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前教育论文范文,学前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幼儿园和美课堂的构建

  • 投稿Jack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531次
  • 评分4
  • 98
  • 0

侯鲁萍

(浙江省宁波市宝韵音乐幼儿园,宁波 315012)

[摘要] 当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普遍存在只见教师不见幼儿的弊端。为真正发挥集体教学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应树立和美教育的理念,以幼儿真善关的和谐发展为最高追求,关注幼儿情感与理智的协调发展,通过目标的整合融通、环节的自然圆通、方法策略的灵活变通构建和美课堂,实施以教学活动过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幼儿发展情况为核心维度的课堂评价,关注师幼平等互动,尊重并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幼儿更好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集体教学;课堂评价;和美教育

稿件编号:201412120010

基金项目: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立项课题(编号:2011-YB-144)、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构建和美文化,实施和美教育——幼儿园和美文化教育实践研究”(编号:SC61)、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幼儿园和美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G14JY-ll)

通讯作者:侯鲁萍,宁波市宝韵音乐幼儿园副园长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深入推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受到广泛的质疑,特别是现实中的集体教学仍然带有浓厚的教师中心主义的特点,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定位在活动主角的位置上,为完成教师自己预设的活动目标而按部就班地对幼儿提问和发出指令。在师幼互动中幼儿处于明显的弱者地位,教师命令要求多,滥用否定批评,忽略幼儿等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已经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课堂的硬伤。为改变这一现实困境,笔者所在幼儿园确立了“和美教育”的办学理念,力图建构体现平等、尊重、和谐、优美的集体课堂,以促进幼儿真、善、美的品质发展与心灵成长,真正发挥集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和美课堂的教学模式

和美教育的主阵地是和美课堂,而和美课堂又是教师走进幼儿心灵、把握幼儿思维方式、了解幼儿内心世界、尊重幼儿自主发展的自然结果,因此我们追求情智结合的价值取向、整合融通的教育目标与“双线”交织的教学线索,可以简要概括为“一核双线三点四环节五策略”。其中,所谓“一核”指以和美为核心;“双线”指以幼儿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为主线索,是课程实施过程设计中应当呈现出来的情感线和认知线;“三点”指教材分析中的价值点、切人点、突破点;“四环节”指教学过程应包含四个基本环节,即激趣、感悟、表现、拓展;“五策略”指知识经验化、内容情境化、过程活动化、师生互动化、效益最大化等具体教学策略。

和美课堂注重目标的整合融通、环节的自然圆通、方法策略的灵活变通。“双线并进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按照“寻点、拉线、切面、画圆”的基本步骤完成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以大班歌唱活动“夸家乡”为例,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寻三点”,其中“价值点”应是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切人点”应是幼儿经验还原与情感唤醒;“突破点”应是寻找歌曲的情感基调,帮助幼儿唱出爱乡之情。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会“拉双线”,其中“情感线”可以设定为启动情智——激活情智——发展情智——展示情智的发展过程;“认知线”可以设定为认知准备——感知理解——完善认知——认知内化的发展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则应会“切四面”,其中“激趣环节”应善于设置情景,营造美的心境;“感悟环节”应让幼儿欣赏歌曲,深化美的感知;“表现环节”应变化演唱方式,让幼儿自然抒发美的情感;“拓展环节”应通过展示评价迁移、扩展幼儿美的体验。总之,和美课堂要求教师从“促进幼儿身心和美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设计课堂目标与内容,并在课程实施时注意各个步骤的协调统一,达到各领域在目标、内容、方法上的整合,由此和美课堂必是理解和尊重幼儿生活价值的课堂,必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的课堂,必是幼儿真正喜欢、能够促进其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

二、和美课堂的评价标准

为使和美课堂落到实处,笔者所在幼儿园围绕和美教师、和美幼儿的发展目的,从仪态语言之美、情境展示之美、合作互动之美、课程内容之美、课堂节奏之美、课堂教学效果美等方面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在经过教师们的认真学习、研究和讨论之后,集合集体智慧出台了正式成文的《和美课堂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和美课堂评价表》,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

