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慕课——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

  • 投稿玛丽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34次
  • 评分4
  • 63
  • 0

慕课(MOOCs)在高校掀起的风暴,令其迅速蹿红,得到众多互联网巨头及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追捧。这不由得使人们对于慕课在中小学的发展充满了憧憬,“C20慕课联盟”、“双师教学”、“北京数字学校”等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探索与尝试,点燃了众多关注慕课的基础教育人的热情。“慕课”对基础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昙花一现,还是发展潮流?对此,我们采访了相关专家,以期以专业的精神,深入的实践引领时代教育发展。

本刊记者 王晓波 牟艳娜

李奕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专职委员,北京市特级教师

刘彭芝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吴志宏 C20慕课联盟(初中/小学)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记 者:您认为慕课对于基础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在中小学推动慕课面临哪些挑战?

李 奕:如果拿慕课和基础教育新的需求来对比,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纵横打通地接触到更多的学习伙伴,能够跨越边界地接触更多的教师、导师或者其他社会人士。我们希望,未来慕课不是专业的所谓精品课程的远程传输,而是一个活动的空间,这是传统学校永远也做不到的、也不可能做到的。传统学校毕竟有物理空间的限制、有学校教师边界的限制。

慕课的价值还在于其资源非常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慕课获得更多感兴趣的、符合个性成长特征的资源。传统校园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伴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会越来越凸显。慕课的出现,使得大学的精品课程,特别是大学先修课程得以向高中开放,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成了一句实话。否则,我们学校建多大的实验室、图书馆,也做不到。

在中小学推动慕课面临的挑战有很多,包括资源怎么组织、资源的利用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但是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与现实课堂的有机配合,发挥慕课的优势弥补现实课堂的不足是慕课生存下去的关键,如果说要让慕课取代传统课堂,那么它的路肯定走不长。

刘彭芝: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目前,基础教育领域里面向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已初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网络远程教育稳步发展。在我国,如何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均衡,我们做过很多尝试。利用信息技术,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慕课是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可以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广大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提供服务。在中小学,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的自觉性较低,贫困地区孩子的家庭也不完全具备网上学习条件,完全照搬慕课的教学模式,在我国是不完全合适的。

信息技术是优质学校实现社会责任最大化的有效方式。多年来,人大附中以信息技术为推手,努力架起跨区域、跨校际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追求优质学校社会责任的最大化。

教育资源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更多优质学校的参与。2005年,人大附中发起成立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 联合全国的优质中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开发、集成与共享的平台和机制。该联盟自建立以来,无偿为加入联盟的中学及西部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迄今,联盟已辐射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加盟的中小学有4200多所,共建共享教育资源近6万条,60多万名师生直接受益,发挥出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吴志宏:慕课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重大,一是有助于实现班级授课制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学生课前的微视频学习,可以让学生以自主的方式来进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更快,基础不好的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学习。(2)微视频学习可以确保学生的知识掌握,一个知识点讲解之后,会有检测该知识点学习情况的作业题,学生完成作业,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微视频学习,如果还有不明白、没有听懂的内容,课堂上还可以再请教同学和教师。这样可以保障学生牢固掌握每个知识点,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3)翻转的课堂上,教师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拓展深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落实到课堂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的参与度以及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二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学习,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全民共享,切实促进教育公平。

当然,实施中也有不少挑战,比如如何让学生课前的视频学习更有深度,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预习;如何确保学生对视频学习持续有兴趣;教师如何驾驭翻转的课堂;如何针对不同的学情,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升等,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记 者:慕课来袭,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挺慕”派和“慎慕”派,您对此如何看待?

刘彭芝: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慕课教学能有效地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快速传播优质教育资源,这方面我们要勇于去实践、去应用。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施办法。

吴志宏:对于新生事物,有不同的观点,是很正常的,同时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让大家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研讨慕课究竟会给基础教育带来哪些优势;在带来优势的同时,还会面临哪些问题,它自身的局限何在等。这样更有利于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不同观点的出现,也让我们更加关注对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实践的研究和反思。大胆设想,谨慎实践,本身就是对新生事物应有的态度。

记 者: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可汗学院等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正在被基础教育领域所认知,但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您认为有哪些误区需要谨慎对待?在线教育如何与线下教育做到有机统一?

李 奕:我们把翻转课堂看作是与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讨论学习平行的一种方法。教师在适合的学科、学段、学习主题下使用翻转课堂,可能会收到好的效果,但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翻转,尤其是低年龄段无法实现,所以要选好时间、地点、课题。

微课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我们认为,微课是一种资源,它未必是课程,可以是用flash演示阿基米德定律的课件,或者是教师的一段实验视频,还可以是艺术类的欣赏片段。北京市教委通过北京数字学校和青少年创新科技学院,率先尝试突破资源和环境的边界,在新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下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在“翱翔计划”中按领域提交一些微课资源,供“翱翔计划”的学员跨学校、跨学段选择,在北京数字学校中进行微课资源的整合。

至于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三个:一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认识。对基础教育领域来说,什么是优质资源?我们感觉名校、名师的视频课程未必是真正的优质资源,因为它是静态的,而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应该是生成性的,应该是在慕课中不断涌现的、适切性强的、符合学生个性特征的资源。因为基础教育是教书和育人的结合,并且育人是第一位的。二是在线教育能否替代现有教学的认识。我们可能还要对纸质的书、手写的作业情有独钟。因为传统文化、行为习惯和小肌肉群的训练等都是要借助于它们。不能用键盘文化、滑屏文化来冲击已有的生活方式。三是教师行为的认识。这里所指的教师不是慕课中讲课的教师,而是伴随学生成长的教师。教师要学会把现实资源、慕课资源与学生学习协调统一起来。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成长还是需要教师伴随的,教师和家长的参与对慕课融入基础教育也是必须的,在微信以及手持设备上的快速交流都是能把他们迅速拉入进来的有效手段。所以,北京数字学校关注多种角色的行为设计,包括家长,让他们能够介入进来,也能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孩子的共同教育。

