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生活作文”的践行者——从《从生活中学习写作》一课管窥袁源老师的教学智慧

  • 投稿cC有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351次
  • 评分4
  • 77
  • 0

谭志刚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中学,211808)

在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特级教师袁源执教了《从生活中学习写作》第四课——《用文字画画>。从这节示范课中,我们能管窥其教学智慧,试析一二。

课前从人群中“抢”到了一张讲义,很简单,只有三篇学生的习作,连题目都一样——“跟我来欣赏”。简略地读了一下,感觉语言不够生动,情感不够浓烈,甚至有些内容不合情理,不能反映主旨。据此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出类拔萃。这一点,想来执教者不可能不清楚。那么,在这样一个全省的大型活动中,面对千余名语文骨干教师,尤其是众多的特级教师,这堂课怎样设计才能出彩?也许重任就落在了执教者的身上,指望课堂生成,怕是很难办到了。然而,袁源老师的设计却并非如此。

这堂课是简单的。简单到一句话就能概括:说一说阶段的收获,听一听同伴的习作,夸一夸别人的优点,量一量“准、清、顺”,议一议修改建议。

这堂课又是不简单的。它是大气的,是对教师“虚名”和所谓“展示课特性”的超越,展示的是最质朴的学习状态,表现的是最本色的课堂教学,呈现的是最真实的进步。它是灵动的,把课堂充分地、完全地交给学生,关注的是课堂真实的生成,而不是牵引式的精彩预设。它是真实的,不在于教了多少,而在于学了多少,哪怕只是“喜欢上了写作”“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它是智慧的,精当的点评,适切的指导,一切都来自教师即时的聆听、思考、提炼、组织。而这,换来了课堂的盎然生机和写、评、改作文的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在这一节课中,我没有看到所谓“展示课的精彩”,但我看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不论是什么样的课堂,什么样的学生,真实的教学,本应如此。

作为一位市教研员,袁源老师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这背后蕴含的是她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南京语文一线教学的关心与指导,哪怕仅仅是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专题学习。她带着学生回顾一个多月以来的学习,看图片,说收获,引导学生自省所学,关注着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导。她舍得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听读、思考,用心灵触摸文字,既是对作者群体的肯定,又是对语文最本质的坚守。她把作文的真谛告诉学生,那就是为生活而写作,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她把写作还给学生,引导其通过观察生活、自选角度、自在创作、合作修改、班级交流等活动,形成多元互动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写作实践的全过程得以全面提高。她提醒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既要学会聆听,也要勇于坚守,不能以集体讨论代替自己的理解。她直言自己的观点但并不强求学生一定要接受,并未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独特的感受……

不禁联想到她在主持南京市中考命题工作时,连续用三年中考作文题推动“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以及对课内外语文学习资源的整合、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关注等等。可以看出,袁源老师的心中始终有一个关于语文的梦想,这梦想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她在坚守着,而且是智性地坚守着。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已的感受与认识”。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越俎代庖,成为情意的创造者、情境的提供者,帮助学生确定主题,为他们提供种种素材。不论作文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学生写出来的早已不是“我思故我在”“以我手写我心”,而是“你要我写这个,我只能写这个”,否则就是偏题、走题。

这节课,学生的作文并非如此。“今天我们来了这么多客人,他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只能匆匆而过,不像我们天天见。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文字让他们也爱上我们美丽的校园。”这就是为生活而写作。

这样的写作动机是真实的,它服务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得“用文字画画”。学生必须先观察、思考、提炼生活,然后才能表达。唯有如此,表达的生活才是真实的、值得推敲的,而且具有美感。

这样的生活感受是个性的。讲义中,学生分别从三个角度介绍了自己所喜爱的校园:我们的校园是充满书香的,我们的校园是有活力的,我们的校园是清新的。不难想象,这三篇作文的背后,应该有更多的个人感受值得珍藏。

这样的作文是有读者意识的:远道而来的客人,他们能看到什么,又看不到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何处该详写,何处又该略写?怎样说他们才明白,才会像我们一样爱上我们的校园?

