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做语文教育永远的追梦人

  • 投稿万金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11次
  • 评分4
  • 62
  • 0

陈延军

名师速写

面带微笑的脸庞、儒雅讲究的着装、娓娓道来的自如谈吐、淡定低调的为人、不放过一个错标点符号的踏实认真的做事态度,等等,这是陈延军老师给大家的印象。熟悉陈老师的人知道他有几个明显的爱好——养花、喝茶、读书、看报、朗诵、写文章、看表演。他从生活爱好中悟出很多教育的真谛,如“用赏花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孩子”“课堂上多给孩子一些等待”“小学语文教学不等于语文教学小学化”“当老师要练就8种过硬的武艺:听、说、读、写、背、唱、演、板”等。

1981年,陈延军老师从河北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在农村小学工作六年。1987年,陈延军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陈延军老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面对社会的诸多诱惑,毅然选择做一名小学教师,扎根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潜心小学语文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年,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陈老师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市区级研究课题,有多节展示课和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市级、区级特等奖、最佳精品课奖和一等奖。陈老师多次到全国各地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人数上百万,陈老师的课以“朴实、平实、扎实”获得同行的认可。

陈延军老师是有着多项殊荣的专家型教师。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首都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海淀区基础教育名家等。是北京市“特级教师提升计划”项目和“北京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发展研修”项目特聘专家,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小学语文组组长,海淀区双榆树学区名师工作站站长。

2014年教师节前夕,陈延军老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之后又受了到北京市委领导的亲切接见,受邀参加了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教师节以来,多家媒体报道了陈延军老师做“四有”好教师的典型事迹。

199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的那一天,我牢记老师的嘱托,牢记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秉承“教育创新”的精神,以教育前辈、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斯霞、霍懋征、于漪为榜样,兢兢业业倾心教育,有滋有味教好语文。我身体力行地把自己对教育的热情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及与学生的交往中,牢牢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以自己的高尚师德和点滴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每一位学生。我把课堂当成自己的田地,精心耕耘。我把工作当作乐趣,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增强学生自信心,用信任的眼光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所有学生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享受成功的喜悦,成长为有用之才。我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教文育人,让学生“慧性”成长。我挖掘语言文字的潜力,向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用语言文字本身教育学生,教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同学、爱劳动;教他们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多学习本领,并在和他们相处的过程中一起饱尝幸福成长的乐趣。

以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语文教师素养的达成最终在于文化修养的形成,而文化修养的积淀很多情况下来自于从大量读书中汲取营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功夫在教学之外。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

为了能让自己多读书,我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经常到师大图书馆、国家图书馆读书学习,利用工作间隙,经常在网上阅读学习。有时在外出的火车上、飞机上,也经常手不释卷。读书学习时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情。有人问我“你最喜爱什么?你经常去哪里?你最大的兴趣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书籍——书店——读书”。读书让我开阔了眼界,有了思考,形成了智慧,产生了思想。

“博中有专,专中挑精,精略结合;读以致用,用以促读,读用结合”是我读书的经验。“文、史、哲”是我读书的最爱。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简直可以说是智谋大全;《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让我了解上下五千年,天下无限事;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等,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说话、做事比较辩证、客观、合理;又如,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抽空读几页曹雪芹的《红楼梦》、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果戈里的《钦差大臣》,便觉心神飞越,仿佛进入另一境界,顿时忘却眼前的疲劳和困难;又如,《史记》的豪放,《庄子》的旷达,杜甫诗的严整,李清照词的婉约,都各具一格,争奇斗艳。当我在受到某一科研课题或者教学问题的长期困扰而不得其解时,读一下这些作品,往往能使我头脑清醒,思路开阔,有助于我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线索。

记录读书的瞬间感悟,是我多年养成的好习惯。我的办公桌上,家中的茶几上、床头摆得多的是纸条,书包里最多的也是纸条,上面经常记录我读书时的思考和感悟。我时时抄下感兴趣的句段,时时记下心得体会,时时思考对人生和教学的启迪帮助,时时把背诵的句段用在教学语言中。我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快乐。读书让我的眼界开阔了,内涵丰富了,也使我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

