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教学论文范文,信息技术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现状及解决创新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9
  • 阅读量454次
  • 评分0
  • 0
  • 0

  信息技术可以说是现在的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之一了,信息技术教学也都是要求学生在观看教师的演示操作或者是在受到教师的启发引导后进行当堂操作。本文就整理了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时文涛(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邱庄学校,河北保定072450)


  摘要: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课程容量大,任务多。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不但学到知识,还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构建互动探究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在新时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借助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拓展视野,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和探究,最终实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设置情境,引发兴趣


  情境的营造是教学开展的奠基环节,它让学生可以迅速融入知识的环境之中,营造情境是教学中不错的方法。比如在讲解“汉字在电脑上的输入和表示”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利用教师用机给学生们展示了一些书法作品,有常见的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还有一些漂亮的英文字体,如Algerian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字体,风格独树一帜,字体行云流水,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由此,学生们融入了“汉字输入电脑”这一情境。趁着学生们对这些字体的兴趣正浓,我问学生们:“你们会在电脑上输入汉字吗?你们知道汉字是如何输入电脑的吗?大家知道多少种输入汉字的方法呢?”一连串的问题在学生们的脑海里画上了许多问号,他们纷纷摇头,于是我自然地引入了今天的新课。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为课堂知识的展开起到了带动作用,值得教师们关注。


  二、选取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并不是说就要限制到课本教材之中,虽然说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在不断努力的做到科学和完善,但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化的个体,必须要在把握教材的同时,充分结合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并且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适当的拓展延伸,选取与时俱进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文字输入及排版编辑”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录入到Word文档中,并排版编辑,让学生自己设计间距、字体和艺术处理等等,这样就做到了教学与学生自身学习的紧密结合,学生会更积极参与,对工具栏的认识更明确,做到了灵活应用,而且还能充分自由融合学生自己的想法,既实现了美观,也做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在画图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绘图工具以后,可以鼓励学生分组研究绘画主题,比一比谁的画更美观、更新颖,在这样信息技术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的过程中,有助于点燃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整体操作水平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分层教学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与应用,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由于学生的家庭条件不同,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学校之前就接触到了计算机,已经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有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在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才第一次见到计算机,学生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引入分层教学法,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对学生进行分层前,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全体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真实情况,才能使学生分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分为A组与B组,在充分研究不同组别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对二个小组分别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如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中,笔者就针对不同小组设计了不同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要求。每一个小组的学生经过认真的学习与操作,都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吸引到当前信息技术学习中来。教师还要认识到正确评价学生的重要性,要根据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多鼓励多肯定多表扬,这种评价手段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提高,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四、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发挥学生的特长、多创造运用和深化知识。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创造运用和深化知识。例如,在学习图画的移动、旋转、改变大小等操作时,我利用“金山画王”软件作为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同学们展示一幅美丽的大森林,有各种可受的动物——老虎、狗熊、狐狸、野兔、小鸟、松鼠等,同学们一下子被这美丽的图画吸引住了。在这时,我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在美丽的大森林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可是,随着人们的乱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动物越来越少,为了能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动物王国决定召开大会,让各地的动物都来参加。今天,我们用学过的方法,在大森林的背景图上,填上你们喜欢的动物,将它们变多、变形、转向,使我们的图画更加美丽。”导语刚说完,学生就争着开始画了,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思维创造力,画呀涂呀,一会儿,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便跃然纸上,这时,我又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还可以创新、变化颜色,勾勒出更加神秘莫测的大森林。学生这时积极性又被调动起来,创作的潮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最后我将画得好的作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展示。整节课,我将学习新操作技能融入绘制美丽的图画中,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掌握了技能。


  五、结语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第2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陈树(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桃李小学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并且让诸多学生得以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依然存在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到了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出发,针对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解决对策


  引言


  科技水平的发展,让信息技术相关产品融入到了各行各业中,并且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作为小学阶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因为该课程的内容具有很高的抽象性,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动手实际操作,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有限,所以实际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1]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强调,“有条件的学校要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该纲要一方面是对“三个面向”指导思想的具体落实,另一方面强调了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诸多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的相关课程。虽然,在经过了20年左右时间的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都已经落实了该纲要的要求,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


