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妙用信息化手段 解决中职文言文“学难”

  • 投稿鬼畜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57次
  • 评分4
  • 75
  • 0

陈绍文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难点就是文言文教学。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从学生角度看,“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难接受、难通读、难理解。为了解决这些教学中的难题,作者尝试运用视频、音频、历史地图、微课、网络作业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职;文言文;难点;信息化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7-0079-03

中职学生有一句口头禅:“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本文着重就学生的第二怕,讨论一下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解决学生的“学难”问题。

学习文言文,究竟“难”在哪里

文言文学习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普遍是一个难点。普通高中的学生因为有高考的要求,“不得不学”,学习过程相当困难。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加之原来学习基础普遍不好,面对文言文更是觉得“难上加难”。他们的“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难接受,对文言文学习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一看到文言文就唉声叹气,尤其是稍微长一点的文言文,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在他们看来,那些都是古人的东西,和现在相距太远,没有必要学,也学不会。于是上文言文课,对老师和学生而言是双重的折磨。学生不愿听,睡倒一片;老师不愿讲,因为没有“听众”。总之,觉得没用,强烈抵触是第一难。

2. 难通读,和现代的书面语有比较大的差距。学习文言文,“通读”是第一步,不出声读,不朗读,学好文言文是不可能的事。但要让学生“读”,就难了。一是不认识的字太多,有些字即使是现在有,也和现代的读音不一样。二是句子读不顺,和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不一样,总感觉那么“别扭”。于是往往是老师范读一遍,学生跟着读一遍,粗粗了解完事。这样一来,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3. 难理解,文言文的内在含义复杂。文言文除了字句之外,还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例如《兰亭集序》最后表现出来的王羲之的“生死观”和东晋时代的社会思潮有很大的关系。再如《师说》也和韩愈独特的生活经历与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联。不理解这些,对文本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坦白说,理解这些东西对老师而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中职语文文言文学习基本停留在文言字句的层面,很难深入。

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文言文“学难”

1. 解决“难接受”的问题

接受的前提是“需求”,也可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接受。俗话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怎么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需求”呢?我觉得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有用。于是,在上课之前,我先给学生看了一段于丹《说论语》的录像。然后我问学生:“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于丹教授妙语连珠、滔滔不绝,挺深刻还挺明白。接着我要求学生查一查为什么于丹教授能说得这样好,同时给学生看了这样一段文本材料: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出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他细心挑选一百个人物评功论过,排名定位,而且强调,这是一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入选该书的炎黄子孙共有七人,他们是(以下所说评语都是哈特的评语):①孔子(名列第五)。评语:“孔子学说只强调个人的责任而不是个人的权利。根据以这种哲学来保持国内和平繁荣所发挥的作用而论,大体说来,中国是地球上治理得最佳的地区。”②蔡伦(纸的发明者,名列第七)。评语:“纸的发明,使中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而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③秦始皇(名列第十八)。评语:“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怀有恐惧心理。”④毛泽东(名列第二十)。评语:“与秦始皇的功绩最相当的是毛泽东,两者都是中国人,都是在自己的国家实行一系列革命改造的掌舵人。”⑤老子(名列第七十五)。评语:“假如老子的确是《道德经》的作者,那么他的影响确实很大。这本书虽然不到六千字,却包含着许多精神食粮。在西方,《道德经》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都流行。”⑥隋文帝(杨坚,名列第八十二)。评语:“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⑦孟子(名列第九十二)。评语:“《孟子》一书阐明了他的主要学说,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组成分子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

学生看完之后,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哈特对中国古人评价的根据来源于哪里?是不是来源于古代的文献记录?文献记录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这几个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懵了。最后我说:“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世界闻名,但这些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所以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文言文是一个必须的工具。”最后,我又告诉学生们:500、1000年之后的人把我们当成“古人”,就如同我们把500、1000年前的人当成古人。中华文化到我们这代如果不传承,我们的后人岂不骂我们“数典忘祖”?这些教育至少开启了学生接受文言文的“信心”,至于怎么将这“信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还要在学习中认真培养。

2. 解决“难通读”的问题

通读有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从头读到尾,一是读顺畅。争取做到朱熹读书的要求:“凡读书须要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为解决“难通读”的问题,我设计了一套“组合拳”,在这套“组合拳”里,网络起了不小的作用。一是解决从头读到尾的问题。我根据学校量化积分的激励机制,提出一个加分方案:凡是能从头读到尾的,不管正确与否,都加0.5分,检查的办法是抽查。读“顺畅”的难点是解决生难字音、字意。篇幅比较短小的,我让学生自己总结,注解里有的,可以抄注解,注解里没有的,可以上网查。记得《过秦论》里边的生字比较多,学生读书时遇到了困难。我启发学生:你们的手机能上网吗?学生说:“能上,但老师不让。”我说:“分你干什么,玩游戏当然不让,可是查生字老师不但让,还会鼓励你们。上古文课你们尽管查,出现问题我给你们兜着。”结果,这节课学生们表现得异常兴奋,他们边查边读,几个思路比较活络的孩子在40分钟左右读完了文章。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转换一种方式,学生也许就能接受。对比较长的文章,放录音听读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像《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这样比较长的文章,我从网络下载录音,让学生听。分两步走,第一步听正音,遇到不会的立刻用笔画下来,做个标记。然后自己整理或根据注解或上网或查字典,要弄清字的音和意,尤其是在这句话里的意思。经过这个过程,学生读书的“拦路虎”基本就解决了。第二遍再听读,可以小声跟着读,主要感受断句和语气。一遍读下来,学生差不多就“跟顺”了。接下来进行第三遍读,就是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这遍才是将学过的难字、难句消化的过程。这遍下来,“通读难”的关基本过了,但离朱熹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涉及到第三个难题“理解难”。

