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教育学原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童课外阅读应摒除“功利心”——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 投稿阿杰
  • 更新时间2017-09-14
  • 阅读量788次
  • 评分4
  • 30
  • 0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儿童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古人曰:“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语今训,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课标中还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这些要求得到了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的重视,一股“儿童阅读风”来势正劲,大有“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之势,令人感到欣喜。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育教学行为,其根本目的都是提升学生素养,引领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那么,在这股“儿童阅读风”中,“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感受究竟是怎样的呢?笔者对多所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整体来看,50%以上的学生是不喜爱阅读的。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不喜爱阅读的现象变得愈发严重。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学生不喜爱阅读呢?笔者在不同地区的多所城乡学校中,针对这50%以上不爱阅读的学生随机做了调查,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其中至少有58%的学生是因为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过重,即要做相关的阅读作业;20%左右的学生是因为对教师推荐阅读的书目不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学业负担重,没有时间阅读等其他原因,使他们对阅读“敬而远之”。

那么,其中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具体指什么呢?笔者又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主要有:抄写好词好句、画出精彩语段、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尤其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几项“负担”最让学生头疼,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硬性作业,是无病呻吟,是敷衍了事。但也有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学生不仅不视其为负担,反而非常欢迎。比如:具有激励性和评价性的阅读知识竞赛、阅读编排儿童剧表演、演讲等。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以上调查数据需要我们进行反思。针对50%以上的学生害怕阅读的原因是阅读衍生出来的“负担”过重,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功利心”在作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功利心。在儿童阅读过程中,教师无疑是主要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有“静听花开的声音”“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就会犯下操之过急的错误。学生刚刚拿起书本来读,教师就会本着出“成果”的心理,迫不及待地布置抄写好词好句、画出精彩语段乃至撰写读后感、完成阅读手抄报等等繁重的、学生不感兴趣的额外“负担”,造成了学生的索然无味,甚至是逆反心理。

第二,教育教学部门的功利心。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在当下的发展中,比较热衷于展示本地区、本学校的一些特色品牌,其中大力开展儿童课外阅读活动是当下比较流行和时髦的。这就导致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造成了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功利心,有意无意地形成了儿童阅读的“花架子”,助推了教师的功利心。

“功利心”形成了儿童阅读的表面繁荣,而最终并不能全面落实课标的要求,不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儿童阅读中,应该摒除“功利心”,静下心来,蹲下身去,从如下四个方面做起,扎实推进儿童课外阅读:

一、以“趣”为先

我国古代先贤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人写文章也喜欢引用这两句名言,来表示兴趣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这两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在儿童阅读中,“趣”是基础,“趣”是保障。在推进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激发起儿童阅读的兴趣,利用课外阅读推荐课等轻松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挑选他们爱读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书中感兴趣的故事情节,讨论学生喜爱的书中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师力求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实现“师生之间每时每刻的心灵接触”。

二、以“读”为主

儿童阅读究竟是要看学生抄写了多少好词好句、写出了多少读后感,还是看学生究竟有没有读?答案当然是后者。笔者认为,儿童阅读的关键,应该是让学生先“读”起来。“读”起来是儿童阅读的第一步。大家应该都读过《兄弟争雁》的故事。大雁还没有打下来,还在天上飞呢,兄弟俩就已经在为如何吃雁争论不休,结果大雁飞走了。岂不可笑?其实,在儿童阅读中,我们很多教师都在做着和那兄弟俩一样的事,学生还没有真正读起来,还没有真正读进去,教师就已经布置让学生完成这样那样的任务了,那“雁”岂不是一样飞走了么?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应该让学生先“读”起来。只有“读”起来了,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三、以“量”为重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我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课文大部分是精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儿童课外阅读,大都应该略读,应该追求“博观”和“厚积”。在大量阅读中,铺垫厚厚的底蕴,以达到课标中提出的400万字以上的量。因此,儿童阅读的检验、检查更多地应该把目光聚焦到“读了多少书”上来,而不是去看学生在书上画了多少线、做了多少记号,更谈不上写了多少读后感。当读到一定量时,学生内心自然会有喷薄欲出的感觉,就会有不吐不快的欲望,学生就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情感”中,就会主动地拿起笔来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这正是所谓的“有海量的输入,才有海量的输出”。

四、以“评”为促

摒除推进儿童阅读的“功利心”,除了前面提到的“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读起来”等,其他就是任由儿童自己去读,教师不管不顾了吗?当然不是。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精心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活动,发挥好阅读活动的评价和引导功能。

如,可以设计“课外阅读家校联系卡”——罗列推荐阅读书目、记载好每天阅读的书目、时间、页数,做到学生阅读家长、教师心中有数;开设阅读课——上好阅读推荐课、指导课、汇报课,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展开科学阅读;开展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评选水平突出的“阅读小博士”,以激励更多的学生认真阅读;还可以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根据阅读内容自编剧目进行表演、演讲、辩论等。利用这些活动的评价、引导功能,激励学生兴趣盎然地展开阅读,丢掉包袱和负担畅快地读。

儿童课外阅读,需要我们抛去“功利心”,捧着一颗“诚”心,蹲下身子、弯下腰去,从儿童立场出发、从儿童视角看阅读,才能收获儿童接受经典浸润、茁壮成长的“功”和“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