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教育学原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环境即主题”:品赏小说的构思艺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课例及反思

  • 投稿一朵
  • 更新时间2017-11-06
  • 阅读量343次
  • 评分4
  • 48
  • 0
周伟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221005)

摘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属于短篇小说中的长文,基于“长文短教”的考虑,把赏析典型环境描写来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先理出小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 以赏析典型环境描写为主线,以品读裁缝老婆的个性化语言为重心,引导学生品赏小说“环境即主题”的构思艺术。

关键词:长文短教 环境即主题 构思艺术

一、课堂实录

师 当代作家王开岭说,写小说其实就是写故事,几乎所有的小说都会有一个故事存在;作家莫言也说,我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那么,冯骥才在《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篇小说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生 一个身高1米75的高女人嫁给了身高只有1米58的矮丈夫,他们刚搬到团结大楼,就因为身高差遭受邻居们的非议和嘲笑;“文革”期间,又遭受同事和邻居们的批斗和质问;后来,矮丈夫被捕入狱,高女人苦苦等候;在他落实政策以后不久,高女人因为患病不久离世,矮丈夫鳏居多年,始终保持着为高女人高高举伞的姿势,那伞下留下的空白在邻居们看来任什么都填补不了。

教师适时提示时间和情节。)

师 一对普普通通的夫妇虽然身高不协调,但是感情很协调,相濡以沫,至死不渝。他们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就因为一个特殊的环境,饱受非议,最后竟然生死两隔。唉,唏嘘之余,不禁感慨: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人生变成了悲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思考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师 现在,我们先看看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生 (齐)团结大楼。

师 请找出细致描写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学生齐读第10小节前两句话。)

生 陈旧、相对封闭。

师 团结大楼里住着哪些人?这些人对高女人夫妇的态度大多是怎样的?

生 老爷子拿他俩开玩笑,全家轰然大笑,一直笑到饭后闲谈时。

生 多嘴多舌的人议论纷纷。

生 闲得没事儿的婆娘们,就对着他俩这不相称的背影指指画画。

生 有些孩子一见到他俩就哄笑,叫喊着“扁担长,板凳宽……”。

生 裁缝老婆的瞎猜。

师 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描写,你能简要概括一下团结大楼的整体环境吗?

生 住所:陈旧、封闭的(自然环境)。

生 邻居:老住户,无聊、庸俗。他们受习惯的影响,还会用这种习惯去衡量身边的人,如果不符合这样的标准,会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去非议和猜疑(社会环境)。

(教师适时出示PPT,见图1。)

师 好,同学们,高女人夫妇就生活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那么,高女人夫妇命运的改变是在什么时候?批斗的场景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时代氛围?

生 “文革”时期。

师 请同学们浏览描写高女人夫妇受批斗会场的文字,说说批斗的场景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时代氛围。

生 团结大楼空前热闹;用麻粗绳扯了一道标语,写着那矮子的姓名,上面打个叉。

生 院内外贴满口气咄咄逼人的大小标语,用十八张纸公布矮子的罪状;四盏大灯亮起来,把大院照得像夜间球场一般雪亮。许许多多人影,好似放大了数十倍,投射到楼墙上。这人影都是肃立不动的,连孩子们也不敢随便活动。

生 大会依照流行的格式召开。宣布开会,呼口号,随后是进入了角色的批判者们慷慨激昂的发言,又是呼口号。

师 我们不难发现,团结大楼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这对夫妇的生活,一旦机会来临,背后的猜测、怀疑、谣言则会光明正大、堂而皇之、顺理成章地变为当面质问甚至公开逼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21~32小节,看看裁缝老婆是如何逼问高女人的?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

师 (根据朗读情况点评)你在读“你说,你为什么要嫁给他”时,觉得重音该怎样处理?为什么?

生 重音该放在“为什么”,因为这是裁缝老婆憋在心里多年的问题,她太想知道了。

师 除此之外,还有哪个字也可以作为重音?

生 “他”,这是批斗的对象。同时表明,他这么矮,你竟然嫁给他!太不合习惯了。

师 再看看第二句。“好呵!你不敢回答。我替你说吧!你是不是图这家伙有钱,才嫁给他的?没钱,谁要这么个矮子!”裁缝老婆大声说。

师 她是怎么问的?

(学生思考。)

生 大声说,自问自答。

师 她是问,还是说?为什么还大声?

生 想让大家都听见,好让高女人在熟人、亲友面前丢丑。

师 最后来看看第三句。谁能给大家再读一读?

生 “这家伙现在完蛋了,看你还靠得上不!”

师 这句话,哪个词语需要拉长节奏读,更好一些?