3. 解决“难理解”问题

文言文不好理解,除了词汇句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涉及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文化取向,涉及时代风气和作者的价值观。由于时代久远以及社会状况相差悬殊,我们理解古人的东西确实比较费力。因此要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就必须回到古代,回归作者,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来理解还原文本,这岂是一个中职生所能干的事?因此我觉得,要让学生理解,教师就必须先理解,在“博学”的基础上“约取”,才能让学生有点收获。在这方面,除了自己有一点研究外,笔者还带着学生做了一些尝试。

(1)还原社会背景。任何历史事件都有背景,要还原这个背景,就要找到相关的历史材料。现代信息技术为查找历史材料提供了广泛的帮助。总体来看,这些背景材料有文本材料、视频材料、音频材料。在讲《过秦论》的时候我下载了历史地图、《史记?秦始皇帝本纪》、专题片《中国通史》等相关资料,这些材料为学生理解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里,我特别为历史地图点赞,因为它一下就能直观地把学生带回到那个历史年代。还有就是相关视频,也很真实。我不是特别愿意用影视资料,因为那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东西,容易引起人的误解。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感兴趣了,因为他们接受到的是“陌生而新鲜”的知识。这样不断地积累,为文言文学习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素材。

(2)微课解决难点。微课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技术,虽然学术界对微课的定义、特点、起源还有较大的争论,但是短小精悍、重点突破的教学价值大家都认可。文言文中有太多的难点,这些难点不解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能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仅举一例,《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名篇。文章先写宴饮之乐,接着马上谈到了生死,表现出一种悲凉的情绪。王羲之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研究后发现,这和东晋时代的社会风气与儒、释、道生死观联系密切。我把这些内容制作成了一个8分钟的微课,上课一放,效果很好。再比如学《孔雀东南飞》,学生很难理解“封建礼教”,我上网寻找相关材料,制作了《封建礼教与七出》的微课,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封建社会“子嗣”的重要性。我觉得,微课对解决难点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3)音频帮助理解。学文言文,“读”是重要的方法。古人讲究“读而不明则思,思而不明则读”,可见“读”对理解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下载了不少带音乐的音频材料。待内容基本弄懂后,我就放这些材料,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快乐朗读,这对学生们理解文章无形中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4)网络作业巩固理解。理解、掌握、运用是教学的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理解最容易,掌握居中,运用最难,而学习的最终目标却是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为自己生活保驾护航。在布置作业时,我尝试了一种新的方式,给学生们一个题目,让他们上网广泛搜索相关材料,并经过分析,写出自己的看法。这件事对普通高中学生或许不难,但对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却是“相当难”。去年我教高二,为了加深理解,我把《过秦论》《六国论》《阿旁宫赋》放在一起讲,让学生从中认识秦始皇和六国的辩证关系。学完之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自己上网寻找资料,结合所学课文,谈谈你对秦始皇的理解,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文章,上传至老师邮箱,时间是两周。从作业提交的情况看,学生都交了作业,但文章质量并不相同,大部分学生是找篇文章简单修改上交,但三篇文章充分显示出学生自己的思想,让笔者深感惊喜和安慰。

以上是我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文言文“学习困难”的一点尝试。有成功的地方、失败的地方,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信息化手段是工具,工具是用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的,不是绚丽的摆设。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文言文学习困难的道路上,我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希望与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研究。

(作者单位:北京市密云县职业学校)

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未来教育高峰论坛”

2015年5月25日,在线教育新锐爱学堂联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举办首届“全国中小学未来教育高端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部成立大会”。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各级领导隆重出席,300余位全国各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及信息技术专家、骨干教师等教育界精英云集清华大学

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副秘书长聂风华在论坛上做了《MOOC:教育创新的探索》主题演讲。当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的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则将视线放在《基础教育信息化路径的探索》。深圳市罗湖区翠园中学校长韩冬青展示了足球与MOOC的创新性连接。《孩子》杂志主编祁丽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展示了爱学堂在线课堂的独特魅力。爱学堂教育总裁汪建宏以《未来学校的样子》震撼全场,汪建宏的发言巧妙地回应了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提出的《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据悉,爱学堂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MOOC平台——学堂在线的独家基础教育(K12)运营平台,是国内领先的中小学个性化MOOC平台;同时也是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基础教育频道的研究交流和成果应用平台。依托清华大学及附中、附小等一流的教学体系和资源,采用智能题库、大数据分析、学习轨迹跟踪、专业测评等最新的互联网科技,结合线下互动答疑、翻转课堂教学,领先业界。

(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