该评价表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对课堂活动的评价,评价者会主要考察其价值取向与组织管理。其中,价值取向主要看其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经验性与挑战性;组织管理主要看其材料是否丰富、过程是否流畅、教师的教育机智。二是对教师施教情况的评价,评价者会主要考察教师对幼儿的情感支持与教学支持。其中,情感支持主要看教师是否公平、敏感与积极;教学支持主要看教师的沟通技巧、组织方式、反馈评价。三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评价,评价者主要考察幼儿情感态度与智能 、的发展情况。其中,情感态度方面主要看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情感是否愉悦;智能方面主要看幼儿的思维是否活跃、表现是否积极。与此同时,我们还坚持运用上述课堂评价标准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师学会分析和正确判断生成内容的教育价值,学会呼应幼儿的需要和提高自身的教育机智,由此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和美课堂的师幼互动

和美课堂构建的关键是教师始终能够采取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呼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了教师应当具备的适宜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应能尊重和理解幼儿.在掌握幼儿发展特点与水平的基础上很好地关注和解读幼儿的行为,具体包括准确捕捉幼儿的兴趣点,确定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收集相关材料,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准备多元化、低结构的适宜材料;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给每个幼儿回答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有成就感。二是教师应会赏识与激励幼儿,能对幼儿的行为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很好地回应幼儿,具体包括创设支持幼儿提问的良好氛围,并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幼儿勇敢表达;鼓励和支持每个幼儿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并欣赏每个幼儿的表达与展示;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鼓励幼儿运用材料自主尝试操作,发现探索;时刻观察幼儿的情绪、态度和行为表现,努力了解其意图、思维、过程等,及时判断幼儿的需求和水平,不断引导其向更高水平发展;注重个别差异,了解有困难的幼儿的真正原因,用游戏口吻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间相互支持、协商合作等。

以大班美术欣赏活动“星空”为例,教师在此活动中的适宜行为包括:首先,关注儿童经验。活动之前,教师请幼儿去观察,由此对活动进行了有准备的铺垫。活动开始阶段,通过提问引发幼儿兴趣。幼儿的学习都是建立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其次,尊重与理解儿童。和美课堂的核心是尊重与理解。教师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提启发性问题,并引导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同时接纳每个幼儿的观点和兴趣,真正把孩子作为课堂的主体,在互动中时刻关注孩子的表述与观点,给予积极而多元的回应。此外,教师要善于提升和梳理孩子们的回答,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理解与想法,同时拓展儿童的经验与体验。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够为幼儿创设出可激发其好奇心的学习情境和安全心理环境,能够为幼儿预留出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幼儿通过提问挑战自己、挑战同伴、挑战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和维护。

再以小班语言活动“我爱我家”为例。在第一次观摩课上,当教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爸妈的长相特征时,一个孩子说:“我爸爸的肚子很大”。这与教师预设的目标——讨论爸妈的“面部长相”有所不同,孩子注意的是爸爸的“肚子”。在此关键时刻,教师主动放弃原来的预设目标,而改为追问孩子:“爸爸的肚子怎么会大的?”这一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他们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回答:“吃啤酒吃大的”“吃剩饭吃大的”,等等。虽然没有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的积极回应显示了教师对孩子的尊重,属于适宜的教育教学行为。在第二次观摩课上,又有孩子讲到:“我爸爸的肚子很大。”教师抓住这一机会,话锋一转,追问到:“平时和爸爸的大肚子玩过吗?”孩子兴奋地说:“有!爸爸的大肚子可软啦……”等孩子回答完,教师又及时总结、提升:“是啊!尽管爸爸的肚子很大,可是他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由此仍然紧扣了这一教学活动的主旨“我爱家人”:不管爸爸肚子大小,爸爸都值得我们爱。这一高效的提升使得孩子的回答与活动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尊重儿童与促进儿童发展的双重目标,属于教学行为中高质量的适宜行为。可见,在师幼互动的回应中,教师应时而是智者,时而为同伴,时而又做主持人,引导孩子展现、表达、交流、探索、学习,最终实现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总之,在和美课堂中,教师要真正了解幼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素养。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学会观察、捕捉幼儿生活中的兴趣点,创造条件,提供刺激,诱发经验,在幼儿需要的基础上组织活动,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和美教育的实施效果最终体现在幼儿和教师身上,幼儿实现全面发展、心灵和谐、个性突出、体验愉悦,教师实现专业成长、职业幸福。可以说,乐教乐学是和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幼儿园教师应做快乐的使者,学会捕捉自己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能以感恩的心接纳包容幼儿的一切,能静静倾听每一位幼儿的心声,耐心等待幼儿慢慢成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戴璐,王春燕,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现状分析——以杭州G区幼儿园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3,(1 1).

[2]马春玉,幼儿园和美管理文化的构建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8).

[3]王燕,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现状与改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4,(7).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