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发展及培养策略述评

  • 投稿臆想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1013次
  • 评分4
  • 33
  • 0

吴玉萍1 张 睿1 梁宗保1 * 张秋思1 谢菡亭2 戴淑雯1

(1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6)(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摘要】自我控制是儿童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在了解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机制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以往的研究,分析了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并提出了相关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早期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77-05

对自我情绪与行为的管理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后来的身体健康、学业成绩、社会技能,甚至与成年后的社会经济地位、犯罪情况密切相关。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体学业与事业成功的预测力甚至超越了智力。〔1〕可见,自我控制能力对个体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成为摆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儿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分析了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并提出了相关思考。

一、自我控制的界定

1.自我控制的含义

从广义来看,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从自我控制的外在行为表现来看,自我控制是个体按照社会期望行事的能力,包括顺从要求、延迟特定行为以及根据他人的期望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从自我控制的心理层面来看,自我控制是个体抑制优势反应,执行劣势反应的能力。可以说,自我控制是一个包含情绪、动机、认知、行为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概念。也有不少研究者将自我控制等同于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努力控制等概念,这些概念有很大的相似性,大多有交叉与重叠、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本研究认为,自我控制是指个体能动地确定目的,抵制诱惑,抑制和调节冲动情绪及行为,善于反馈和自我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表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帮助个体实现长远目标。

2.自我控制的结构

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学者认为自我控制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现为自制力、自觉性、坚持性、延迟满足四个方面。自我控制能力可以制止或引发特定的行为,如抑制冲动行为、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社会情境的行为方式,等等。国外学者通常从动作或运动的控制、情绪情感的控制、认识活动的控制三个方面来研究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的测量工具也反映了对自我控制结构的不同认识。如Rothbart及其团队编制了著名的《儿童行为问卷》(CBQ),其中努力控制这一维度包括专注性、抑制控制、知觉敏感性和低强度愉悦等内容。专注性是指个体对事物持续注意倾向的程度;抑制控制是指个体抑制对无关刺激的反应的能力;知觉敏感性是指对微小、低强度刺激的觉察程度;低强度愉悦是指对运动量小、低强度活动的喜好程度。〔2,3〕

二、自我控制的发展规律

早期儿童的自我控制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理机制不断成熟的条件下,通过成人合理有效的指导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慢慢发展和成熟的。儿童何时获得了自控能力?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婴儿在出生后的12~18个月之间就有了自控能力。国内有研究表明,3~9岁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总的来说,3~5岁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其中,情绪控制发展的关键期为5~7岁,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为6~7岁,动机发展的关键期为3~5岁,独立性发展的关键期为3~4岁和7~8岁,自制力发展的关键期是3~4岁和6~7岁,自觉性呈波浪式发展。〔4〕

自我控制能力存在年龄差异,也与性别显著相关。在2岁、4岁、7岁和11岁时,女孩的自我控制能力均显著高于男孩。2~11岁期间,男孩和女孩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存在差异。对于女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2岁时,4岁、7 岁、11岁之间三个年龄阶段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显著差异;对于男孩来说,4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高于2岁时,7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低于4岁时,7岁与11岁时的自我控制能力无显著差异。〔5〕

综上所述,自我控制能力存在着发展关键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对稳定性,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对儿童后期的自我控制发展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只有把握好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儿童的发展规律,才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培养策略。

三、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

自我控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由于后天环境的不断修正,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同伴都会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影响。

1.生理因素

首先,神经系统的成熟是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生理基础。鲁利亚认为婴儿出生时只有成熟的皮下组织结构和最简单的皮质区(第一级区或投射区),比较复杂的第二级和第三级皮质区还不完全成熟。随着皮质区的不断成熟,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也逐渐获得发展,这使得儿童的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行为。具体来说,儿童的自我控制机制主要在大脑的前额叶。前额叶是大脑的动机控制中心,前额叶的不良运行会导致动机缺陷等问题。多项研究表明,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儿童(ADHD)与正常儿童的大脑化学组成、神经网络机构、奖惩机制都有不同,从而导致自制力差、注意力分散和过度活动等问题的产生。因此,儿童内部脑机制的发展可能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生理前提。

