功能以及在体育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对我国体育工作者开展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有所启迪。 
  关键词:自我效能;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01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在某一种社会活动中,个体对自身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自我评判,是人们对自我行为能力的认知与评价。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巨匠班杜拉在其理论著作《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当中最先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其理论是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效能一经提出,首先博得了教育界,尤其教育研究者的极大兴趣与重视,近年来逐渐细分并用于体育教学科研当中。 
  1  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在社会学习领域的研究中成就显著,其理论派系大致分成两块内容:即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两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学习理论主要阐述社会行为的产生,而动机理论则论述如何更好地有效操纵自我的行为。不管是哪一派内容,均将自我效能作为研究中的理论核心,重点在于其概念、来源及功能。 
  1.1  自我效能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受行为结果和认知期望的双重影响。具体阐述为:人们或许预见到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种后果当然也有好有坏,因此不会盲目地去实施某种活动。第一,先推断一下自我的胜任能力;第二,评估一下实施这一行为的动机够不够强烈;无形当中,自我效能就这样体现出来了。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社会活动受行为结果和自我效能双重期望的影响。通过区别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班杜拉创造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结果期望,属于传统期望的概念范畴,是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而效能期望则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推测。 
  1.2   自我效能的来源 
  1.2.1 直接性经验 
  直接经验,顾名思义是指个体亲力亲为的行为实践积累下来的经验抑或是教训,是影响自我效能因素里面最主要成分。成功的经验往往提升成就感,反之,失败的教训也经常会打压自我效能指数。正是因为生活阅历的不可预知性,或成功或失败才使得自我效能往往出现高低起伏态势,不会始终停留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或程度。联系到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中来,有时为了强化学生们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体育教师反复提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或重在参与的原则等等。又或者,在运动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学生不容易掌握的技术环节,教师可以人为变更动作的难度及运动规则等,既有效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又提升学生运动兴趣和自我效能。 
  1.2.2 间接性经验 
  间接性经验,是与上述所提到的直接性经验相对照的,这种经验的习得往往不是通过人们的亲身实践,而是在社会活动或交往过程中的学习或模仿,最终也变换为自身的经验积累,有时也称之为替代性经验。例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在亲自讲解示范的同时,安排动作完成质量比较好的学生来当众展示,并予以激励性的赞美和评价。这样可以有力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练习的动机。相反,如果教师随机抽取某一学生示范,出现了失误或失败,学生们首先可能会哄堂大笑、随之就是对自身能力开始质疑。因此,间接性经验是学习者与其他人的对比来开展自我效能的评价。 
  1.2.3 言语劝说 
  启发、引导、纠错、劝诫等是言语劝说中经常使用到的,通过摆明正确的方向、纠正错误态度来完善他人自我效能的过程。这一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单,但因为缺失了亲力亲为的过程,自我效能的形成缺乏稳定性。例如,在小学生篮球课上,学生身材小,而篮框却是成人化的,这时,体育教师应对学生加以言语上的鼓励、劝说、对运动技能的详细解释以及进行鼓励性的积极评价,让学生认为小小的篮球在自己手中可以掌控,这样不仅减少了学生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1.3  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对个体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 
  1.3.1 影响人们抉择的态度与坚持程度 
  俗话说:“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但现实生活中,在对待事情的抉择时我们既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又要创设一定的难度标准,激发自身的潜力,尤其对自我效能高的人来讲。因此,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同完成某件事情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在处理某件事情而当面对一些困难时,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同样会左右能否持之以恒的坚守下去。 
  1.3.2 影响人们思考的方式与处事效率 
  态度决定一切!在人们思考和处理事情之前,端正的态度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研究证明,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仍旧可以归结为自我效能水平。自我效能水平高的人,思维方式往往较为灵活,思考问题比较缜密而且往往比较乐观,完成任务的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相反,自我效能水平低的人,总是不自觉地首先质疑自己的能力,思考问题也较片面,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情绪低落、沮丧,完成任务效率低下。 
  2  自我效能在体育教学中的研究 
  2.1  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首先由Armor和Berman等人发起,是作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估”大课题分支出来的子课题中展开研究的。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预测变量,结果预期反映了教师相信环境能被控制的程度,即教育学界常常提到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求学求知的学生们出身、学习能力、教育氛围可能大不相同,但都是可以通过教学过程被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树立较高的自我效能,对待学生们的教育过程秉承有教无类的思想。对待教育事业要有一份责任心和自信心,这里面又分为一般效能和个人效能。一般教育效能指教师对待教师的教跟学生的学之间互动关系的见解,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存在问题的主观看法;个人教学效能是教师客观总结评价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强化责任意识并付诸实践。 
  2.2  体育教师自我效能的研究 
  教师的教学效能的不同是其教学效果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学活动既有一般教育活动的共性,又有自身的活动特点。体育教师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做到事半功倍的有的放矢,对于学生们运动技能的习得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例如,面对相同的学生群体、共同的教学内容、一致的施教环境,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常常能够变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改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为今后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生活习惯打下坚定的基础。所以,将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研究拓展到体育课堂意义重大。针对这一问题,江宇和施文忠在各自开展的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在自我效能方面的差异性研究中得出:在一般教育效能方面,体育教师略逊一筹;而在个人教学效能方面,体育教师表现更加优异。此外,随着教龄增长而不断积累提升的教学经验是这一对比性实验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3  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 
  完备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在一起的良性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翁,学习效果的好坏一方面与教师的施教有密切的关系,但更多情况下取决于学生主动性、自觉性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以后更好地发展、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而不是应付家长和老师,这样才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完善。袁艳在学生自我效能的研究中得出:学生学习效能的高低往往呈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学生预见自身学习成绩的好坏以及对教师及教育的主观看法。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控制住自己,强化学习的动机和使命感,在学习效果上往往呈现出良好的态势。Zimmerman和Ringle通过研究,测查了小学生的自我效能在面对困难事情时发挥的作用,得出的结论:自我效能高低会影响学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管锡清通过设计试验,旨在训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结果表明:通过施加外界干预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是有效的,并且两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因此,在我们日常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良教学方法或手段、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互动,使他们能够真切体会到成就感,以此来反向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3  结语 
  “自我效能理论”产生至今历经数十载,国外的教育学、心理学方向的研究中经常会提及或引入这一理论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然而,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却弱化了这一块相关内容,这与我们的体制有一定的关系:注重竞技体育争金夺银、忽视学校体育当中相关的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这既不利于体育学科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又对学校体育的科学有效开展带来负面影响。自我效能理论是一种心理行为的思想和方法,在体育教学领域中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自身潜能,以此作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突破口。这既可以成为在各级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推行开来的主体方向,也可以作为改革发展进行中的有效补充。目前,我们对于“自我效能理论”的研究还不完善,仍需进一步细致多点化的研究,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使不熟悉这一理论的同仁多一点了解,有兴趣的大家再共同探究。 
  参考文献: 
  [1]  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缪小春,等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2]  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力为,任为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4]  Ashton, P. T, Webb, R. B. Making a difference: teachers’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M].New York; Longman Press, 1986. 12423561. 
  [5]  张伟霞.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体育学刊,1998 (4). 
  [6]  俞国良.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 , (1) : 722~781. 
  [7]  葛剑萍.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6). 
  (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 南京21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