  1.课程教学不受重视


  与语、数、外等主课相比,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角色定位较为尴尬,其一方面不作为小升初的考试课程,所以对学生的成绩没有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该课程的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讲解简单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则显得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学生通过自学照样可以达到该效果。如果讲解的内容太过深入,则超过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学起来费力,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诸多学校和家长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有可无,这使得教学活动缺乏外界的督促,不利于教学方法的落实。[3]


  2.设施设备落后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让诸多教室得以安装上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就机房而言,部分学校的设施设备较为陈旧,甚至出现了故障、无法开机等情况,这严重影响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即便学校负责人意识到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因为缺乏资金或设施设备维护难度大等问题而望而怯步。


  3.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所教授的内容专业性不强,所以部分学校并未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老师,该课程而是由其他老师所兼任。因为兼任老师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只好照本宣科,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或者部分学校忽视了对计算机老师的继续教育和深造,其原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较为落后,无法胜任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学科开展要求。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解决对策


  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存在于诸多学校中,这一事实需要得到充分的肯定。对此,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做出对策研究,以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又快又好的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其强调课时安排不得少于68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既是开展素质化教学的必然选择,又是逐渐满足学生相关知识需求的客观要求。学校负责人和计算机老师应该肩负起这一时代责任,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学校负责人和计算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从思想、行为上对各项教学措施进行落实,避免将该课程划分到副课、次要课程的地位,并且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情况纳入到学校管理的日常内容中。另外,学校要加大计算机设施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对于损坏或老化的设施设备进行及时的维修或更换,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对机房进行重新改造,并配以相关的配套设施,便于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


  2.加强老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老师是该课程的直接负责人,其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因此,学校要不断提高计算机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定期组织老师参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培训,鼓励老师进行学历深造或者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并将这方面的内容与绩效考评、职称评选直接挂钩,激发计算机老师的积极性。计算机老师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通过学校构建的平台来不断完善自身,进一步优化原有知识体系,提高教学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师范生到校任教,让计算机老师队伍得以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优化计算机老师的年龄、学历结构,为后续教学任务的分配和交接打好铺垫。


  3.丰富教学内容


  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并且对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就需要进一步丰富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内容,争取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感受,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方式带给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具体而言,计算机老师可以在讲述完基本的操作方法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设计作品,事后对相关作品进行评价,并将优秀作品通过投影仪进行展示,让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必要时,计算机老师还可以请这部分学生起来讲述作品的制作方法,这远比老师的单纯讲述来得更加有效。通过多样化教学内容的构建,学生往往兴趣高涨,并且可以积极投入到新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中,教学效率何尝不高。


  结语


  总之,虽然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只要学校和广大计算机老师可以正确认识到这些问题,并且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就能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除此之外,计算机老师还应该加强对教学本身的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试图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融入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第3篇: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


  陈玉宝(甘肃省武威第十六中学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开展,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以提升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本文从四个方面入手详细阐述提升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现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在我国得到推广与普及,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此产生了依赖性,大大方便了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信息技术课属于中学时期一门单独的学科,且被纳入中考考察的范围,逐渐受到老师与学生家长的重视。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怎样培养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事情。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一、做好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课堂导入语进行巧妙设计,以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兴趣。好的课堂导入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学习,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老师利用情境创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重视活泼与生动,并与学生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老师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设计教学导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大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信息技术课程导入过程中,老师还可利用动画、音乐等进行导入,让学生利用word进行板报设计,利用flash进行动画制作,利用幻灯片进行自我介绍的制作等,通过生动、形象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再运用一些语言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导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老师还可利用平时空闲时间组织电脑绘画组、网页制作组、动画制作组……等多个兴趣组,以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兴趣比赛,以提高学生的电脑操作水平。并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让学生获得继续学习的力量与动力。


  二、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现阶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计算机技术了,但仅限于QQ聊天、微信聊天、打游戏、看视频、浏览网页等操作水平要求不高的行为。因此,老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以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硬件种类、名称、参数等信息,并让学生进行收集与整理,并在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比较各种硬件种类的优缺点、性价比,然后再到信息技术课堂上时,老师分析学生收集的相关信息,为学生配置电脑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做好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也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进行详细的沟通交流,提高老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度,以准确掌握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编制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老师与学生间构建平等的关系,消除学生畏惧老师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加深师生间的情感,更有利于学生踊跃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师生间的沟通交流,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压力,减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抗拒,促使学生积极主动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话题,同时还能够消除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拘束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以提升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提高学生的素养,培养信息分析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虽然看似只要传授学生简单的计算机知识与应用方法就行,但是,按照新课标要求需要,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传授学生基础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从旁适当的指引与提点,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无法了解透彻,因此要重视学生信息分析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第4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


