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基于产业集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

  • 投稿健身
  • 更新时间2015-09-20
  • 阅读量853次
  • 评分4
  • 28
  • 0

董 涛,郑国全?,沈斌莉,王洪涛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浙江省目前已顺利完成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并以产业集聚型小城镇义乌市佛堂镇为例,从人口吸引、产业支撑、空间拓展、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由此提炼出基于产业集聚的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期为次轮小城市培育和其他地区共性小城镇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产业集聚;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小城市培育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30-07  

小城镇长期处于农村经济体“龙头” 和城市经济体“末梢”的尴尬位置,其发展定位似城非城、似乡非乡、不城不乡,这种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空前重要的战略性。同时,镇域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单元,是城镇化发展中上承城市、下启农村,沟通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在新型城镇化中被视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和未来城镇化增量的核心载体。

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着重强调小城镇亟需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强化其产业承接和集聚能力,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以加速流动人口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而易见,以产业集聚为抓手推进城镇化转型,以产业园区为突破口破题新型城镇化已充分得到国家认可,诸多学者也通过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1-6]。产业集聚一般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7],它对区域竞争、规模扩大、区域特色培育的作用十分显著[8]。这与小城镇以特色立镇、特色兴镇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谋而合,两者的耦合效应势必能实现其互促共进、同步提升。

本文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以区位商法量化佛堂镇产业集聚度,以线性回归模型从人口吸引、产业支撑、空间拓展、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并提炼出佛堂镇产业集聚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浙江省次轮小城市培育和其他地区共性小城镇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佛堂镇是浙江省中心镇,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之一,其地处义乌市南面,金义城市带咽喉,是义南重要门户(图1),镇域内杭金衢、金丽温、涌金高速、03省道、金义东快速路和浙赣线六大交通干线交织成网,联通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辐射直达东阳、永康、武义、兰溪等周边县市,区位交通便利(图2)。2010年底被确立为小城市试点后,通过政策先行与改革创新,佛堂镇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实现GDP总量75?6亿元,财政总收入7?8亿元,均处于27个试点镇前列;城镇空间扩面提质,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同年建成区面积增至15?1km2,建成区人口10?6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集聚率达到68%,基本达到小城市规模;居民收入逐年上升,城乡差距日渐缩小,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426元,两者比例下降至1?76,说明佛堂镇二元结构正在向城乡一体化结构过渡[10],城乡统筹正进一步推进。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文中数据资料来源于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义乌市历年统计年鉴、义乌市统计局官网、义乌市佛堂镇政府官网以及相关统计资料。本次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法、区位商法、线性回归模型等,在参阅了国内外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二、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分析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应汲取传统城镇化过度追求“量”的失败经验,转而由人口、产业、空间与制度四方面着手, “保质、保量” 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而产业集聚正好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刺激城镇化转型升级的。

(一)产业集聚促进人口城镇化进一步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而产业集聚发展势必提供更加充裕的就业机会,对流动人口产生强大的磁场效应,促进其不断向城镇流入和集中。现阶段,就业需要是大多数外来人口的首要目的,并带有鲜明的“非农化” 特征[11-13]。通过产业集聚效应引发的劳动力市场“内需” 是吸收流动人口,落实人口城镇化的关键。

在义南工业园区①和义西南产业带②的“双轮驱动”下,佛堂镇工业集聚提速,开发和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强化了对周边和广大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辐射力,迅速提升了佛堂镇域人口集中度,保证了城镇化追求的“量”。佛堂镇户籍人口常年稳定在8万人左右,表明其常住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外1?38万人骤增至2012年的10?78万人,年均增长23个百分点。其间,2009年外来人口正式反超户籍人口2万余人,该年外来人口的增长率是惊人的58%,说明佛堂镇本地人口早已无法满足工业集聚对劳动力的强烈需求,这也从侧面论证了佛堂镇工业集聚对外来人口的强大引力。此外,2009年佛堂镇无论是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增速均相应实现新突破,增至顶峰12?46万人和51%。从业人员与外来人口相同的增长轨迹与巅峰表现,就不难推断2009年前后佛堂镇的产业集聚,尤其是工业集聚已达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大的就业乘数。

佛堂镇作为义南工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工业发达,目前针织、工艺品、食品药品、金属制品、文体用品五大优势产业集中度较高,吸纳了大规模农业转移人口。以佛堂镇鲁雅村为例,依托小商品市场大力发展造纸业和加工纸箱纸盒等产品,使一个仅有150余户400余人的村子,短短几年就实现了致富目标。目前,该村超过90%的农户从事经商办厂或纸品加工,全村共有加工纸箱纸盒的大小工厂近50家,形成了小范围的规模集聚,促进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14]。截至2013年,佛堂镇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91%,超过27个试点镇平均高2?2个百分点。由于非农产业主要集中于城镇,这也相应推动了劳动力向城镇集聚,进而提高了佛堂镇的城镇化水平,该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其中户籍城镇化率68%,可见两者差距不大,说明佛堂镇外来人口市民化工作取得进展,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变,初步实现了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的“质”。