生 “看你”,因为这能看出裁缝老婆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师 有时候,标点也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我们把“看你还靠得上不”换成问号试一试表达效果。

生 (读)“看你还靠得上不?”

师 你再换成感叹号读一读。

生 (读)“看你还靠得上不!”

(教师试读。)

生 还是感叹号的表达效果好。因为,这里的问,裁缝老婆想表达的是:我已经给你下好结论了,不需要你回答,不让你回答,回答了我也不信!

师 所以,人物当时的情感表现在言语形式上,还用感叹号更合适。

师 把这三句话放在一起,大家就会发现:裁缝老婆问高女人,开始就指着高女人公开质问,接着就大声说,让高女人在大庭广众之中丢人,最后干脆给高女人下结论。太荒谬了,太霸道了!我们想一想,大字不识的裁缝老婆凭什么这样质问作为知识分子的高女人和矮丈夫呢?

生 身份的变化:街道积极分子、居民代表、治保主任……不知为什么,六十年代以来,处处居民住地,都有这样一类人被吸收为“街道积极分子”,使得他们对别人的干涉欲望合法化,能力和兴趣也得到发挥。此时的裁缝老婆已经由街道代表升至为治保主任,很有些权势,志得意满……

生 这种世道使裁缝老婆身份变了,同时高女人夫妇的身份也有变化:原来是知识分子,有钱有地位,受人尊重,现在变成了阶下囚。

师 是的,身份变了,有权有势了。可是,有权就可以公开逼问别人的隐私了吗?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吗?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

生 一九六六年,团结大楼就像缩小了的世界……

生 那时,世道狂乱,人人失去常态,宁肯无知,宁愿心狠,还有许多出奇的妄想,恨不得从身旁发现希特勒。

生 但真诚最廉价,相信真诚就意味着否定这世界上的一切。

师 齐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读。)

师 时代的动荡,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世道,可以使裁缝老婆公开逼问别人的隐私,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侵占别人的房产……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啊!

师 好了,现在我们综观全文,小说题目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们在文中却一句话也没说;相反,作者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裁缝老婆,这样的情节安排是否喧宾夺主?为什么?

生 并没有。塑造裁缝老婆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她对待高女人夫妇的态度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师 是的。她们由原来的非议、批斗到最后看到他们生病后不离不弃、至死不渝而感动。

生 塑造无聊、自私、市侩、刁钻、恶俗、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裁缝老婆形象,实际上是为了反衬高女人夫妇的淡定、从容、相濡以沫、坚守真爱等高贵的人性品质,人物形象更突出、更鲜明。作者在呼唤真诚、善良人性的回归!

生 裁缝老婆代表了一类人,他们对待高女人夫妇的态度和行为构成了社会环境。正是这个典型环境的描写,更好地引导读者去反思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人性的迷失;这样的社会环境就会有裁缝老婆这样的性格,才会把高女人夫妇的命运变成悲剧。团结大楼就像是由世俗观念构筑的监狱,高女人夫妇让我们看到了越狱的希望之光。

师 看来,小说通过典型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那么,作者又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典型环境的呢?

师 (提示)可以对照PPT上的小说环境来回答。

生 对人物活动的地点是直接细致描写的。

生 通过裁缝老婆这个人物、团结大楼这个地点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生 通过描写高女人夫妇周围的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来表现人物生存的社会环境。

……

师 (总结)小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也许,我们今天的阅读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还需要我们更多的发现和思考。冯骥才先生通过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来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种艺术手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阅读的视角,他引导我们走进小说构造的天地,走进人物和故事的家园,感受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触摸到那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我们在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病态感到伤痛之余,也要思考我们现在生活的家园,感知到无论身处什么时代,我们都要像高女人夫妇那样坚守真诚的人性世界,以良知为根,以善良为本,在内心深处修篱种菊,最终构建我们心灵的家园!

二、教学反思

课文《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短篇小说选读》,属于“人和故事的‘家园’”板块。全文7169字,在短篇小说中算是长文了。基于“长文短教”的考虑,我把赏析典型环境描写作为课堂教学的“抓手”,先理出小说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品读裁缝老婆的个性化语言为重心,引导学生品赏小说的构思艺术:“环境即主题”——作者表面是在精心营造典型环境,其实是在无声地揭示小说主旨。

(一)找准起点:走进人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在读完这篇小说后,自然会引发思考:一对感情深厚、关系和谐、普普通通的夫妇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却因身高的不协调,饱受非议,最终生死两隔。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让他们的人生变成了悲剧?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是阅读的起点。