  王亚莉(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现代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2018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各个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在新课程指导下教师的课堂要发生新的变化才能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要求,作为未来新课标执行者的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其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的质量,本文以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解析入手,结合不同阶段的培养阐述了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教育”时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的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新标准的核心内容就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1],这一课程标准将在未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面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呢?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率先践行信息化教育,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毕业后是位于教育信息化的最前沿,是诸多新教育技术的应用者、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是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面临着对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的更高要求。


  二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2018年1月公布教育部公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旧对比可以看出,原来课程标准下教师的教学过于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标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出就要求信息技术教育要从“信息常识”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强调了对学生数字化社会竞争力及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2]。新课程标准重点的转移就要求教师在理解新课标的基础上调整教学思路,开发全新课程,着力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综合分析信息技术课标四个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具备信息意识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计算思维,采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以提高创新能力,并且提高自身的信息责任意识。针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学者唐晶晶提出了几点建议[3]:(1)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项目设计、学习新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实践探索以及具有创新性、数字化的学习活动任务;(2)在分阶段细化落实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通过梳理学科之间的概念结构:数据、信息系统、算法和信息社会,提供具有综合性的学习项目,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议。(3)在评价阶段评价要注重多元性,注重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重心。评价的方式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


  由此可见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作为实施者的教师必须具备综合项目式教学设计能力,项目实施能力,信息素养的多元评价标准的设计和实施能力。


  三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一直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很多毕业生通过学习已经取得了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能力的一部分要求,但是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师范生能否胜任互联网+时代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互联网+”新环境下,学校对师范生教学能力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还要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将新课标对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要求相结合,构建适应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模式,来提升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笔者通过对多所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发现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培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一个着眼全局,贯穿四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在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师范生的技术素养和教育教学知识,通过设置项目实践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以时间为轴线分模块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将学科知识与教师职业能力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下以笔者所在的教育技术专业为例分析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几点做法。


  1.整体的规划,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授课形式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过程一般是通过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一线教师的工作岗位能力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岗位能力表,召开教育技术专家论证会讨论,对岗位能力与教学活动进行一一对应,得出能力与课程的对应能力矩阵表,形成了纵向以“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创新课程”模块,横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立体交叉、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创新课程的比例。


  在课程内容方面进行了优化,如删减普通物理、电子技术基础等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改造了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将其优化成多媒体资源设计,对计算机类的课程不仅从基础技术上加强设置,而且添加人工智能、移动学习应用、教育软件的分析与设计等综合应用性课程;添加了在中小学创客教育中开设比较多的物联网技术、开源硬件基础、机器人等课程。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以达到学生学习内容跟得上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中提倡综合运用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授课形式上采用混合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微课与课堂讲授结合起来。比如,网络技术基础课程中通过虚拟机实现网络的配置,将网络基础理论与网络的参数设置结合起来,引入网络设备仿真软件,学生可以跟随老师一起进行模拟操作,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应用软件的意识。;教育软件应用与分析课程中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来调节微课的进度,在中引入虚拟软件,


  在教学评价上引入“互联网”借助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在教学中建立专业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学习平台进行各个课程的学习,包括作业提交,上课考勤,阅读时长记录等,平台通过全方位收集教育数据,从而支持系统性、综合性的评价,使教育评价的功能得到拓展。比如:通过PPT软件的一个插件“雨课堂”、“微信公众号”、“教务管理平台”等互联网平台,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实时数据互通,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过程评价和相互评价和监督。学校可也以对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等核心素养实施监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升教学质量[4]。


  2.教师基本功入门训练阶段


  这是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书写技巧、教师口语、教育学基础课程,是教师教育知识,集中体现在三字一话打造师范生基本功。在此期间采用学长导航、教师导学方式进行;


