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 投稿彻悟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12次
  • 评分4
  • 87
  • 0

徐道安

(海南华侨中学,571104)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展示了技术课程“163 导做育人模式”中“导做”环节所用到的教学案例。在“结构的稳定性”教学中让学生玩“陀螺”;在“流程的优化”教学中开展制作“提兜”比赛;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让学生投掷羽毛球等,这些“导做”案例构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让学生回归智慧的、幸福的和快乐的生活世界,放开手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通用技术 学生主体 导做模式 回归生活

早在20 世纪40 年代, 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我们也同样面临如何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我在实践中总结了“163 导做育人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在“做”中学。“163 导做育人模式”的“1”是用1 份的时间来进行课前准备;“6”是用6 份的时间来引导学生“做”;“3”是用3 份的时间来思辨和拓展。“163 导做育人模式”有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导做(学生做,教师引导)—育人(思辨拓展)。下面重点介绍在导做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在任务驱动中激起好奇心, 从而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一、在自主探究中独立思考

怎样才能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 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多向思考,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回归生活世界。

在教学“结构的稳定性”时,我让学生“玩陀螺”,让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对旋转中的物体的稳定性进行自主探究。

【片段1】在“结构的稳定性”教学中让学生“玩陀螺”。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请大家来总结一下,结构的稳定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 重心位置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结构的形状。

生 老师, 这些是在静止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果物体在旋转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

师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我们来探究一下。

探究之前, 先让大家做个游戏———玩陀螺。

生 (齐)好。

师 (出示陀螺及其配件) 请一位同学上来发动陀螺。

学生把发动绳安装在发动器中并发动,陀螺高速旋转,随后稳定,立起来,看上去一动不动。一分钟后,陀螺转动速度越来越慢,开始摇晃,直至转速为零,倾倒。

师 为什么陀螺旋转速度慢下来后会倾倒?

生 不知道。

师 这个谜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才解开。

这就是陀螺效应: 凡是高速旋转的物体, 都有一种使转动轴保持不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陀螺即使在不平的支持面上转动也不会倒下。当然, 由于陀尖与支持面的摩擦, 它的转速又会慢慢减小,导致陀螺旋转需要重心更低、更稳定的状态,于是开始摇晃,最后倒下来。

师 (出示两个陀螺) 大家看一下这两个陀螺,一个叫“极地金盾”,另一个叫“青蓝冰伞”。它们的陀尖一样,发动器一样,发动绳的长度也一样,所不同的是陀身的重量不同,“极地金盾”的重量大,“青蓝冰伞”的重量小。下面请两位同学上来比试一下好吗?

生 (齐)好。

师 大家可以猜一猜比试结果。生 持“极地金盾”的同学获胜。

师 为什么?

在“结构的稳定性”教学中,教师按传统教学方式对教材上的案例进行讲解,学生的反应并不强烈,这是因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自己能够看得懂。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对静止状态下影响结构稳定性的三个因素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结构的稳定性如果停留在研究静止状态下的稳定性这必然带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有必要扩展到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 当然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很复杂,但是,高中生完全可以对其中的简单情形进行探究,而“旋转”就是一种简单情形。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玩陀螺,就是要对旋转物体的稳定性进行自主探究。

二、在小组合作中相互交流

让学生回归生活世界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在导入阶段把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工具; 可以在课堂临近结束时联系,把生活世界中的某些问题呈现出来作为总结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抓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可以在传授新知时联系,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自始至终用生活世界的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

我在教学“流程的优化”一节课时,开展了制作提兜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测量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所需要的时间和小组成员合作制作一个提兜时平均每个人所用的时间。其目的是对单人制作与小组合作制作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优势。

【片段2】在“流程的优化”教学中开展制作提兜比赛。

师 我们学习了流程设计,下面大家来进行一项制作提兜的比赛,好不好?