这样的实践是有要求的:“准”,别一会他们一看不是这么回事,那就不好了;“清”,别出现我们写的东西只有我们能看得清楚的状况;顺,移步换景,我们写作按顺序了吗?

“生活作文”是一个美丽而又响亮的口号。怎么践行呢?虽然我们知道,学生的需要才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但是谈到学生需要什么、怎么引导、如何践行,的确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这节课也许能给予我们诸多启发。

首先,这是递进的序列。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发现,这节课只是作文训练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一个多月以来学习的阶段性小结与展示。这个序列应该是“开放感官感知事物,对着一个事物全方位、多角度、有顺序的观察,移步换景动点的观察”。它告诉我们作文教学需要慢下来,走一步,再走一步,步步坚实。

其次,这是回归的开始。“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节课中,学生说:“我刚开始没有写‘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这是后来有人给我提出建议后修改的。他们修改过之后,就成了这个样子了。”据此可见,写作过程应该是小组自选角度,设计行走路线,观察校园,然后独立写作,小组修改。课堂学习时夸一夸别人的优点,量一量“准、清、顺”,议一议修改建议,更是修改意识、修改习惯、修改能力的历练与提高。

再次,这是精妙的指导。这节课看似随性,但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却是精当适切的。我们截取其中的零星碎语一窥其精妙之处:“我们先看一下合作的重要性。在移步换景之后,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一篇,在大家群策群力修改之下,现在我们每个组代表所呈现的习作就在讲义上了”,这是学法指导;“我们在沿着自己小组的路线观察之余,还可以看看别的组观察的对象”,这是素材收集;“她想把你眼前见到的实景,变成你想象中的景象,再带入到这个实景里来,你同意吗”,这是内容选择;“他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古人啊,即使是商人,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没文化的商人,商人云集在一起谈论,也是儒雅的。如果就沿着董静雯的这个方向走,我们不需要改动,只要加上‘隐约让我们想起当年的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就可以了”,这是思路的点拨;“各位小裁判、小评委,我给大家一把小尺子,这个尺子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准’,一会儿老师们课间去转一下,发现咱们画的这幅画根本就错了,就不好了。第二个是‘清’,我们写出的东西是不是只有我们明白,没看过那个场景的老师读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第三个字是‘顺’,是按顺序写的吗”,这是方法指引;“这红黄蓝究竟是什么?蓝色是初二的校服,红色是初三的,黄色是初一的。那怎么说?不能说一入眼就看到三种校服吧”,这是语言的锤炼……

最后,这是真实的收获。随机抽选几句学生的对话——“我画的是刘淑文的:‘瞧,舞蹈家们正舞动轻灵的身体,跳出生命的辉煌;听,鼓手们正在憋足了劲,敲出青春的激扬……’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很有激情,排列也很整齐,有一排排向上走的感觉。”“我说的是‘加快步伐’,董静雯要表现的是‘书香’,以‘书香’为主,当然肯定是优雅……应该是‘漫步’吧,欣赏着身边的风景,听着学子从教学楼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觉得我写的是‘书香校园’,所以我写的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要围绕书香这个主题,所以我才把这段写成我看到的实景。”“在这里,我自己给自己提个建议。在第一段,‘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些清新的植物和建筑物’,我写的时候只关注了前面的植物,没有考虑到后面的建筑。”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作文能力的全方位提高。不仅仅是具体的语言,还有围绕表达的中心,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与想象丰富表达内容,等等。也不仅仅是被动地修改别人的作文,更是自觉地反思自己的作文。

一节课能体现一位执教教师多少教学智慧?一个听课教师又能看出多少?上面所有的观点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

附:《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课堂实录

【背景】

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语文教材上写作第一课即为《从生活中学习写作》。在初步了解学情后,教师决定将这一课作为本学期学生写作学习的重点,并将观察作为此课的重点,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我有一支棒棒糖》,主要完成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学习任务;第二课,《看望一棵树》,主要完成多角度定点观察事物的学习任务;第三课<跟我来欣赏》,主要完成据特征动点观察的学习任务;第四课,《用文字画画》,主要完成准确、清楚、有序地表现观察结构的学习任务。这里是第四课的现场。上一课,三个小组已按书香、活力和清新的特征观察校园,每人写成一篇作文。经本人修改、同桌修改后,小组讨论,每组推荐一篇,再经全组修改后录入,成为本节课的学习讲义。