(二)产业集聚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根基,城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产业图谋进一步发展便无法脱离产业竞争力的凸显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产业集聚也正是通过上述两个因素的实现来保持传统产业优势,培植新兴产业发展,进而为佛堂镇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

1?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其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竞争力水平能较好地衡量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质量。佛堂镇第二产业的集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集聚,大大提升了其产业竞争力,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城镇化质量。如表1所示,2012年佛堂镇第二产业区位商为1?72,大于1,说明第二产业在此已形成大规模集聚,无论在义乌市域,还是浙江省域,佛堂镇第二产业集聚度均有较强竞争力,其不仅占据了本地平均市场,还积极开拓外部市场。第二产业的高聚集发展强化了其辐射功能,2013年佛堂镇工业功能区面积达到7?3km2,增长11?64%;工业集聚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业功能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1?2%,均处于27个试点镇前列。

第二产业的集聚直接拉动了佛堂镇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均GDP和工业总产值做线性回归分析,Y为人均GDP (万元),X为工业总产值(亿元),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0?6305115+0?012669X R2=0?977153t= (6?99)  (19?62)方程t统计量显著,R2拟合优度很高,表示佛堂镇人均GDP与工业总产值存在较强正相关,佛堂镇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亿元,人均GDP将相应增加126?69元,说明佛堂镇工业集聚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其社会经济的飞跃。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

佛堂镇实行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业“三位一体”推进城镇化发展模式,不断促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以提升佛堂镇城镇化质量。如表2所示,2001—2013年,佛堂镇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明显呈下滑趋势,相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则显著上升,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自2008—2009年期间骤降20余个百分点后趋于平稳。显而易见,非农产业比重和其城镇化质量指标存在较强正相关。而佛堂镇第三产业比重虽然逐年上升但没有形成集聚效应,2012年区位商仅为0?33,小于1。因此,佛堂镇第二产业的集聚,尤其是纺织、工艺品、食品药品、文体用品四个支柱产业对其城镇化水平贡献最大。综上所述,佛堂镇在产业结构方面,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突破点,第一产业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战略。现阶段第二产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影响较多,而第三产业正处于培育期,对城镇化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城镇化耦合效应较弱。今后,佛堂镇应继续依托第二产业的集聚优势,加大第三产业的集聚力度,强化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和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第二、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三)产业集聚促进整体空间拓展

佛堂镇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以产业集聚为抓手,构建以佛教文化旅游、工业功能区、现代农业综合产业、高新产业和古镇旅游为重点的东、南、西、北、中五大功能区,实施“中心提升、两翼强化、南北接轨、跨江发展” 的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空间不断拓展。佛堂镇以古镇旅游为重点,加快古镇保护开发和城中村改造,实现中心提升。2012年共实施5个村的旧村改造和空心村改造,同时积极开展危旧房拆除工作;以东西两翼———双林景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半月湾景区为重点,依托悠久的佛教文化和优越的耕地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宗教文化旅游区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促进两翼强化。至今共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41家,农业龙头企业38家,与义乌市农贸城联合开发4个产业基地;以义南工业园区和江北高新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点,促使工业功能区扩容提质,将传统优势产业与高新科技产业串联,接轨南北,小城市培育三年来共入驻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企业与研发中心30余家,在保持传统企业优势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企业科技转型的良好氛围。跨江发展是佛堂镇开拓城镇空间的重要尝试,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以古建筑拆迁、异地奔小康工程、综合市场布局等为推动力,实现江北新区建设。

在佛堂镇产业集聚,尤其是工业集聚驱动下,城镇空间进一步扩面提质,建成区面积迅速扩张,从2002年的4km2增至2013年的15?08km2,年均增长近13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小城市标准(图4)。

对建成区面积和工业总产值做线性回归分析,Y为建成区面积(km2),X为工业总产值(亿元),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4?885268+0?043297X R2=0?945593t= (10?10) (12?51)R2拟合优度较高,6统计量显著,表示佛堂镇建成区面积与工业总产值正相关性较强,佛堂镇工业总产值每增加10亿元,建成区面积将相应扩大0?43km2,说明佛堂镇工业集聚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其建成区面积扩延。

(四)产业集聚促进政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相关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所难免,而这一过程又极大地丰富了佛堂镇城镇制度建设,提高了其城镇化质量。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典型模式,工业园区的体制改革创新往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义南工业园区为例,在十余年不断的发展探索中,其始终坚持以体制创新赢取竞争优势,牢牢把握了园区的发展导向。按照“精简、高效” 的原则,着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市场需求配置权力,建立市场与政府联合导向机制推动城镇建设和发展。为此,佛堂镇大力开展强镇扩权改革,着力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园区二次发展。强镇扩权使佛堂镇获得12项县级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实现了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其中“审批事项不出镇” 这一权力的下放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工程项目的建成周期,创新了园区土地流转机制,同时也使园区获得相应的决断权、处置权,实现了园区有限“自治”,提高了办事效率。强镇扩权不仅扩大了镇域管理权限,亦创新了管理模式, “大综合” 行政执法改革和“智慧佛堂”数字城管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启用,不仅创新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镇、市统一管理模式,更凸显了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执法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有效阻止了某些企业肆意破坏园区规章制度,影响园区统一管理的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工业园区的稳步发展。

