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劳动与技术活力课堂的构建

  • 投稿通信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740次
  • 评分4
  • 72
  • 0

徐洪健1,郑天法2

(1.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324100;2.浙江省江山市教育局教研室,324100)

摘要: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基于提高全民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是课堂教学,构建充满活力的劳动与技术课堂的方法很多,如创设富有价值的情境;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合适的校本实践项目;开展多元评价等,让学生更爱学、乐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劳动与技术 活力课堂 构建

劳动与技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难点,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对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制作的能力,让学生“做中学”和“学中做”,逐步形成技术意识、技术思维和技术能力,从而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素养。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是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从而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而且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因此改变这种状态是每一位劳动与技术教师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参与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需要通过构建活力课堂,增强教学活力,让学生更爱学、乐学,从而实现和提高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构建活力课堂这是值得劳动与技术教师探索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在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为此,在教学中,无论是课前导入,还是课间衔接,都需要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情境要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内含问题,融人情感。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电子与电工》课中“电阻”这一内容时,我借用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如何辨别市场上的“注水肉”。如果仅凭察“颜”观“色”来辨别是不是“注水肉”,显然不够,那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思考,用技术思维去解决问题——设计一种“撞”上“注水肉”就自动报警并携带方便的小仪器。随后,介绍了南京等地的中小学生设计的“注水肉”报警器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事例,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积极设计电路图,购买滑动电阻、电位器等制作报警器,展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的魅力。

又如,在教学“窃听器”这一章时,教师讲完基本知识以后,创设情境:将驻极体话筒放入某间教室,然后用导线与附近的助听器电路连接起来,让学生说说这种技术产品有哪些作用。学生思考后,自然了解了有线窃听器的技术原理。教师进一步拓展无线窃听器的设计和技术构成,也就是将驻极体话筒与导线改成无线话筒,就成了一台无线窃听器。通过教师的点拨和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遇到技术难题,主动向教师请教,直至解决。

二、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激活主体思维,加深主体体验,使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获取知识,使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亲自参与,主动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示范和指导,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自己的观点。

例如,教学《电子与电工》中的“电阻的识别和检测”一节课时,涉及电子制作技术、电阻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多用表的使用等内容,我打破常规,以学生探究性学习为主线,设计“认识电阻辨析电阻检测电阻”的三步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这节课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在合作交流中主动获取知识,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发挥,更好地掌握了电阻的识别与检测等知识。

教师不可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上,也不能完全把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而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对学生进行自主人格培育的光芒,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满兴趣地主动获取知识。

三、开发实践项目,加强学生技术体验

劳动与技术课是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给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由教师教变为教师启发,由学生接受变为学生探究体验,使学习活动带给学生心智的拓展和心灵的释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结合学校情况和教师专业技能,开发合适的校本实践项目,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实践。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形成进取、探究的精神。

我市的一部分学校相继开发了适合学生、满足学生要求的新颖的校本实践项目,如风筝、木制陀螺、陶艺、“注水肉”报警器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风筝实践活动项目教学展示中,学生自己分组,共同设计创作,选择材料,分工制作,在动手制作和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掌握了风筝制作的一般规律,很好地体现了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为了让自己制作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飞得稳,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自己动手,成为活动的主角。课前,事先查阅资料,与教师一起分析探讨力学知识、材料的选择和风筝架的结构设计与制作,并总结出了影响风筝飞行的一般因素:重心、风筝纸、风筝架、风筝尾巴、风筝线的角度等。在试飞阶段,学生一起讨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共同讨论优化的措施,使自己组设计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更稳。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欢呼雀跃,为自己组的风筝飞得高、飞得远而加油、呐喊。

通过新颖而充实的校本实践项目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的愉快,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了探究体验的快乐,激发了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教学评价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激励、规范、引导等一系列作用。劳动与技术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注重言语评价,又要注重量化评价,要多个主体、多个角度、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一般以正面鼓励为主,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励评价的方式常采用口头表扬、作业加分、发奖状、评选小能手、优秀作品展示等形式,对学生的参与及时给予肯定。

例如,我市某校的一位女生,平时作业不怎么优秀,没有特别出众的地方,但是在一次插花构思创意课中,她与平时不一样,非常投入,积极思考,用一枝白色百合花和一枝红色玫瑰花,创设了很好的意境,教师及时进行了肯定和评价,并让她上讲台阐述设计的想法和创意。得到表扬的她在以后的劳动与技术课上好像换了一个人,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得到了进步。

再如,在教学“相框设计与制作”公开课上,我事先让学生设计制作相框并将制作完成的相框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评选出“最佳创意相框”、“最经济相框”、“最美观相框”和“最实用相框”等。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摆上展示台并获奖,学生们各显神通,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力可想而知。

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正确恰当的评价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在学习过程中适当激励学生,让他们有收获,有成就,有学习的欲望,使学生都能主动、活泼地学习。

在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从课程自身的理念和目标出发,选择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新颖而充实的校本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活动中享受探究的快乐;开展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使劳动与技术课堂充满活力,课程理念和目标得到落实,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