师 同学们好!从今年的9月1日我们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学

生 开始,一直在学习《从

生 活中学习写作》,还记得吗?现在,我们通过一组照片,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历程。(PPT出示前面几节课的学习照片)今天,是我们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你在写作课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 我收获了许多的学习方法,如用五官来感受。

师 他印象最深之处是在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秘诀——观察,他认为观察中最重要的是用我们的五官来感知事物。

生 我学习到了不仅要有观察,还要有积累。

生 我从中品到了快乐的味道。

生 我在一个月的学习中学会了许多写作文的技巧。

生 我以前对写作可能没多大兴趣,现在老

师 上课,我喜欢作文。

生 我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师 你能举例说说你的收获是怎么得来的?

生 可以把一篇文章修改得更好。

师 好。有没有同学跟他们的收获不同?

生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学会移步换景,换一个角度去观察事物。

师 在学习移步换景的观察方法之后,每个小组都推荐了一篇作文,在大家群策群力修改之下,现在我们每个组代表所呈现的习作就在讲义上了。我们请三位同学依次给我们读一下。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听自己小组的作品,也要听别的小组的作品。(学

生 分别朗读作品,如图1、图2、图3所示。)

师 有没有需要纠正的?

生 我们的应该是江汉公所,不应该是汉江公所。

师 你听得很仔细,请大家在讲义上改正一下。

师 我们三个组都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了,现在我们先来做一件小事,互相夸一夸,怎么样?你在别的小组的哪篇文字里,觉得哪一处印象最深,很有画面感,能因此记住了校园里的那个场景,我们把它画出来。

生 我画的是王晔晗的:“池塘虽然不大,但是上面却有不少的荷叶。从植物的颜色来看,秋姑娘似乎还没睡醒,一切都是夏天的模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秋姑娘似乎还没睡醒,一切都是夏天的模样”。

师 你能想象到池塘里满是荷叶的样子,是吗?现在还是这样吗?(学生沉默。)生我画的是董静雯的:“与其他亭子不同,它的前方是小溪,几块石头,几株水草,甚至几朵莲花。那莲花在风中摇曳着修长的躯干,在水面上飘动着妖娆的身姿,在水草后扭动着性感的蛮腰,令人沉浸在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师 其实董静雯写的跟刚才王晔晗写的是不是同一个景象?你为什么觉得它好?你觉得是你发现的这处好,还是刚才那位同学发现的那处好?他看到的是秋姑娘没睡醒的池塘景象,你看到的是一枝荷叶冲出水面,在风中那么袅娜,是吧? (学生一时语塞。)

师 这样吧,我换一个问题问你:秋天还没睡醒,荷塘里都是夏天的模样,与那个突出水面风吹袅娜蛮腰的荷叶,哪一个能在你头脑中成为一个画面?生我觉得王晔晗的。

师 你觉得秋姑娘没睡醒,你就想到了夏天的样子,是吧?我们留着他的意见,大家在讲义上自己标一下。

师 为什么?生她描写的,让我感觉好像就来到了当时的情境一样。

师 我有一个疑问:我觉得豆腐一块一块的,都是什么颜色?生(齐)白色。

师 那么,你看到江汉公所屋顶上一块一块的瓦片像豆腐,前面得加一个字——生(齐)臭。

师 她描写的这段很逼真,把带有水乡气息的建筑模样表现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生我画的是刘淑文的:“瞧,舞蹈家们正舞动轻灵的身体,跳出生命的辉煌;听,鼓手们正在憋足了劲,敲出青春的激扬……看,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我们!”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很有激情,排列也很整齐,有一排排向上走的感觉。

师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我经常有,就是这个画面我也见过,但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呢?是不是刘淑文帮你写出来了?你有没有这种感觉?生有。