2.认知因素

Gifford认为自我控制本质上是个体在具有不同价值的行为中进行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脑前额叶及其工作记忆系统和情绪系统是个体在意识层面进行选择的主要凭借。工作记忆系统使得个体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而情绪系统关注当前更具情绪价值的即时满足行为。Mischel指出,自我控制过程中存在热系统和冷系统。热系统主要是指以杏仁核为基础的情绪系统,而冷系统则是指海马为基础的认知系统。冷系统推动个体进行反思和认知调节,自我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冷系统的激活程度以及热系统的抑制程度。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的教养理念、教养行为对儿童早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Maccoby把父母对儿童的控制概括为严厉控制、限制控制、要求控制、干涉控制和专断控制等五种形式。Parker等人认为,除以上五种控制类型外,过度保护控制、接受控制、忽视或放任控制也是父母对儿童进行行为控制的方式。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父母的控制模式可由这些基本的控制类型复合而成,如Baumrind的“权威型”控制就由严厉控制和接受控制复合而成。父母的个性、亲子关系、家庭气氛、父母的言语指导等因素都会对幼儿的自我控制产生影响。〔6〕有研究表明,支持性的父母抚养,对儿童的努力控制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7,8〕父母给予的鼓励和接纳越多,儿童后期的努力控制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9〕因此,恰当的父母控制更有利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4.社会环境因素

儿童早期的社会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幼儿园、社区,教师、同伴、榜样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影响着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幼儿园和社区是帮助儿童理解社会规则的重要场所。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越来越关注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同伴的接纳和榜样的激励都是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四、早期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

虽然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先天的遗传倾向和大脑发育的成熟有关,但国内外的学者仍然在不断探索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策略。通过正确的干预来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的问题。〔10〕国内学者认为,儿童自我控制的培养应通过幼儿园教育、父母教养、榜样激励等途径来进行,〔11〕但多数研究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鲜有专门的培养策略研究。国外有关儿童早期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比较倾向于通过临床机构或者专业的培训机构来完成,认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得以发展。〔12〕国外学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策略,并进行了一些干预研究。下面将介绍国外关于儿童自我控制的培养策略。

1.目标设置

帮助儿童制定富有挑战性又符合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目标,同时,帮助儿童将目标分解成几个子目标,每完成一个子目标就对儿童进行奖励。

2.任务的层次分类

在进行儿童自我控制训练任务时,指导者要选择难度适宜的训练项目,按难度梯度设置系列的挑战任务,并根据儿童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儿童没能完成一个梯度的晋级,则返回上一级任务。如果任务的难度太大,会给儿童带来挫败感;如果任务过于简单,则会导致儿童不愿继续完成任务。实验研究表明,在自我控制的训练中,约80%的成功经历,而非百分之百的成功经历,可以帮助儿童获得更高水平的心理动机水平,因此,偶尔的失败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与此同时,任务难易梯度的设置也有助于随时监控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水平。

3.归因分析

当儿童在完成任务时,不论成功或者失败,积极的归因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较强的心理动机,让儿童确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达成目标,而消极的归因会使儿童选择不良行为。例如,当儿童认为自己在学校没有优秀的表现,那么他往往更容易选择玩电脑游戏而不是努力完成作业。因此,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对提高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十分重要。

4.模型的榜样作用

班杜拉与米歇尔在研究成人模型对儿童延迟满足行为的影响时,发现成人模型对自制性儿童和冲动性儿童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而对原本自制力就比较强的儿童来说自制性会更稳定。〔13〕 Strayhorn在一项研究中也发现,象征性模型(如故事,电影等)或者真实生活中的模型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14〕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自我控制训练时,要注重成人模型的榜样作用。这种成人模型既可以是专门为实验而设计的模型,也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典型例子。

5.持之有效的练习

首先,自我控制的训练必须要保证时间。其次,训练可以在实验室模拟冲突情境进行,也可以通过幻想排练等方式进行。研究表明,幻想排练和现实生活相类似,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5〕幻想排练是指使个体想象自己处在长时目标和短时诱惑的冲突点上,让个体分析所处环境的特点以及如果采取行动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等等。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冲突情境时,由于受情绪的影响,个体难以想清楚其中的利弊关系,从而容易导致冲动行为。而幻想排练有助于个体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时以相似的冷静方式处理。当然,幻想排练也需要多次反复。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奖励,以帮助儿童体验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6.强化与指导

国外研究者在研究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问题时,注重儿童自我控制的塑造过程,即通过不断的外部强化引导儿童逐步实现自我控制的内化。〔16〕如果在一个不愉快的经历后立即出现一个愉快的刺激,那么人们会对那个不愉快经历也产生兴趣。〔17〕因此,在儿童对某种训练感到厌倦时,继续训练并辅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可能会使儿童慢慢地接受和习惯化。此外,父母和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言语概念的方式促进儿童自我控制的行为。Peterson和Siegal对耳聋儿童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儿童言语系统中存在自我控制的概念,那么他们在完成延迟满足等自我控制的任务中会更有意识地运用某种自我控制的技能,从而获得成功。〔18〕

