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学劳动与技术课校本化的实践与思考

  • 投稿叶草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63
  • 0

沈萍萍

(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摘 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按照优化教材,生活化、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及技术整合的校本化原则,总结了课程内容组织的策略:以材料、时间为主线,结合时令并以社团为基地开展教学。在优化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学科的技术含量,对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等能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技术素养 校本化 课程组织 课程内容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展要以实践为主要目的,联系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的提高和发展。在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时,我们要选择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技术启蒙。课程校本化是学校根据自身校情、地域环境、教师专业素质等情况,对国家、地方课程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课程校本化严格遵守了国家、地方的课程标准,没有打破原有的课程结构,只是让课程内容(教学载体)更加符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中学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以技术素养为目标的中学技术课程内容校本化体系的构建研究的是以什么样的原则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并且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来呈现,以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课程校本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劳动与技术课程校本化是在对已有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的基础上,把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与学校特色进行整合与拓展,从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到了铺垫作用,也提高了教师对课程的研发能力与驾驭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一)优化教材原则

优化教材原则以教材为依据,以实践为基础,选取高价值的教材内容作为课程内容,同时对部分内容进行创新拓展。教材(即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编写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资源,极具开发潜力。教材是教师手中最直接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现有的课程资源,多角度、深层次地选取高价值的教材内容进行实践优化,使教材能充分发挥它的引领作用。如图1所示,在《手工与制作》教材中我们选取的“小躺椅的制作”项目包含了丰富的木工制作技术:木棒的榫接、钉接技术,木棒的打磨、削制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技术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生活化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生活,“立足学生所处的现实世界,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广泛应用于生活”。课程内容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与自然、社会时刻联系着,他们从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识,自我产生的对生活现象的猜想、疑问与解释需要在学校课程学习中加以印证,所以课程中展现的生活知识也就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又展示了知识某一方面的价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知识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水仙雕刻与水养技术”就是来源于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案例。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花卉种植越来越多地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水仙则成了家庭装饰的新宠。学生会雕刻与种植水仙,可以美化家庭,为邻里和社区服务。我们曾多次组织面向师生、周边居民的免费雕刻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所设立的技术项目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材以外新增加的项目“木刻冰箱贴的造型设计”就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家用饰品,制作时学生总想着把它设计得美一点,从而更好地装饰自家的冰箱,所以制作积极性很高。当然这些项目具有实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在某班40人调查中有31人选择制作中国结,原因是“实用、精美、十分有趣、富有中国特色并且漂亮”,可见制作作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及趣味性很重要。

(四)技术整合原则

劳动与技术教学要注重技术的整合,教师有责任给学生传授在未来生活中所需要的技术,并注重与其他学科综合运用,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可迁移的共通能力。如学生在物理中学过“电子与电工”的知识,所以很快就明白了触电原理,而一些应用电路的学习和制作对物理的电路理论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真正做到了使劳动与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此外,劳动与技术课还涉及材料、能源、工艺、环保等领域的知识,学生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综合学习能力。

二、课程内容组织策略

(一)以材料为主线,设置有层次的项目载体

留心生活中的材料世界,探究常见材料的性能及其加工与连接方法,体会材料世界的深奥和博大,是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一个基础学习内容。以材料为主线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材料的了解和使用,使贯穿其间的各个知识点、技能点之间形成螺旋上升的序列。

如图2所示,在“纸加工技艺”的教学中我们安排了“平面剪纸技术”“立体纸工艺”(包含多孔和多角彩球、折圆、小屏风的制作)“纸建筑模型”(校园模型的设计等),这些项目涉及的材料均为纸,厚度由薄到厚,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技术难度也由折、剪、粘、平面设计到折、剪、卷、粘、立体空间造型设计再到折、剪、卷、切、粘和复杂立体空间造型设计,在技术难度增加的同时学生的空间思维也相应得到提高。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递增,材料的分布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如表1所示为我校校本化课程材料的分布情况。

(二)以技术为主线,学习各种材料

以技术为主线,展开各种材料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比较和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和用途,学习使用常用工具和设备,领悟工具和设备对于技术活动的独特意义。例如,雕刻技术可以选择石膏板、木板、印章石、蔬果和水仙等五种材料(如图3),使学生明白同一雕刻技术对于不同材料使用工具的区别,从而学会对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学会对不同材料的设计造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动手能力的逐步提高,课程项目的技术难度也不断增加。

(三)结合时令编排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时令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如“八角形风筝的制作”项目就是结合春季的天气状况——风力适中、风向稳定,让学生制作风筝。又如,“水仙的雕刻”放在雕刻技术学习的最后阶段,可以促使学生学会推算出水仙雕刻至开花的种植周期(一般从雕刻至水养开花大致需45天到50天)。

(四)以社团为实践基地,开发校本课程

在社团里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学习积极性很高,有利于开展各种各样的项目活动,也有助于教师展开对课程资源的实践和研究。我校的植物栽培社团是传统学习项目,学校还为此专门开发了一块实践基地——百草园,开展植物栽培活动,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同时,我们还组织学校课题组成员和学生一起分析课程,倾听学生的学习感受,收集各方面的体验和建议后再不断修改、完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我校的植物栽培、雕刻等校本课程就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来调整和确立起来的。现在,我校准备在电子百拼、简易机器人和智能车活动的基础上开发电子技术校本课程,目前正在实验阶段。此外,我们还选择、重组和优化了手工制作技术、家政生活技术、电子与电工技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课程资源非常广泛,除了我们探索的教材资源外,还包括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如技术专用教室和设备的配置、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继续探讨研究。劳动与技术课校本化的探索,对于促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探究现代基础技术教育的一般规律,改革和完善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促进技术教育理论建设和学术建设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