  在教育技术专业各年级学生中采用学长导航传帮带的形式进行专业熏陶和情感引导,不同阶段学长进行不同内容的针对性宣传教育,营造愉快教育环境。大一迎新开始,选拔高年级的学长为学业助理进行导学,在学生的入学、专业介绍上进行引导,逐步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大二开始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学长们借助微信、QQ等平台,对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方法,专业发展方向进行介绍,建立专业书籍导读,定期为学生推荐专业书籍,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意识,逐渐到发展的方向的探讨,再到专业技术的切磋,学长的引导对学生的能力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三字一话的师范生基本功训练以专业教师全员参与,教师导学的方式来推动,辅导员、专业教师在上课、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增加主题演讲、钢笔字、粉笔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学生管理部门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书法、演讲、多媒体作品创作等竞赛活动,让学生能学以致用。学科专业知识的积累全程关注,教研室教师在入学时进行专业导航,介绍专业的岗位、开设的课程等内容,让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脉络加以了解;而大二至大四,通过大学创新项目的申报给予方向性的指导,了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及技术,并加强教育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力[5]。


  3.教师资格获取阶段


  作为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第二阶段教师资格获取阶段,是以大学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外加专业技能课程,以教师资格考试准备为抓手夯实师范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基础;


  从我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可以看出教师资格证的认证突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实行机考、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师范生除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如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外,还应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通过教学过程将其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能力。这些能力则是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科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实践反思能力[6]。据此要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必须通过进入课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二开设了专业见习,通过让学生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来了解信息技术课堂,了解学生,了解学校,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资格证中面试通过的机率,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


  4.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应用能力构建阶段


  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第三个阶段,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应用能力构建阶段,通过让是师范生参与教育技术专业项目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期深入的实践奠定基础;


  在教育技术专业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育技术项目实践,主要是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通过与一些项目,将知识与技能融合到实践而采用的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信息技术前沿技术转化成师范生的项目式课程设计的项目来源。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与公司合作,暑期参与公司的在建项目,这样的实践项目具有时间集中、内容整合,小组合作、集成作品的特点。项目内容可以是在线资源的开发,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与人际沟通等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也是项目实践的主要方式,对院系的学科教师及设施条件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统筹考虑,实施系统化设计,让教育技术实践由课内、课外实验与实习实践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各个层面,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5.教习研一体化教研能力巩固阶段


  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的第四个阶段,教习研一体化教研能力巩固阶段,在大学二年级起,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诸如:见习、实习,师范生基本功大赛、毕业论文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为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有限的教育训练与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内容的不同提出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见习、实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对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如:在大学二年级见习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校园里的环境、设备、熟悉课堂、熟悉学生,为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环境,激发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兴趣。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走上讲台的专业基础,这时候的见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深入课堂,不但学习如何把课讲好,更重要的是课堂把控能力,为后期实习上课做好准备。


  大学四年级,师范生进入实习阶段,全面深入学校工作,作为实习生,实习任务中有授课要求,这为实习生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机会,实习生在授课过程中既可检验自己在校阶段的学习质量以便查漏补缺,又可以了解学校,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为后期的教师编制考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求师范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积累案例专题,选择与专业和兴趣相结合的内容,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形成毕业论文的方向,并开展实地调研、论证研究的意义,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实习中进行实践检验,从而整理出论文的主要思路,进一步完善教育论文,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实现教学、实习、科研一体化[4]。


  6.师范生基本功比赛提高教学能力


  江苏省从2012年发起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至今已经承办过八期,比赛内容包括钢笔字、粉笔字、口语表达、模拟授课等环节,考核参赛选手的书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教学设计、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课堂授课,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竞赛的考核内容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内涵的界定基本一致,教学技能竞赛是对师范生教师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综合测评。笔者带领学生参加过多次省师范生基本功大赛,通过院级初步选拔到省赛选手集训,发现竞赛促进了师范生教学能力迅速提升,获奖学生受到各个学校喜爱,有的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甚至对获奖学生在就业方面大开绿灯,从某种意义来讲,师范生基本功大赛为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提供了参考,为师范生的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指引了方向。在实践教学中将竞赛的内容作为师范生树立教师职业技能学习示范,这一举措无疑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师职业能力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也为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提供了实践参考依据[7]。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便捷让人们对其应用更加迫切,而信息技术教育让技术应用成为可能,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状况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养是适应新课标,实践新课标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探究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是不断改进的过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式会越来越优化,为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