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体育教学论文范文,体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广州市体育中考评价方式变革的诠释

  • 投稿文兄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286次
  • 评分4
  • 42
  • 0

林友柱

摘要:应对以往体育中考中存在的不足,2013年广州市实施体育中考新方案,其中较大变动在于改进了以往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出现,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成绩。这一变革与《新课标》的体育课改精神相一致,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并且与学校体育的学科特点步调统一。面对评价方式变革,学校体育应当抓住机遇调整工作偏差,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完成角色转换,在校学生也应全身投入体育锻炼中。

关键词:体育中考;教学评价;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3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必要的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为教学决策作全面服务。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因为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不仅影响到数以万计学生的体育学科成绩,更可能影响到当前整个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向。

如同其他未曾经历过的教学改革一样,作为一项面对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形势和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而推行的新举措,自我国实行体育中考制度以来,关于体育中考评价方式的争论和建议一直存在。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学者们历经多年的理论探究和工作实践,正努力地不断完善此项制度。2012年12月初,广州市教育局颁布《二〇一三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体育考试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考试方案》),其中有关广州市中考评价方式的变革引起众多关注和热议。作为工作在初中体育教学一线多年的教师,我们应当及时、准确地理解此次方案革新的意义所在,并以此调整体育教学工作中的误差,促进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

1广州市体育中考评价的新举措

新出台的《考试方案》将广州市体育中考测试成绩划分为两大部分,总计分数60分。第一部分为统一考试,其中分为必选项目和选考项目,这两部分各占20分,总分40分;第二部分为体育素质综合评价,分值20分,其中包含3项内容:1.体育课成绩10分。2.体育运动技能7分。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3分。

本次新的测试方案中,比较明显的变革在于改变以往单纯以中考运动成绩作为唯一评分标准的做法,初中日常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运动成绩和比赛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都被赋予相应的分值,成为学生中考成绩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以往饱受争议的终结式评价方式转变为终结式和过程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教学哲学上说,这种转变是在认清了“教学过程的有机关联性与内在生成性,决定了目标与过程、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复杂关系”[2]的基础上做出的,是一项非常值得赞许的新举措。

2广州市体育中考评价方式变革的积极意义

2.1与《新课标》中的课改精神一致

国家颁布的《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评价理念。诚然,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评价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因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以往教学评价方式存在的弊端,而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发展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3]但是,根据教学评价的概念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其对于整个初中体育教学决策的强大指向作用。人们认识到“传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日益突显出与新课程不相适应的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4]所以说,如果体育中考的评价方式仍然坚持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话,《新课标》所倡导的评价方式变革很难真正在教学中得到彻底实现。因而,此次广州市体育中考方案正是认清了以往不足的基础上对评价方式做出改变,与《新课标》的课改精神保持高度一致。

2.2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从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历史沿革来看,当前学校体育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关注人的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运动参与能力,提出学校体育应当为人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然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肯定不能仅从单一的素质标准、技能数值来入手,而应当重视学生情感、锻炼态度、参与热情的培养。而终结性评价恰恰是以运动考试成绩导向体育课程教学,难以做到对学生整体体育参与意识、态度等的客观评价。过程性评价的优点是能及时提供反馈,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学习动因、发展个人情感、控制和调节学习过程的作用,与终身体育的培育精神吻合。[5]因此说,只有对中考评价方式实行新的变革,学校体育的注意力才会回归到正途,不能只注重当下的教学情境,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当下”转到“未来”,这体现的才真正是终身体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2.3完全符合学校体育的学科特点

学校体育当然不能忽略学生的运动成绩,这是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技术能力水平最直观的体现,所以体育教学评价方式中不能缺少终结性评价。但是,人在身体的个体能力上的重大差异决定了如果完全以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来评判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话,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合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只能在相对比较长的一个阶段(如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进行。[6]可是,体育活动毕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的身体状态受外界环境影响产生变动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如若仅以一次测试来定夺一个学生初中三年的体育能力,既没能尊重学生的个体体质差异,也没能关注到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参与的情感态度。这就不可能形成一个积极的机制让学生保持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热情。正因此,我们得以认识过程性评价参与到体育中考中的积极意义,它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对运动技术的掌握、体育竞赛的成绩、体质测试的成绩全面统筹,通过评价来控制教学过程,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终结式与过程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可以完整、详实地描绘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体育学习的动态全况,允许存在个体差异,同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体育参与,顺应了学校体育的学科要求。

3学校体育应该如何应对中考评价方式的变革

3.1学校体育应做出及时调整

如果说,之前因为体育中考压力的存在让学校体育教学方向出现偏差的话,那这次中考评价方案的调整则为学校体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调节机遇。学校体育应该从学生“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角度理解本次变革的意义所在,认清评价方式对于学校体育发展的积极推进作用,客观比较和研究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优劣,动用集体智慧、革新指导思想,出台更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来指导初中体育教学。在正确把握好终结性评价的同时,重视综合性评价的重要性。对于过程性评价,既要认识其全面、及时、灵活、深入、持续的优点,也要明白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不规范、客观性差、评价内容难以把握等缺陷。[7]更为科学地采用开放式、即时性的评价方式,做好对学生情感领域和学习过程评价的掌控,使整个评价程序尽量做到规范、完善。

3.2体育教师应迎接好新挑战

中考评价方式的调整对第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涉及到教学观点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教学工作量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但是,这些绝对是积极、有益的挑战,因为自此体育教师们可以尽力地抛开应试的绑缚,沿着更有意义的道路实现自身的价值。斯腾豪斯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代表作《课程研究与课程编制入门》中,确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课程理念,如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等,并就此提出“评价即研究”的过程性评价新理念。[8]中考评价方式变革后,初中体育教师应当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不能驻足在“教书匠”和“教练员”的原有定位上,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去关注孩子们一生的体质、心理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育。在平常要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详实、细致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表现,为给他们判定公正、合理、客观的评价做好一切工作。

3.3学生应积极投身体育参与

没有几个孩子真正不喜欢体育活动,他们往往不喜欢的是体育课。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多,但教学评价应当承担一部分责任。我们承认体育运动是需要天赋的,但我们必须明白体育参与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权利。体育中考评价方式的变革,让有天赋的孩子在展现自己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自己对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视;让天赋不足的孩子享有同等运动参与的权利,并能通过勤奋和认真弥补能力上的不足。面对变短暂、偶然、生硬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为终结性与过程性合一的多元评价,所有在校的初中学生都应当积极投身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好体质、学习自己喜爱的运动技能、争取自己应获得的体育成绩。

4结论

广州市体育中考推行的新举措改进了以往评价方式中存在的片面、不足,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出现,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成绩。这一变革与《新课标》的体育课改精神相一致,有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并且与学校体育的学科特点并行不悖,科学、合理、影响深远。面对这次变革,学校体育应当抓住机遇,及时调整工作上的偏差。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完成角色转换,为学生身心健康担负更多责任。每位在校初中学生也必须了解和掌握此次变革的意义所在,努力投身体育锻炼和运动参与之中,在获得理想运动成绩的同时,为自己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宁.体育课堂中善用形成性评价[N].中国体育报,2009-01-14:006.

[2]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71.

[3]唐月香.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及其实践[J].龙岩学院学报,2009(10):101.

[4]胡海青.浅谈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J].体育师友,2010(2):21.

[5]赵云龙.大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4):67.

[6]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105.

[7]刘刚.试论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0):62.

[8]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课程编制入门[M].诸平等译.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

(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