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启示

  • 投稿周习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979次
  • 评分4
  • 63
  • 0

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袁文娣

摘 要

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家园合作共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沟通建立在相关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拟对社会互动论、信息传播论、人际沟通论等具代表性的相关理论进行探讨,研习这些理论,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互动、实现家园共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幼儿教师与家长 沟通 理论基础 启示

一、社会互动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中,符号互动论、社会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对于理解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是人际互动的特征,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例如,微笑可以作为友好、心情愉快的符号;手机铃声可以作为有人来电的符号。文字、声音、语言、图片、表情、动作、姿态等都是符号。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H.Blumer)等人提出的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运用符号进行的;(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3)意义是随互动的背景和情境,以及双方的协商而确定的;(4)互动过程中,人们通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依此为根据指导自己的行为;(5)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符号互动论是从符号作为媒介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的。对于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的启示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沟通双方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作用。以幼儿园班级家长会为例,在家长会上,教师除了利用口头语言与家长进行交流外,还可以利用书面语言来增进沟通,如利用展板来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一日生活情况、幼儿园教育计划、卫生消毒工作等信息,利用横幅来突出会议的主题或表达对家长到来的欢迎;另外,也不能忽视非语言符号的作用,教师热情微笑的接待、轻松幽默的交流,都能让家长感受到幼儿园对他们来访的欢迎,在轻松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良好沟通。不论利用哪种符号进行沟通,都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

其次,沟通者要善于运用符号促进沟通,有意识地运用正面积极的符号进行相互沟通,有利于沟通对象做出积极的反馈,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在讨论幼儿的情况时,以爱孩子、促进孩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赞扬鼓励为主,委婉地提出幼儿需要提高的方面;对于对方发出的信息也要积极作出反馈,这样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否则始终单方面的积极沟通难以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三,沟通双方还需深刻分析彼此行为所隐含的思想和观念,加深相互理解。教师应在与家长的日常接触和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家长的行为表现,以了解其性格、教育思想和观念;家长也应在接触教师、参与幼儿园活动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了解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达成更好的家园合作。

(二)社会角色理论

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以角色来理解社会行为的理论,与符号互动论的联系非常密切。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米德所倡导的社会角色理论认为,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互动有赖于人们扮演别人角色、预测别人反应的能力。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完成的,没有另一方的参与,角色就失去了依存的条件,就不能成为真正的角色行为。

社会角色理论是从角色扮演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互动双方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并理解他人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在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幼儿教师和家长不仅要了解自身,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也要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例如教师在遭到家长的误解或产生矛盾时,作为教师的角色,教师要保持冷静,耐心、专注地倾听,了解家长的想法,让家长感受到对他的重视。教师要与家长互换角色,理解家长的感受,主动反思,妥善处理。双方只有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并能换位思考,才能真正相互理解,实现良性互动。

(三)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H·海曼等人构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对个体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即参照群体在个体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比较作用,即个体往往把参照群体作为评价自我、他人的比较性标准。

参照群体理论从个体与其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互动,反映了群体观点对个体行为的制约作用。所带来的启示是,一方面,幼儿教师可以利用群体沟通的时机,例如召开家长会时,与家长集体探讨如何家园沟通或家园合作的话题,达成对家园沟通合作的共识;树立“好家长”的楷模,在家长会上称赞和感谢积极主动支持班级工作的家长,使每位家长明确如何扮演好合作者的角色;另一方面,每位教师所具备的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不同,幼儿园管理者应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交流,在集体学习和教师经验相互交流中提高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二、信息传播理论及其启示

传统的传播模型是直线化即单向的,是指传播者将讯息通过媒介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演变修正,传播理论和模型更加趋于深入和完善,其中施拉姆循环模式和丹斯螺旋模式理论为理解教师与家长之间信息传递方式具有启示意义。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加入了反馈要素,修正了简单和直线化的传统理论模式。“反馈”是指传递者获知关于其预期的接受者是否和如何真正接受了讯息的过程,并用这种信息修正当前和未来的行为。该模式的特点表现在:是一个高度循环模式(如图);关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行为;行动的各方是对等的,都具有编码、释码和译码的功能。但这种模式同传统模式一样是静止的,关心的仍是讯息接受的程度问题。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理论关注信息流通过程以及最终各行为者接受的程度,强调沟通中双方是对等和相互的。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在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双方信息传递的责任是同等的,信息交换的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出于工作需要主动向家长传递信息,家长也应积极与教师交流,双方积极反馈,努力形成双向信息交换和反馈方式。并且通过双向的、周而复始的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消除可能的隔阂。另一方面,教师应将一些单向的沟通方式努力改进为双向的沟通方式,例如目前以展现式为主的家长园地、教师讲述为主的家长会方面,教师应在形式上创设家长参与的机会,提供家长参与的平台,在观念上让家长认识到自己在与教师沟通上的责任和地位是同等的,形成主动与教师沟通的意识,使沟通成为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丹斯的螺旋模式