师 好,我们再听你的。生我选的也是刘淑文的:“在微风中,几百名学生转、踢、跨,手中挥动着彩旗,那场面极其壮观。七百多面旗子随风飘动,与五星红旗互相呼应,格外耀眼。”就像我能看到做操时的壮观场面。

师 这是我们中华上中独有的一种体育活动。我们做的操跟别人做的广播体操不一样。我们做操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有一面呼啦啦的小旗子,七百多面旗子一起挥动起来,特别是大家穿着武术装的时候,真是蛮壮观的。

师 今天我们来了这么多客人,他们在我们的校园里只能匆匆而过,不像我们天天见。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通过文字让他们也爱上我们美丽的校园。现在看看,我们的作品还有什么不足呢?这次我们要求看另外两个组的,也只选一篇中的一段。各位小裁判、小评委,我给大家一把小尺子,这个尺子是什么呢?(板书:准、清、顺)就是三个字——第一个是“准”,一会儿老

师 们课间去转一下,发现咱们画的这幅画根本就错了,就不好了。第二个是“清”,我们写出的东西是不是只有我们明白,没看过那个场景的老

师 读了不知道么回事?第三个字是“顺”,是按顺序写的吗?用这根小尺子量一量,然后提一个小小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讨论,但不能强迫别人非得按你的意思想,人家怎么想都可以啊。(学生写,教

师 巡视并提示。)

师 有给董静雯组提意见和建议的吗?生董静雯这篇作文的第五段描写江汉公所,这段她的好词好句特别多,而且特别有诗情画意,但是江汉公所是给商人用作交易和休息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学堂。

师 在明代末年,江汉公所就已经矗立在这里了,这座作为文物保护的旧建筑,当年是木材交易的场地。董静雯说,今天里面已经被我们重新装修了,让我们摆满了桌椅,其实有时候我们南京市的文人雅士也会坐在里面谈天说地的,这样写行不行呢?生我觉得可以改一下,她说“窥见那里屋一排排整齐的桌椅”,可以改成“可以窥见当时商人交易的情景”。

师 哦,我现在想知道董静雯的想法,你同意刚才这位同学对你的修改意见吗?她想把你眼前见到的实景,变成想象中的景象,再带入到这个实景里来,你同意吗?生我觉得我写的是“书香校园”,所以我写的每一个地方都应该要围绕书香这个主题,我才把这段写成我看到的实景。

师 三个小组表现我们的校园各有自己的侧重,各有自己的角度,每个角度是非常分明的。董静雯说:我之所以写江汉公所里一排排读书的桌椅,是因为我要体现它的“书香”。如果我们要回顾到几百年前的那个场景,可以加一句:“但是当年啊,它可不是充满书香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表现时过境迁、斗转星移,那个充满交易的地方早已变成书声琅琅了。这样就可以啦。生我说的是“加快步伐”,董静雯要表现的是“书香”,以“书香”为主,当然肯定是优雅。(学生笑。)

师 “加快步伐”显得不够优雅,是吧?你觉得应该怎么走呢?生应该是“漫步”吧,欣赏着身边的风景,听着学子从教学楼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还有一点是“纯白的墙壁”,根据我自己的观念,江汉公所是古老的建筑,它给我们带来的是苍老的感觉,“纯白的墙壁”体现不出沧桑感吧?

师 实事求是,它到底是不是纯白?生可能有些泛黄。(学生笑。)

师 我们之前说过:我们在沿着自己小组的路线观察之余,还可以看看别的组观察的对象。你现在说“可能是”,我怀疑你没有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生是纯白的。

师 它是古老的建筑,但是我们已经把它修缮一新了,所以要同意董静雯的写法哦。生我想补充一点:之前老

师 已经说过那是商人交易的地方,商人交易后还会有一些文学上的谈论,我想这还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

师 他有一个新的想法,他说古人啊,即使是商人,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象的没文化的商人。商人云集在一起谈论,也是儒雅的。如果就沿着董静雯的这个方向走,我们不需要改动,只要加上“隐约让我们想起当年的侃侃而谈、洋洋洒洒”,就可以了。呀,好聪明哦,谢谢你!对第二组刘淑文的,有没有意见和建议?(学生沉默。)

