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35次
  • 评分4
  • 44
  • 0

王晓波

我们正处在一场教育变革的过程之中,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创了一个分享、合作、创造、创新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教育适应于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态,由此给教育改革带来了新契机,开放、人本、服务、体验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特征将更加凸显。这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通过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和公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要的呼声。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效破解中国教育的难题?我们希望通过“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和“来自实践的报告”两个系列专题策划,与教育同仁和社会各界共同寻找答案。

“钱学森之问”:一个亟待求解的课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面对这样一个亟待求解的中国教育的难题,需要我们对教育进行系统思考。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桑新民教授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术交流暨技术发展展示大会”上发言指出,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是缺灵魂,二是缺智慧。应对挑战,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对和解决当今中国教育的难题。

站在时代发展新的起点上,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空前提高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①——聚焦“三通两平台”建设》中,中央电化教育馆王珠珠馆长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到2015年,“三通两平台”基本实现,将促进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位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主阵地之中。

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的生态发生了变化,人才的培养方式随之发生变化。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②——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刘雍潜秘书长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的教育,创新型人才的产生必定是创新型教育的结果……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将能够破解“钱学森之问”……创新型的学习会产生创新型的人才。

传统的教育,禁锢了孩子的创造性,使得孩子的天性得不到释放。时代已经发展到后工业时代,人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社会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有梦想并敢于筑梦的人。面向未来的教育,需要解放每个人天性,给孩子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孩子在思考和创造中快乐地学习。

网络生态——“正能量”正在积聚、生长

互联网是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而且是无比庞大的生态系统。毫无疑问,青少年作为互联网的生力军,已然生活在了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互联网这个生态环境,而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边为孩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披荆斩棘,一边又把部分孩子拖向堕落的深渊,使青少年价值观备受挑战。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小学网络德育生态》中,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秘书长、中国青年网总编金锐描述:网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拜金族”、“啃老族”、“伪娘族”、“炫父族”等现象充斥网络,不少年轻人就此沉沦,丧失梦想和斗志。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齐立旺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社会虚拟化与道德榜样的污名化危机”“ 网络恶搞与德育经典的侵蚀危机”“读图时代与德育介质的文字边缘化危机”。这一些列的问题令人痛惜,发人深思。由于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给孩子什么样的环境,他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给青少年学生带来的巨大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青少年网络德育环境。

网络生态与社会生态越来越趋向统一,人们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感受与现实社会中的感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换句话说,互联网越来越真实。“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的时代正逐渐离我们远去。互联网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中国是这样,美国也是这样。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⑥——家校合力构筑健康网络生态培养未来数字公民》中,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王丹迪介绍了作为科技大国——美国的国际教育科技协会在全美教育科技标准中着重定义的数字公民素养。数字公民素养由九个部分组成:数字连接、网络消费、数字交流、数字读写能力、网络行为礼仪、网络法律规范、数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网络健康以及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强调,“网络对德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然而正面影响往往被人忽视。”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不仅仅是要进行数字公民素养教育,更要营造好的互联网生态环境,传递符合网络时代特征和青少年年龄特点的“正能量”。

教育形态——拥抱在线教育

从社会教育,到家庭教育,再到学校教育,教育形态始终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教室、云教育、慕课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并迅速走红。慕课更是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程度之深。正如一位校长所说:慕课从草根开始,从细微的教育技术开始,引起教学模式、学校形态、教育形态的连锁反应,进而倒逼传统教育进行改革。改变一种已经存在很久的交互技术,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②——中小学,慕课来了》中,北京教科院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说,在马云豪言“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要改变金融业的时候,你是否感到了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在社会资本对在线教育爆发式投资,用互联网包围基础教育的时候,你是否有兵临城下的感觉?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⑩——在线教育:学校“围墙”内外的突围》中,河北唐山市荆各庄小学马永纪说,在线教育孕育了人们对教育最美好的愿望,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期望,它的成长步履蹒跚,但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它的脚步越来越坚实,越来越有力,跨越道道沟坎,执著前行。

当前,在线教育如火如荼,内容的互联网化、流程的互联网化、思维的互联网化,让人们看到了拥抱在线教育的理由。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⑤——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金矿》专题中,上海海事大学魏忠老师对未来学校的教育形态做了这样的描述: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正如电影院和电视机在初期竞争的时候水火不相容,而成熟以后会各得其所。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

如果说翻转课堂是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发展的趋势,那么,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实践又如何呢?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⑨——翻转课堂真的“落地难”吗》中,江苏常熟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室韩建光老师分析了国内课堂教学改革后,这样认为:虽然每一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理念和操作方法,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翻转了“教”与“学”的关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翻转课堂,无疑它踏在了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上。

面向未来,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亦或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模式,信息技术将以越来越自然和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教育当中,为教育创新提供技术支持。相信未来教育线上、线下教育的边界也将更加模糊,更加智慧,且更具创新性。

教育理想国——发现创造之美

在教育形态演进过程中,大数据将使教育更加接近于“理想国”。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⑤——挖掘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金矿》中,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张杰夫老师开篇这样描述:大数据颠覆了人类探索和认知世界的方式,为教育打开了一扇大门。大数据技术可以“数据化”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表现,深入挖掘学生成长规律,让学生思维“透明”。由此,教育将会发生巨大变革,并在21世纪脱下“准科学”的外衣,全面迈入科学的殿堂。

大数据时代,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变革的价值与意义,通过对教育数据的分析,挖掘教育数据隐含的价值,探寻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央电化教育馆王晓芜副馆长认为,“教育正在走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改变了人类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我们将更加易于认识教育规律,接近教育本真,教育将迎来新的时代。

大数据使人们更加接近教育“理想国”,然而技术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服务成为现实,物联网和3D打印使得所思即所得已不是难事。每个人生来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者、创造者,互联网是开放的,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公平的环境,人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想和创造,而不仅仅是躲进学校学习。这样的时代为创客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创客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掀起一场教育的“边缘革命”。在《来自实践的报告④——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中,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教育是烧水的炉子,学校则是一个暂时的容器,我们欢欣地看到,率先破水而出的孩子,给社会的空气带来了清新、湿润的味道。这段话让人记忆犹新,创客不仅仅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创造、体验来学习,更解放了教育思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突破既是科技革命,又是保障公平的社会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再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推动教育改革,认清教育本质,搞懂教育规律,解放教育思想。在互联网时代,重构教育形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挖掘广大青少年强大的潜力,保护每个孩子的梦想,并能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用互联网技术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

“新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之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在“破解教育难题的战略选择”的宏观视野下,立足“来自实践的报告”实践研究,继续为破解中国教育改革难题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