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 投稿dollar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29次
  • 评分4
  • 28
  • 0

蒋满华 李景红 谭惠华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大学体育学院2008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结合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实、自身体会以及相关高校经验,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其“师范性”的探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 ;师范性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29

1.研究目的

课程设置是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种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学校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强创新和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的保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正确处理宽口径、厚基础与强专业的关系[1]。

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与健身运动已是一种普遍的行为现象,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更高要求。国内某些体育院校注意到这一变化,为满足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更高需求,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道路。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在1993年天津体院率先试办社会体育专业至今的21年中,社会体育专业是体育类专业数量增加最快的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开办社会体育专业(本科)普通高校已达250余所[2]。新专业发展速度之快,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就业压力大;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和改行易业现象较为突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体育专业人群就业问题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调查社会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发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在社会体育专业发展尚未成熟时期增设教育类模块课程对社会体育专业人群多元就业有着积极意义,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研究和总结广州大学体育学院2008年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广东省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3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的可行性,进而针对所出现的问题和所提出的要求进行整改,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等相关文献资料;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搜集文献。

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广州大学体育学院部分相关专家,为设计调查问卷提供参考意见,对调查问卷效度、信度进行检验。

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抽样法对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高等院校的三、四年级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抽样单位及样本分布如下表所示(详见表1)。

2.4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规的体育数理统计,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方面的相关统计与分析处理,为本文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问卷前后两次测试之间的相关系r1=0.838且经过双侧检验二者P=0.000<0.01具有显著差异;根据统计学对信度的要求,重测信度r=0.80至1之间且P<0.01为高信度,表明问卷的信度高,能够很稳定地反映出填答者的实际情况。

3.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1 社会体育专业目前所学专业在今后就业中的情况

3.1.1.1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认为今后就业会遇到与自身能力相关的调查

在调查广大、华师、广体三所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认为今后就业中可能会遇到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中,调查情况显示:66%的学生认为与专业能力相关;61%的学生认为与自我表达能力相关;54.6%的学生认为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关;31.2%的学生认为与写作能力相关;44.7%的学生认为与外语能力相关;47.5%的学生认为与环境适应能力相关。

显然,三所高等院校所被问及的问题,表明随着国家放宽了对人才市场需求的招纳,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本专业学生普遍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包括专业方面的能力以及其它相关的能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三所高等院校的本专业学生普遍更加重视对本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

3.1.1.2当前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满意度的情况

在调查广大、华师、广体三所高等院校中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当前本院本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中,调查结果表明,目前这三所高等院校中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21世纪多元化的就业格局还有一定的距离(见表3)。

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否能满足今后本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时,表4说明这三所高等院校目前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理念上仍未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调适,现行的专业课程设置还需有待完善。

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可借鉴美国的通才教育来设置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在培养人才的定位上,不应拘泥于专业与专业间的掺杂与否,而应结合市场需要,解决当今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键。

3.1.2 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的现状分析

3.1.2.1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增加的若干门教育类模块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择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的占48.9%,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占52.5%,而选择教师口语和教学技能与训练的各占70.9%、83%,选择体育绘图的占40%,选择社交礼仪的占45%。

这些数据说明:三所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都对体育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和教学技能与训练表示认可。因此,需要增加教育类模块课程设置,培养有专业特色及有优势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就业。

3.1.2.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对改善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的分析

在经济发展中,需求起着主导的地位,而市场需求又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所以,要想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得到更好改善,增设教育类模块课程也是有必要的(详见表5)。

从表5可知,这表明三所高等院校的本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师教育类对改善本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很有帮助。 因此,就目前没有明确具体的关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言,而且鉴于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面临的对象基本上属于同一群体,在组织管理和指导中可用各种指令性的方式要求学生和运动员。所以,笔者认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的研究是可行的。

3.1.2.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有必要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否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间的竞争力愈演愈烈,国家开始放宽对人才市场的结构需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体育专业人群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也引起了更多专家的探讨。本文在对广大、华师、广体三所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 “认为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设置教师教育类的课程” 的问卷调查反映三所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学生对今后就业从事老师的看法都比较一致,如表6所示:

3.2.2学生的反馈

3.2.2.1 学生对选择对应若干门教育类模块的反映

通过对广大、华师、广体三所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自身对选择若干门教育类模块的反馈。调查结果显示(见表7):

说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已经拓宽对专业对口的视野,这是件好事。当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满足当前职业岗位的要求,是他们毕业之后能入行,又要有适当的兼容性,保证他们在岗位上能担当“多面手”,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以便适应社会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 三所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的认可度

在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增设教育类模块的研究调查中,发现三所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尚未能够很好地满足今后该专业学生就业的需要,而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变化、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当代课程改革的变化趋势也与之相吻合。因此,高等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认为社会体育专业专业课程设置有必要增设教师教育类模块的课程是可行的。

4.2 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师范性”的积极意义的探讨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的不断稳定,体育的社会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向社会体育专业人群昭示着体育对人积极作用的最大发挥。因此,高等院校需追随社会的步伐,不断更新学校里的知识,以便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没有感到“学非所用”与在校期间感到“无所事事”等局面,待到毕业之时方才意识到学好“一技之长”是真的有意义。因此,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再拘泥于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内容重复或是与体育教育的师范性区别定位上。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可根据本院特色开设一些实用性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技能课程上的学时数,以便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真正做到“多面手,一面强”的实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如增加教师口语,教学技能与训练,中小学教学教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通过开设在组织教学、口令、组织调动中的具有“师范性”的课程,使学生的就业市场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从而提高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润平,陈卓儒,王平.广州大学200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蒋刚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初探[J].体育与科学,2009,30(4):103-106.

[3]成聪聪.对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2):67-69.

[4]王爱丰,王正伦,王 进.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3(2):31-32.

[5]秦海生.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案例分析[J].体育教育,2010,7(11):110-111.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