在实践中实现探索语文教育的终极梦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让我长时间陷入深深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为未来做准备的人的,也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应该是人格健全、思想独立、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以及具有全球视野的特质。但现实中的语文教育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从形式上看,多年以来一直在重复着死板的模式,过于重视书本知识,重视智力活动,重视纸笔测验,忽视课外阅读和实践,忽视学科思维方法,忽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一句话,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没有根本性的改观。另外,从内容上看,我们的教学一学期主啃一本教科书,老师和学生多在书本上绕弯弯、兜圈圈。大量时间用于为了应付考试的追求知识本位的功利性教学,研究的离不开课内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围着一篇文章条分缕析、肢解教材就成了常事,机械重复的知识积累作业和习题练习册成了语文的便饭。学生学起来乏味,没有灵性,没有生机。简言之,我们的课堂关注的多是知识为本的内容,重复已知,很少触及知识之外的影响人生幸福的内容,涉及未知很少。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重视“智”的同时,更多地转向“慧”性教学,也就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会思考、会学习、乐观生活的一代新人。为此,我总结出了“慧性教学”的思想。其出发点是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根本点是“创新”,核心点是“思考”,灵魂点是“兴趣”,实质点是“发展”。也就是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勤思、善思、能思、会思,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不断探索,使他们的学习生动活泼。

具体来说,“慧性教学”就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自我元认知理解教材,用自我创造性思维方式,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和教学问题,多而巧地设计承载价值观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环节,使课堂处处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学生的灵气、才气和思想表现出来,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变得灵活聪颖起来。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展开慧性教学的。

1. 打牢扎实的知识基础

慧性教学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的。即指语文本身的知识——字词句段、语修逻文;同时也指掌握知识的过程性知识,即学习的本事。传授知识是根本,是基础。没有知识,就没有“智”的积累,谈不上“慧”的东西。知识传授要准确、过程要清楚明白。对语文本身的知识,如在教学“连连告退”的“连连”,“窃窃私语”的“窃窃”,《爱我中华》的“汇成”等意思不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千岛湖是一首人与大自然合写的诗,是一个人工创造的绿色奇迹。”等这样的语句含义不明白,都是不行的。给了学生“知识和能力”两件宝,就等于守住了基础性的东西。

2.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传授知识的方法要灵活,设计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要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我发现很多教师的问题设计过于形式、表面化。有的老师把教学问题停留在写了谁、说了些什么、是什么、说明了什么等问题上。这是浅层的表象学习。又如,《山沟里的孩子》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校去。野葡萄由黑变绿了,牵牛花由黑变紫了,女孩儿身上的新褂子也由黑变红了。远远近近,脚步匆匆,初升的红日拥抱着他们。”有的老师的问题局限于“ 孩子们在上学、放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谁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山沟里的孩子起得早,回家晚?(起早贪黑)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可以用哪个成语来概括?这是怎样的一条山路呢?”这是以理解为主的设问,没有语言慧性的提升。如果问题落在“这些孩子给你怎样的印象?(乐观向上、不怕困难)你就是其中的一个乐观的孩子,你会说出一句这样的话吗?酸枣树由黑变红了,山石由黑变亮了……”教学就抓住了语文的本质。又如《丝绸之路》有这样的句子“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不是搞吸引人眼球的配乐、煽情的配乐引读,要遵循“理解——感悟——品味——表达”依次设计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得很生动形象。 谁来告诉老师怎样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样学生的“慧”便由“智”而生。

3. 课外经典诵读与思想家对话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它的内容记载在历代经典文本之中,记载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不好好学习语文,不大量读书,我们就无法亲近经典,亲近母语,也谈不上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建树。现在进入信息社会,读大部头的书,尤其是读经典书籍,是现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较为缺少和忽视的。我们几十年不变的一学期“啃”一本书的教学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发展。如今,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利用好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处理好深度阅读的精细指导和经典阅读指导的关系。

我大胆设想,过去我们的阅读量上不来是因为用“教材”带动课外阅读,我们能不能置换一下,变为由大部头经典阅读带动教材的学习,也就是把大部头经典作品引入课堂作阅读指导。我更新阅读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我改变大一统的语文教学,形成自己的大语文教育观。即大胆改革课堂,将原来的语文教材学习时间压缩到2~3个月完成。同时,将专门大部头经典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与语言运用实践课引入课堂教学。在专门大部头书籍的阅读指导课上,我将规定读书和选择读书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兴趣阅读。低年级主要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的内容,让孩子在童话、寓言的阅读中感受真善美,辨别假丑恶,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中年级引导孩子读一些具有浪漫想象色彩的纪实性名著,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快乐;高年级读程度深的情节丰富的书籍,引导学生初悟人生。接触大部头的经典名著,解决了比较随意的效率低下的自由阅读现象,并相应建立读书笔记和评价体系,引导孩子有毅力地读书和耐心积累,更引导孩子提出问题,还帮助他们解答问题。