在被确立为浙江省首批小城市培育试点之后,各级政府对佛堂镇财政、土地政策的倾斜极大加速了义南工业园区的扩容提质。财政扶持方面,佛堂镇在每年财政超收、土地出让金净收益、城镇建设配套费均全额返还的基础上,又能获得市政府每年约2?3亿元的财政投入,并且被列入市重点工程的政府投资项目由市级财政全额保障,这扶持力度不仅远超出事先规定,即便放于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中都是空前的。土地保障方面,佛堂镇用地指标实行计划单列,每年建设用地指标超过33?3hm2,同时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产生的增减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以及盘活的建设用地均留镇使用,这在集约用地原则上保证了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为企业集聚提供了充分条件。

义南工业园区所采取的审批制度改革、行政管理改革创新以及政府给予的财政、土地政策优惠,构成了城镇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丰富了城镇化的内涵,为城镇化顺利转型提供了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基于产业集聚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与义南工业园区的良性对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由专业市场与产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协同型市场产业网络在助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15]。义南工业园区和义乌小商品市场分别作为产业的“发起者” 与“接收者”,两者的良性互动势必能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义南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其引导和集聚作用,形成了纺织、工艺品、食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激发就业效应,迅速吸引了流动人口集聚。同时,义乌小商品市场利用其平台和渠道优势,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最大限度地缩减采购成本,促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快速走向市场。加速建设异质性色彩强烈的“研、产、销” 一体化商圈平台,对于吸收农村劳动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贡献作用显著。

(二) 在特色产业集聚中推进工业扩容、提质与延展,以特色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充分利用佛堂镇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在全镇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以义南工业园区为载体打造纺织、工艺品、食品药品等特色产业基地,并依托中国(佛堂) 调味品产业中试与孵化中心的科技创新力,强化各产业要素,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集中度,做到工业扩容。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科技创新,实施“机器换人”,加速成果转化;同时以“小上规” 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用电优先保障、技改项目优先支持等措施,加速企业成长,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工业提质。在产业链打造上,需要进一步强化特色产业的横向联系,促进其关联产业的拓展,形成纵横相结合的产业体系,立体式推进佛堂镇特色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

(三) 坚持内动力与外推力双驱动,促使佛堂镇镇向小城市转型仅依靠城镇自身发展很难突破固有发展方式和管理体制,单凭扩权也无法达到转型的预期效果。因此,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内外共进,方可推动佛堂镇向小城市转型。作为佛堂镇新型城镇化的第一内动力———工业集聚,吸引了人口、经济、技术等要素集聚,为城镇化转型做好全方位准备;作为外推力,强镇扩权大刀阔斧地改革现有城乡户籍制度,对进城落户农民执行可保留(宅基地、承包地使用收益权、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可交易(土地经营使用权、新增的以及宅基地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 和可享受(与市民同等社会待遇)的“三可”政策,真正落实农业人口市民化。同时,通过扩权改革下放人、事、地、财“四权”,实现纵向权力的扁平化,减缓了小城市建设涉及的体制摩擦。四、结论产业集聚在镇域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首先,产业集聚引发的规模经济不断吸收大量外来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转化,体现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其次,产业集聚能有效整合零星分布的小型企业,这势必优化城镇空间的整体布局,由点及面地带动城镇发展。最后,产业集聚能发挥“外部效应”,促进技术改革与体制创新,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能积极培育新型产业的萌芽,为城镇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徐维祥,唐根年,陈秀君.产业集群与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6):868-872.

[2]邱灵,方创琳.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11):76-80.

[3]陈鸿,刘辉,张俐,等.开发区产业集聚及产—城融合研究———以乐清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后插1-后插6.

[4]郁文凯,杨金鹏.产业聚集与城市化的互动研究———以浙江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2):76-79.

[5]崔大树.主导产业提升县域城市化水平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义乌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0,30(2):208-213,262.

[6]赵浩兴,李文秀.浙江省服务业空间布局及集聚化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1,31 (5):793-798.

[7]李小建,李二玲.产业集聚发生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州学刊,2002(4):5-8.

[8] HALLP.Thefutureofcities′computer[J].Environ?mentandUrbanSystems,1999,23(3):173-185.

[9]沈体雁,郭洁.以人为本、集聚创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12):22-25.

[10]邓立丽.城乡统筹融合,推进长三角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应用[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 (3):73-80.

[11]林耿,王炼军.阶层化背景下的就业空间———以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为例[J].地理研究,2010,29(6):1069-1082.

[12]吴晓.大城市进城农民的就业空间结构探析———以南京主城区为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1(6):94-103.

[13]宋健.中国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与留守人口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0,34(6):32-42.

[14]陆立军,王祖强,杨志文.义乌模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郑小碧,陆立军.城市群与协同型市场产业网络的协动机理研究———以浙中城市群与“义乌商圈” 协动发展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 (2):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