五、对我国儿童自我控制培养策略的思考

国内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实证研究更为缺乏。尽管东西方文化对社会成员自我控制能力的要求不同,但从国外研究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的基本规律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1.认知控制

认知控制是自我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力的集中和转换体现了儿童认知控制的能力。如何使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或将来要做的事情上,并且维持相当长的时间,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灵活地转换注意力也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注意观察儿童对事物的关注情况。当儿童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时,要引导儿童保持一定时间的注意力,切记不要打扰儿童的关注或者频繁地转换儿童关注的对象,以培养儿童的专注习惯。但是,当儿童面对诱惑时,如在超市中看到玩具或薯片,要注意转换儿童的注意力,不要让儿童长时间关注这类诱惑物,因为当儿童面对诱惑物而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或不良行为。此外,要教给儿童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技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还可以逐渐训练儿童通过自我安慰来抵制对诱惑物的渴望。

2.行为控制

约束本能的冲动,执行成人的要求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体现。首先,成人要在儿童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做事不要三心二意,不要拖拖拉拉,要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其次,对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儿童的冲动行为要进行必要的指正甚至惩罚。表扬或惩罚的时机非常重要,当儿童产生了自我控制行为,要及时予以正强化,以后随着这种行为的持续发生,可以选择间歇性强化。对于儿童的冲动行为必须予以及时制止甚至惩罚。最后,要加强儿童的目标意识。成人应帮助儿童将长远的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使儿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看到目标达成的希望。成人在给儿童布置任务时,要结合实际、适当激励,当儿童出现认知疑惑或者行为偏差时,应适时给予指导。

3.情绪控制

儿童的情绪唤醒阈限较低,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儿童的情绪平复能力则十分有限,更多依赖于成人的帮助和安慰,但这并不代表儿童完全没有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当儿童产生负面情绪时,成人应心平气和地与儿童共同探讨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将儿童的注意力从消极事件上转移到其他事件上去,以帮助儿童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儿童出现消极情绪时,可通过语言进行自我安慰,或通过想象一件高兴或成功的事情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此外,还可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当儿童因未达成既定目标而表现出沮丧情绪时,成人应积极加以引导,如转移儿童的注意力,适当鼓励儿童,以帮助儿童摆脱沮丧情绪。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MOFFITT T E,et al.A gradient of childhood self-control predicts health,wealth,and public safet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7):2693-2698.

〔2〕PUTNAM S P,et al.Development of short and very short forms of the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rmai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2006,87(1):102-112.

〔3〕ROTHBAT M K, et al. Investigations of temperament at three to seven years:The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J〕.Child Development,2001,72(5):1394-1408.

〔4〕谢军.3~9 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10(4):30-32.

〔5〕张萍,梁宗保,等.2~11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5).

〔6〕杨慧芳,刘金花.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

〔7〕EISENBERG N,et al.Relations among positive parenting,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J〕.Child Development,2005,76(5):1055-1071.

〔8〕GAERTNER B M,et al.Focused attention in toddlers:Measurement,stability,and relations to negative emotion and parenting〔J〕.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08,17(4):339-363.

〔9〕梁宗保,张光珍,邓慧华,等.学前儿童努力控制的发展轨迹与父母养育的关系:一项多水平分析〔J〕.心理学报,2013,(5).

〔10〕JOSEPH M,et al.Self-control:Toward systematic training programs〔J〕.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2002,(1):17-27.

〔11〕谢超.论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

〔12〕BAUMEISTER R F,et al.Losing control:How and why people fail at self-regulation〔M〕. 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4.

〔13〕BANDURA A,MISCHEL W.Modification of self-imposed delay of rewardthrough exposure to live and symbolic models〔J〕.Pers Soc Psychol,1965,(2):698-705.

〔14〕STRAYHORN J M.The competent child:An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and preven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rk:Guilford,1988.

〔15〕BERTHOZ A.The role of inhibition in the hierarchical gating of executed and imagined movements〔J〕. Brain Res Cogn Brain Res,1996,(3):101-113.

〔16〕EISENBERGER R,et al.Effort training increases generalized self-control〔J〕. Pers Soc Psychol,1985,49:1294-1301.

〔17〕SOLOMON R L.The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acquired motivation:The costs of pleasure and the benefits of pain〔J〕.Am Psychol,1980,(35):691-712.

〔18〕PETERSON C,et al.Deafness,conversation and theory of mind〔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199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