4. 创设环境让学生敢用和活用语言

语文是实践性强的课程。语言不实践是纸上谈兵的做法。如从一年级开始,我就非常注意引导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本领,一年级《插秧》“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映照着白云,映照着青山,映照着绿树。农民在插秧,插在绿树上,插在青山上,插在白云上,插在蓝天上。”我听有的课时,老师也注意训练语言,比如第一小节,孩子说什么(映照着飞机、小鸟、风筝、燕子……),老师肯定都对。我认为这只是初步的原始的发现。还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文中的叙述风格一致起来,让孩子发现文中句子之美在“蓝白青绿”的色彩上。进而动脑让孩子说下去“银燕、黄鹂、翠柳、黄蝶……”这样,语言训练和创新思维结合了起来,不仅仅限于简单的练笔,而是进行创新性地表达。比如四年级《落花生》有这样的语言“我们姐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的买种,动土的动土,灌园的灌园。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一般教师都不会抓这样的句子。我觉得这句话恰恰有滋味。既是朴实的原生态语言,又蕴含着劳动的分工之意;既有劳动的快乐之感,又有读起来跳跃欢快之美。我让学生感受“动作的词语重叠着连续使用,生动描写了姐弟几个合作种花生的劳动过程。”后,开始着手语言实践训练,课上高潮不断“做值日的时候,扫地的扫地,拖地的拖地,擦桌子的擦桌子。”“下课了,大家跑到操场上,打球的打球,跑步的跑步,踢球的踢球,真热闹。”“今天家里来客人,妈妈说了要吃饺子。我们几个都忙开了,和面的和面,拌馅的拌馅,擀皮的擀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大家都沉浸在包饺子的家务劳动气氛中了。”……这些能力迁移到了作文中,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5. 提倡学业多元评价

过去多是在甄别的评价中成长,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强调“知识为本”的大量训练教育,这是有悖现代教育对人的培养要求的。现在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育人理念变了,评价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实践中,我多元立体有区别地看待学生。对待全班每一位学生,以及完成的每一项任务,坚持“多一份标准,就多一个人才,多一份激励,就多一份希望”的理念。不让孩子牺牲快乐换取成绩,而是把“全面育人”的观念实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我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但我更注重学习成绩之外的东西。我深知: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所以我重视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进步幅度。我始终认为:“成绩”和“成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成绩”是“成长”的一部分,只盯着“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关注学生的成长。我把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绪、学习个性等,都作为评价的基本因素,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我觉得,与其关注孩子的结果,不如给他们一个积极的状态,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来,投入到认真做事中来,将来人生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的。

对于学生的每项任务,我变着花样给孩子留下表扬的印证。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孩子,小学生活只有6年,我要为他们成人之后留下印证。我没有为了图省事,在孩子脑中只是一个“√”或“×”的判断,只是是非的仲裁者。我用多种符号标识孩子的行为,比如说一个小照片、一个小证书、老师的一幅手画、一段评语、一个签名、一张奖状……我用一些代表情感的手迹,给孩子分门别类地做些人生的刻印。尤其是对他们成功的鼓励,我绝不吝啬。下面是我对不同孩子鼓励的符号。

我觉得,什么样的符号并不重要,但是它可以代表老师的爱,代表老师对学生的关注,代表的是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我发现我教的已经毕业20多年的学生回来看我时,还提起曾经得到的鼓励符号。我想他们也可能会保留一生,作为永恒的记忆,这也许是做小学教师的可爱之处。

小学是人生成长的关键一步。如果幼儿园是人生成长的第一粒扣子,那么小学阶段可以说是第二粒扣子。我要让孩子的人生成长多留下结点,让孩子的童年永驻心田。

总之,慧性教学就是不让学生过早、过多地受到标准答案的禁锢,而是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护好创新的原始内驱力,为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各种可能。

做专家型教师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求

事业永恒,追求永远。从事小学教育30余年,我通过实践摸索,总结出版了多篇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文章,有34篇论文获市区级以上一等奖;13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公开刊物上发表;出版个人专著5本。其中代表性的个人专著有北京教育丛书——《培养学生的读写表现力》、《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语文教坛永远的舞者》、《塑造灵魂的小学语文教育》。多年的一线语文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慧性教学”的特色。我主持过10余项国家级、市区级研究课题,有多节展示课和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市级、区级特等奖、最佳精品课奖和一等奖。

我做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获得了一些奖励。但这些并不重要,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教过的一拨拨学生长大了。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铭记着我对他们人生的教导,记得我上的语文课对他们幸福生活的影响。

一路上,我和小学生一样,和语文教育一起成长。30余年的学习和实践,让我感受到做语文教师的莫大幸福。回首走过的成长路程,我逐渐认识到,教育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它没有捷径,没有重复,贵在“静心”和“精心”,“潜心”和“恒心”,“改革”和“创新”。我只是新长征路上的一名新手。“不管风云怎样变幻,我的追求不会改变!”“扎根小学沃土,站稳三尺讲台”是我永远的定力。做专家型的老师是我永远不变的语文教育梦想!我的语文教育梦想还没有完全实现,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