生 (齐)好。

师 制作提兜会用到剪刀等工具,使用时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更不要伤到他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比赛,目的是优化制作提兜的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比赛要求:测量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所需要的时间和小组成员流水化批量制作提兜时平均每个人所用的时间。在10分钟内制作符合质量要求的提兜数量多者获胜。将学生分成6 个小组,分发牛皮纸、浆糊、绳子、剪刀、订书机、胶水等材料和工具。学生小组讨论,画出设计图纸,明确制作纸制提兜的主要步骤。下面是某同学编写的单人制作提兜流程图(如图1)。

生 按照图纸,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测量制作所用的时间。然后,小组分工动手制作,测量平均每个人制作所用的时间。

师 第三小组制作12 个,数量最多。第五小组制作6 个,数量最少。其他小组数量不等。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请大家找原因。

学生讨论得出:单人制作与流水作业对应着不同的工作效率。小组成员分工情况不一样,流程中的时间、人员安排不同,都会影响工作效率。通过讨论学生感悟:流程的设计具有不唯一性,已经设计的流程还可以进行改进、优化;完美的流程不存在,不断优化才能不断进步。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得到了提高,自我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

制作提兜的任务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给学生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学习小组要经历设计图样、明确制作提兜步骤、编写流程图、动手制作等过程,参与热情很高,比赛场面异常热烈,课堂氛围非常好。

三、在任务驱动中激起好奇心

传统教学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而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投掷羽毛球的情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生对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和反馈等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

【片段3】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让学生投掷羽毛球。

师 什么是干扰因素?想一想,逆风中骑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会受到什么影响?

生 风力的影响。

师 能否就影响的大小,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 风速大、风速小、逆风、顶风、侧风等的影响不一样。

师 那我们对干扰和反馈进行探究。(出示一个羽毛球)现在要把羽毛球投掷到塑料桶里(塑料桶口比较小,投掷者站的位置与塑料桶之间的距离为2 米)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同学来投掷羽毛球。每组共投掷10 个羽毛球,投中多者获胜。

师 有没有人发现命中率有什么规律?

生 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很多同学前面几次命中率不高,后面几次命中率较高。

师 请第三小组代表谈谈。

生 第一次投掷时,由于用力太大,没有命中。第二次投掷时,汲取了第一次的经验,减小了用力,但用力过小,也没有命中。第三次投掷时,汲取前两次投掷的经验,终于投中了。

师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 能分析一下吗?

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人看作是控制系统,眼睛把接收到的塑料桶的位置以及实际投掷位置等信息输送给大脑,经大脑分析和加工处理后, 发出指令,指挥手投掷羽毛球,直到投中。

师 请判断以上过程是开环控制还是闭环控制? 并画出系统控制方框图。

(图2是一位同学画出的系统控制方框图)

生 人脑控制手投掷羽毛球, 在此过程中,眼睛可以把投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大脑,使大脑准确控制手的用力。控制过程中有反馈、有调整,属于闭环控制。师如果有风,请分析风可能对投掷羽毛球产生的影响。风对控制系统来说属于什么因素? 投掷者怎样克服这种影响?

生 属于干扰因素。

师 什么是干扰因素?

生 在控制系统中,除输入量以外,引起被控量变化的各种因素称为干扰因素。

师 克服干扰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 消除、减弱或者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师 还有吗?

生 采用闭环控制。

师 现在我们来模拟风对投掷羽毛球的干扰。请一位同学投掷羽毛球,一位同学调整电风扇风向,其他同学观察投掷过程。

一位同学从讲台下搬出电风扇,接通电源,调整方向,逆风、顺风、侧风对投掷羽毛球影响不一样。调整风速,风速大、风速小对投掷羽毛球影响不一样。

师 为什么开始投掷的几个羽毛球,没有命中,后来投掷的能够命中?

生 顺风时,我减小投掷力量;逆风时,我增大投掷力量;侧风时,我改变投掷角度。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反馈吗?

在《闭环控制系统的干扰与反馈》教学中,我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让学生投掷羽毛球的情境,学生在通用技术课堂里感受学习做研究的方法,兴趣自然就来了。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堂氛围浓烈了许多,有助于理解真实的控制系统的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对闭环控制系统中的干扰和反馈有深刻的认识。

“163 导做育人模式”强调做。到底做什么? 我认为,所做的东西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是学生感兴趣且有教学价值的,从而让学生享有快乐的学习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建军,李艺,董玉琦.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