师 都觉得非常好了?那我提一个。我觉得有一处不太看得懂:“一入眼,就是红、黄、蓝。”我没看到我们校园到处是红、黄、蓝啊。

生 (齐)校服的颜色。

师 那你就要说清楚啊。你这个画面“一入眼就是红、黄、蓝”,你不说,我以为是在调色板上呢。那怎么办?你得让一个陌生的读者读完后产生一个画面感,而你让我产生的就是一团颜色的感觉。哪个来帮她?生一入眼就是红色加黄色,加蓝色的美丽校服共同在一起,颜色非常搭配。(学生笑。)

师 我现在明白了,穿蓝色校服的是初二同学,红色的是初三的同学,咱们初一同学都是黄色的,那你一人眼的是三个年级不同校服的颜色,可是这句话不能这么说吧?“一入眼就看见三种校服。”(学生笑)这不像话呀。这句话不好,你帮她。生可以说入眼即是穿着红、黄、蓝校服的学生们,都在操场上运动着。

师 都在奔跑着,跳跃着。因为他们这个组想突出咱们这个校园啊,不是单单有着古老的江汉公所的读书之地,这个校园既古老又年轻,到处充满着青春的活力。我们是亚青会、青奥会的体育场馆,对不对?你看我们那个操场上,到处都充满着运动的气息。那我们怎么能不把它写清楚呢?最后有对第三组——我们优美清新的校园——王晔晗的这段文字有建议的吗?生我觉得她的第一句话“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办学已经有60年的历史了”,与“清新优美”这个主题没多大关联。

师 好,我非常赞成。我觉得我们同学一开笔都喜欢来一段套话,这段话可以不要。我同意你,但不代表大家都同意哦。王晔晗能不能接受,我们也还要尊重她的意见,对不对?你有改的办法,还是直接删掉?生再想想。生我觉得王晔晗“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一句,可以在前面加上“果实好似奏出了优美的乐章,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我觉得这样可以突出那种意境的美。

师 是吗?生如果要加上那句话,后面那句“不知是树叶,还是它的果实”就不用了。我觉得这句话是为后面作铺垫的,前面没有写出是树叶还是果实。

师 你同意吗?你若还想说,就跟她争鸣一下。没关系,你可以坚持你的意见。生我觉得还是加上去比较好。生我觉得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她前面都说了,“银杏树的枝头挂满了白色的果实,一个挨着一个,好似一串串银铃……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后面却又有一句,“不知是树叶还是果实”。

师 对啊,前面都已经说是果实啦。

生 我在这里想解释一下。

师 让作者自己说吧。

生 刚才这位同学给我提出的建议,我接受,是有点与主题不太相符。还有,之前我是这么写的:“银杏树枝头挂满了白色的果实,一个挨着一个,好似一串串银铃。一阵风吹过。”我没有写那句“发出‘丁零,丁零’的声音”,这是后来有人给我提出建议后修改的。他们直接加了这个之后,就是这个样子的。(学生笑。)生还有,我自己也想给自己提一个,就是第一段“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些清新的植物和建筑物”。当我写的时候,我只考虑到植物,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物。

师 对,你把建筑物提出来了,却没有写。

师 大家都想说自己的好办法,但是时间不等我们,不过后面我们有很长的时间,我们每个星期都可以继续讨论,好吗?

师 我们今天只有这把小尺子,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尺子。有很多画面我也从来没见过,但是我觉得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觉得都好漂亮,诗人没用画笔,没用相机,可是这个画却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是什么原因呢?把这个任务留给大家。大家回忆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从当中也找到一些“画画”的经验,回家我们再来写我们的习作,题目是“我的校园”。这个填空的词,我不给大家了,大家自己选,好不好?记住哦,用我们在观察中写生获得的素材、今天“画画”的经验,把校园画得更美。以后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即使没带画笔,没带相机,也可以用文字记录我们看到的风景。这节课就到这里。

(该课堂实录由执教者袁源老师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