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表征危机及重构途径

  • 投稿水水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81次
  • 评分4
  • 23
  • 0

【摘 要】在网络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着深刻的表征危机。从道德模范的树立来看,社会虚拟化使道德榜样面临着被污名化的危机;从德育传统的继承来看,网络恶搞文化使道德教育经典面临着被侵蚀的危机;从德育介质的变迁来看,读图时代的到来使道德教育面临着文字边缘化的危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道德教育;表征危机;重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022-03

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1]互联网在全国人口中的普及率从2005年的8.5%提高到2013年的45.8%。这表明,我国社会正在快速步入网络社会,中国人正在日益成为“网络人”。

对于道德教育来说,网络社会成为其无法回避的一个时代背景,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技术推动了德育载体的发展,电子媒介正在超越传统的印刷术且有取代它的趋势;网络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新型的网络德育,网络社会既是虚拟社会,又是存在诸多问题的“真实”社会,网络社会中同样充斥着意识形态的争斗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对青少年的争夺;德育现代化需要网络德育,网络从物质到思想层面都为德育超越传统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途径。

就我国的语境来说,网络德育就是“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网民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2]网络德育无疑有其优势的一面,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在给道德教育带来技术便利和多样态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深刻的表征危机。表征即有意义地表述这个世界,“包括语言的、各种记号的及代表和表述事物的诸多形象的使用”。[3]从表征的角度看,道德教育也要通过各种表征来进行,比如道德榜样、德育经典、德育介质等。网络时代的到来,给道德教育的表征带来了诸多危机,本文拟对这些危机进行讨论。

社会虚拟化与道德榜样的污名化危机

网络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虚拟化。互联网带来了人类社会信息感知的变化,即社会的虚拟化。网络能够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变得摇摆不定。“信息的即时性使虚拟事件本身即成为信息,其背后因素被遮蔽,人们不再被现实所掌控,而是根据虚拟的‘眼见为实’形成认知,并加以判断”。[4]信息的爆炸提高了人类处理信息的难度,使人们对信息的掌控能力弱化,网络信息变得真假难辨。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德榜样很容易被歪曲。

比如雷锋和雷锋精神的污名化。2012年是雷锋牺牲50周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因此全国各地各行业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内容广泛的学雷锋活动,收到了较好效果。思想理论界也积极响应,深入解读雷锋精神,有力推动了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

然而,网络上同时也出现了不同言论,对雷锋和雷锋精神进行了否定。有的人质疑或否认雷锋其人其事的真实性,质疑:雷锋的照片是不是“摆拍”的?雷锋捡粪难道会论斤称?雷锋捐款从哪来的钱?有人肆意歪曲雷锋精神,还有人认为雷锋所谓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是一种“愚忠”,结论就是认为雷锋精神不值得学习和颂扬。这里面有一些是单纯的事实争论,但也不乏通过解构雷锋来制造议题、将雷锋污名化的倾向。将原本尽人皆知的民族道德榜样的雷锋,解构为虚构出来的假榜样假标杆,这对于青少年儿童的道德认知无疑是一个巨大冲击,对于道德教育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悲剧。

网络恶搞与德育经典的侵蚀危机

在今天的网络世界中,恶搞文化正愈演愈烈。所谓“恶搞文化”,又叫“KUSO”文化,非权威说法是由日本的游戏界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上的一种特殊文化。据考证,KUSO是日本话,做动词用时,是指不够善良的恶搞,即往死里整的意思。“KUSO的早期形式只限于文字,而随着接受它的人日益增多,KUSO之风迅速蔓延开来,比如我们几乎天天都可收到的搞笑短信就是一种恶搞文化的外延派生品”。[5]

中国最早的网络恶搞对象是艺术精英们的所谓“大片”,恶搞者不满于这些大片中所蕴涵的“大”:耗资大、演员名气大、场面大、题材大、主题深刻等。于是,胡戈创作了一部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和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对白经过重新改编,只有20分钟长,中间穿插无厘头的对白、滑稽的视频片段和搞笑另类的广告。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电影《无极》本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一片,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恶搞文化的第一个高潮。