丹斯的螺旋模式(如图)强调传播过程的动态性,信息传递过程中会演绎出诸多的新生意义,意义的生成和构建主要发生在沟通者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自我经验参与解读的过程,在解读的过程中,人既是接受者又是理解者和解释者。该理论的特点:一是强调了传播的动态性质,即传播过程与所有的社会过程一样,包含了各种不断变化着的要素、关系和环境,螺旋形模式就是描述这种过程的各个不同侧面是如何随时间而变动的。二是可以用来解释信息沟以及知识往往创造更多知识的命题。丹斯让传播者在行为中变得更为积极和主动,富有创造性并能储存信息。

 

丹斯螺旋模式理论关注信息传播的动态性,信息的生成和建构主要与沟通者的信息选择和自我经验有关,因此,在沟通中,一方面应注意沟通参与者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尤其注意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接受者的需要,例如幼儿园网站和家长园地是否能吸引家长,主要在于提供的信息是否符合家长的需要;另一方面,沟通应因人而异,人们在理解和解释信息时,自我具有经验参与作用。因此,对于不同的家长,例如祖辈家长、挑剔的家长、积极支持的家长和消极被动的家长,应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沟通效果,避免产生隔阂、发生误解。

三、人际沟通理论及其启示

(一)自我观理论

美国人际沟通学家库什曼和卡恩等人所倡导的自我观理论认为,自我价值感和关系满意感是下列三者的产物:已感知肯定性自我观支持、自我观准确性和互动处理技巧,这三者也是衡量人际关系沟通环境良好程度的标准。其中肯定性自我观支持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自我表现和想要建立关系的行为的肯定性反馈;自我观准确性是以准确和现实的方式理解他人,而且能以这种方式塑造他人对我们的期望;互动处理技巧是通常的人际互动技巧,如倾听、暗示和谈判技巧等。

自我观理论从自我观的形成和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的角度来解释人际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要多给予对方肯定性的支持,少批评指责,获得肯定的自我观支持有助于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其次,双方应尽可能准确地了解对方并使对方了解自己,教师应通过家长的言语和行为深入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且也应通过一些方式展示自己,以让家长了解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以利于双方达成教育共识,但也应允许和尊重差异的存在;最后,沟通双方尤其是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具备互动处理技巧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应提高倾听的能力,做到真倾听并且用恰当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进行反馈,以准确理解对方,避免误解。

(二)沟通合理性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了沟通合理性理论,沟通合理性是指沟通参与者相互协调的问题,沟通的合理性程度是以沟通理性的发展程度为基础的。实现沟通的合理性需要满足四个条件:一是可领会性要求,即在表达上可以使对方领会,才能够双方相互理解;二是真实性要求,即要进行真实的陈述;三是真诚性要求,指说者真诚的表达意向使听者相信;四是正确性要求,即话语的内容本身正确,使听者能够接受。满足这四个条件即是有效沟通,否则为无效沟通。

哈贝马斯从沟通行为的角度阐释沟通的合理性,根据实现沟通合理性的条件,对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启示是:首先,沟通双方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与家长本是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关系,双方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有将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沟通应是真诚、真实的,双方在沟通有关幼儿的情况时,都应本着“促进幼儿发展”的意愿,真诚地沟通幼儿的发展现状和相互应采取的配合工作;在沟通的内容上应真实,客观地评价反馈。例如教师向家长反映幼儿情况时只报喜不报忧,认为照顾家长的情绪,但不够真实的反馈逐渐会失去家长的信任,但如前所述,在客观地反馈幼儿情况时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客观不等于过于直接;最后,正确性方面要求双方沟通话语的内容本身是正确的,例如在教师与家长沟通养育教育话题时,教师要具有专业性,能够用正确的教养理论和方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并持续学习,在与家长的各种沟通中体现沟通内容的正确性,由此才能获得家长的信赖,更好地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