我引导学生走进“人和故事的‘家园’”,深入探究: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里住着哪些人?这些人对高女人夫妇的态度大多是怎样的?这样,学生根据问题自觉地走进文本,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就能概括出这里的生存环境:高女人夫妇生活在团结大楼这样一个陈旧、封闭的公寓大楼里,面对身边无聊、世俗的邻居们,没有权利拒绝别人的窥探,没有权利拒绝别人的流言蜚语,甚至不得不经常接受一群孩子的嘲弄。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团结大楼。这里似乎被下了魔咒,形成了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在影响着这对夫妇的生活。

(二)披文入境:感受时代的光怪陆离

学生了解了团结大楼的地点、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仅是把握了典型环境的空间概念,还停留在一个相对静止的环境认识。

于是,我接着引导:高女人夫妇的命运改变是在什么时候?批斗的场景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时代氛围?当学生走进特定的时代,自然会对典型环境产生深层的认识。此时的团结大楼,就像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不仅仅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还有数以亿计的人们都生活在如此可笑可悲的年代里,无论是研究所所谓的“高知”,还是裁缝老婆这样大字不识的“革命群众”,以为掌握了权利就掌握了真理,在那里自鸣得意,其实愚昧、荒唐、可耻、可怜却不自知。作者以冷峻的笔调、细致的情节“还原”出那个时代的光怪陆离,引导读者身临其境:“这是一个糟糕的时代”。

(三)品咂语言:把握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这篇小说的难点在于对人物与环境关系的把握。我就从学生普遍关注的人物——裁缝老婆入手,找出她逼问高女人时的三句话,反复品读。

首先是朗读重音的处理:如第一句话的朗读重音可以放在“为什么”,因为这个疑问在裁缝老婆心里憋了多年,她太想知道了;当然重音放在“他”上也可以,直接点出批斗的对象,又向大家强调:“她这么矮,你竟然嫁给他!”

其次是朗读语气的揣摩:第一句话是“问”,第二句话为什么是“说”,还“大声”?其实尖酸刻薄的她在当众揭短,实在是够狠,够损!

再次是换种语言形式来品读:如第三句中我们把“看你还靠得上不!”换成问号试一试表达效果,就会发现还是感叹号的表达效果好。因为,这里的问,裁缝老婆想表达的是我已经给你下好结论了,不需要你回答,甚至不让你回答,即使你回答了也没人信!人物的语言一经品咂,一个尖酸刻薄、幸灾乐祸、落井下石的市侩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当学生对人物有了具体可感的印象之后,我再次设疑激趣:大字不识的裁缝老婆凭什么能这样逼问高女人夫妇?

学生这时候自然会思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是治保主任的身份使得她对别人的干涉欲望合法化并得到发挥;另一方面,时代的动荡,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世道,可以让她“离题千里地胡来”:逼问重点把“如何偷写书稿出卖国家机密”的政治问题一下子转成“高女人为什么要嫁给矮丈夫”的个人隐私。奇怪的是,当时人们都无声地怂恿她这么做,甚至出现了集体的癫狂,而这一切正是典型环境使然。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咂,学生才真正解除了原先的疑惑。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裁缝老婆的意义,就在于引导读者通过典型人物去反思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人性的迷失;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才会有裁缝老婆这样的人,正所谓典型的环境有了典型人物的性格,而这种典型人物的性格又恶化了当时的典型环境。

(四)沿波讨源:逐层揭开小说的主旨

根据学情调研,大部分学生在写法和主旨上有疑问:文题是“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他们在整篇小说中始终一言不发,相反,小说用了大量篇幅来写裁缝老婆这个人物,是不是喧宾夺主?

我引导学生由对小说篇章结构安排的探讨去感悟“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再由赏析典型环境描写的艺术去读懂“作者想说些什么”,阅读小说就自然有了一个完整的闭环。

师生一起沿波讨源,小说的主旨“虽幽必显”。团结大楼是一座由病态的世俗观念构筑的监狱,“狱卒”裁缝老婆这些人践踏别人的尊严,助纣为虐,而高女人夫妇虽然一言不发,恰恰表明当时生存环境的恶劣,当时的社会环境过于压抑,过于强大,真诚和善良在这里“失声”;另一方面,也是对恶劣环境无声的对抗,更是对真诚、善良人性的坚守。作者在引导读者去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中的病态,也在引发我们思考和重新构建当下“人和故事的‘家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典型环境的构成要素,了解到作者可以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描写和烘托时代氛围、构建中心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手法来营造典型环境。当然,也明白了原来典型环境本身就蕴含了小说的主旨。

然而,课堂容量有限,如何处理小说中环境与情节的关系,如何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等问题都没有涉及,不能不说是遗憾。另外,这篇小说“教什么”的方向很明确,但在“怎样教”这个环节操作起来还不够自然,可见,课前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还需要更自然的磨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