眼下,网络恶搞文化方兴未艾。从“丹丹体”到“咆哮体”,从芙蓉姐姐到犀利哥、凤姐,通过文字、话语、图像以及视频等方式完成的恶搞文本,借助于新媒介空间得以迅速流行和传播,并且日益普遍化、日常化和大众化,“它们强烈地冲击、颠覆着固有的社会认知、道德意识和文化趣味”。[6]恶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喜剧精神,它反映了人内心对于游戏精神的追求,对于“好玩”的追求,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恶搞者,恶搞作品才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但是,如果过度追求恶搞,则会变得恶搞泛滥。有的恶搞者甚至连国民教育的经典也不放过,中国的四大名著和主旋律影片,诸如《铁道游击队》、《闪闪的红星》,毫无例外地都中了“恶搞”的枪。

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富含道德教育意义。它通过一个个人物和故事,向读者们讲述着是非善恶的观念,本身就是一本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教材。然而,《西游记》在网络上已经不止一次地遭到恶搞。一本改编的漫画《西游记》曾经在小学生中流行,内容相当另类:孙悟空穿的“虎皮裙”竟是迷你裙的前身;他偷吃的仙丹变成了壮阳药“伟哥”;玉皇大帝居然是爱使用望远镜的偷窥狂。这个漫画《西游记》完全颠覆了传统,虽然主人公没有变,但剧情和人物完全变了样。这种恶搞完全扭曲了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自然也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界人士的担忧。

读图时代与德育介质的文字边缘化危机

在网络时代,“读图”成为流行时尚,这里的图不仅仅是指图片,也包括视频和流媒体,因为视频就是快速播放的图片。现在走在大街上,不论男女老少,手捧一个iPad看视频的人大有人在,我们正在步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正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性,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重图轻文的阅读取向。有研究者指出,读图时代的读图隐忧是“图像对文字的‘霸权’,因此造成了对文字的挤压”。[7]在读图时代,公众更沉醉于读图带来的快感,却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混入文字著作中的太多插图,将文字原有的叙事格局和逻辑搅乱,将文章的内在脉络打断,将读者的注意力从文字引向图像本身,最终破坏的是读者对文字进行沉思默想的感悟方式。

文字阅读是一种“静观”,它允许读者不断地体验作品的形而上意义,允许读者反复停下来沉思,因而读者与对象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阅读的同时就保留了反思的可能性;看图像阅读则不同,观者完全沉浸于图像情境,看流媒体更是容不得片刻停留,它消弭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换来的是片刻的、当下的快感,刻不容缓的读图过程拒绝了反思的可能性。

有研究者对读图时代深表忧虑,认为读图是对“知”的一个障碍,它使人们丧失了对形而上学的兴趣,丧失了对理性的、对文化艺术以及对文字的兴趣,“它对一切复杂的、需要逻辑思维或形象思维的认知产生本能的排斥”。因此,“逻格斯与‘道’被弃置,附着在认知上的审美被剥离,‘真’与‘美’之间的联系被切断,余下的‘趣’便成为庸俗不堪的感官刺激”。[8]虽然这种说法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中国的汉字与汉字文化,的确讲究文以载道,讲究文与道的融通。然而,文之不存,道将焉附?

反观道德教育,翻开现在的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大量的图片充斥其中,占据了本就有限的大部分篇幅;德育课堂上,许多教师为了讲授的方便,也把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嵌入自己的教学课件中;网络德育的网站,为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当然更是大量使用色彩绚丽的图片和生动有趣的多媒体。可以说,在网络时代,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一种文学式的介质危机,即图像战胜了文字,成为其主导性的阅读介质。

当前,我国正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提高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的高度,要将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网络德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自然大有可为,然则必须正视并面对网络时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表征危机。通过全面呈现信息,告诉网民一个全面、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榜样人物,使道德榜样的污名化自然消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禁绝网络恶搞对道德教育经典的侵蚀;通过探索双向甚至多向互动性强的德育途径,诸如德育聊天室、网络咨询室、德育BBS、德育QQ群等,鼓励青少年更多地使用文字与人交流,鼓励相互之间进行道德论辩,而不是把他们单向地抛入到图像的洪流。

注:本文为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2013年所级课题《全球化背景下的道德表征危机与重构》(项目号DYS20130907)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