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必须有机结合,线上教育一定是线下教育的补充。它们是一主一次的关系,因为这是源于基础教育低年龄段教书育人的特点,我们培养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而是合格的接班人。

刘彭芝:这些教学形态都是通过信息技术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

吴志宏:所谓慕课,其本质是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如果微课也实现了大规模、公开、在线的特点,那就是慕课,是不同的叫法而已。

在高等教育领域, 慕课的学习更多的是线上学习,即在线学习,教师在网上发布视频讲解以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和作业,学生在线上学习、讨论交流、完成作业。高等教育领域的慕课学习可以和线下教育结合,也可以不结合。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由于学生年龄和发展的特点,慕课学习即线上学习一定要和线下学习即翻转课堂相结合,真实课堂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 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前提,翻转课堂是学生线上学习之后的必然形态。

美国的实践表明,可汗学院的出现,对基础教育领域翻转课堂的实施有了很大推动,可汗学院展示了很多微视频,这为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制作微视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如果条件允许,我们的学生也可以直接学习可汗学院的视频。

记 者:慕课将给教育改革带来怎样的影响?您认为慕课能否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

李 奕:教育改革主要针对的是资源、环境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环境指的是整个教育环境。在慕课里,教育环境应该是没有边界的,是全球化的,还可以突破时间局限。慕课出现以后,资源也是全球化的,就没有资源库的概念了,整个互联网就是它的大库,关键是我们的教师和家长能不能辅导孩子驾驭这个大库,而不是迷失在互联网之中。当然,最核心的影响是人的行为的变化,所以教师教的模式、学生学的模式、家长辅导孩子的模式以及家长参与教育的模式都会改变。现在很多幼儿园、小学,都是家长和教师在一个群里共同来做事,包括完成一些主题。你会发现在这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边界变得几乎消融了。教师如果能够善假于物,调动家长的知识与能力资源,也是推动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式。这些做法非常值得倡导。

刘彭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学科、多角度来改变现有的中学教学模式,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方式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形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这是我目前在中小学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其中慕课教学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3年8月23日,人大附中启动了“1+1慕课教学”,即“双师教学”。利用网络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区的10余所试点学校。该教学模式是在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由当地教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

未来,双师教学将进一步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网络平台上推广,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吴志宏: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更多领域的推进,慕课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实践中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C20慕课联盟学校进行了较早和较多的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会带来整个基础教育制度的变革。比如,学生在线学习了微视频,提交了作业,在学习互动平台和学习数据分析系统的帮助下,教师很快掌握了班级内每位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即时走班”或“即时分层”的形式,学得较好的学生分成一班,学得较弱的学生分成一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当然,在我国这样无固定班级的个性化教育形式的实现还需要较长的过程。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学的时间,也可以减少每节课课堂教学的时间,从原来的45分钟减少到30分钟或25分钟。

记 者: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您认为慕课能否有效推动教育公平?

李 奕:慕课肯定能推动教育公平,而且能够把教育公平从机会公平向实际获得的公平推进一步。当然,还得借助微资源,借助“最后一公尺”的推送,比如,手持设备以及微信的推送,直接把资源推送到每个孩子手里。这些资源是公平给孩子的,不需要竞争。当然,并不意味着要把所有资源都推送给孩子,如果真这样做了,可能有些孩子还消化不了。所以,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覆盖,要有一个保底的基本资源,即免费推送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获得的服务,还有一个增值资源。增值资源不是强制推给孩子的,而应该让孩子自主定制,增值资源也是政府购买服务,无偿提供给孩子们的。

吴志宏:慕课是有效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载体。教育公平的本质是学习机会和学习过程的公平,这更多地涉及师资的公平。慕课的发展可以让全中国的学生学习国内最优秀学校、最优秀教师的讲解以及所提供的作业题目,显然这是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

记 者:随着智能终端、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未来慕课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 奕:这些技术我们也在密切关注,因为它们会对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给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每个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比如,智能终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的需求。物联网的发展让我们教育资源的匹配程度和适切性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课堂上通过物联网采集学生和教师行为的变化数据,作为大数据分析出真正有规律的东西……这些都是技术带来的结果,是教育从感性走向理性的必经之路。

个人认为,慕课最终不能变成优质学校的联盟,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领域, 要基于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基础教育公平普惠的特点来考虑。像北京数字学校和青少年创新科技学院一定是基于区域整体的,而不是突出一个团体,不然只能加剧基础教育生态的恶化程度。因为生态环境是有层级的,分为顶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低级消费者、生产者、分解者,必须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如果都是顶层消费者了,这个生态肯定会崩溃。森林之所以五百年生生不息,能量传递、物质循环,是因为森林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既有乔木,又有灌木、小草等。如果只有树木,争阳光、争水分, 那就逐渐变成苗圃。我们基础教育也是, 要建好各级各类学校, 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这样我们提供给社会的产品才是符合生态的。所以推行慕课我们坚持的原则并不是要建“ 富人俱乐部”,而是促进优质均衡、各得其所。

吴志宏:任何时候在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的慕课学习,不能取代真实情景中师生的交流和生生的互动。因而,随着各种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的到来,学生的慕课学习和翻转课堂有机结合,各自发挥优势,做到优势互补,最大化提升学生学习效益,这是慕课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