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就业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德育内容新探

  • 投稿七睬
  • 更新时间2015-09-21
  • 阅读量735次
  • 评分4
  • 56
  • 0

钟佩霖

(四川音乐学院社科学院,四川成都610021)

摘 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是我们对人才的要求,也高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方向。大学生怎样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高校德育而言,应当将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尤其关注的就业作为重要视角和内容。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加强就业视角下的信仰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加强就业视角下的理想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加强就业视角下的行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成为核心内容和当务之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就业;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理想教育;行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2-0125-04

收稿日期:2014-12-01

作者简介:钟佩霖(1975-),四川音乐学院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727万,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尤其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当前十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以就业为视角做好当代大学生德育,端正大学生就业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是高校德育工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德育以就业为视角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什么样人才?该问题的答案就决定了我们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党和国家在总结历史和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我们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当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大学生具备怎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其能否顺利就业和多大程度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一)贴近学生,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高校德育要关心人、帮助人,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这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就业是每一位大学生关切并且不得不面对的大事。因此,从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就业切入德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并强调了工作方法的重要性,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1]毛泽东同志的话运用到今天的大学生德育中,让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任务,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便是方法。高校德育要求“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们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育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德育没有贴近学生,没有贴近他们的生活,不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些年,高校德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学生实践课教学,在专业课中融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内容就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德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有益举措,也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贴近社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德育要教育人、引导人,传做人之道,解择业之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一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我们的大学生教育更不能因为来到了大学而远离社会。《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社会服务是高校重要职能之一,这涉及到高等教育培育人才的方向。我们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当代社会普遍认同的人才标准:人才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人品;其次,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再次,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在此标准中,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也是要求是有德的。对此,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2]相反,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心疼地看到:一些有着高智商、高学历、高技术的大学生因道德修养、法律素养的缺失,与自己的光明前程失之交臂,道德的缺失还影响了他所就业的单位发展,阻碍了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当代大学生德育以就业为视角,才能贴近社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经济规律。

对高校而言,大学专业设置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避免和减少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招不来,招来的大学生用不上的尴尬。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14年教育蓝皮书》。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这个数据的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更贴近。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作了深刻的见解:“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3]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3]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中解放出来。”简而言之,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德育才是有生命力的德育,对大学生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将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到德育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德育知识才能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品格。

对于企业来说,固守商业道德,加强员工道德品质,是企业生存之本。地沟油事件、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塑化剂事件、肯德基有毒速成鸡事件等接连发生的企业侵害消费者的公共事件,不仅一次次严重伤害了公众的感情,打击了公众对产品的信心,还引起了公众对商业健康发展和企业诚实信用深度忧虑。与此同时,这些事件也让越来越多企业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就业视角下的信仰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大学生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决定一个人有什么样的行动。大学生面临很多选择,但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大学生的信仰,对其职业理想的选择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就业视角下的信仰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尤为重要。

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发起的“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征询投票活动中,马克思票数位居第一。马克思被评选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重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维护和发展最为广大的民众的根本利益,是指引民众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它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全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并且为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它为人类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指导革命与建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长久的生命力,其最大程度地吸收、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并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与人类生活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并用之指导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用之指导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P742-743)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和与时俱进的,所以应当成为大学生毕生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更具有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唯有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就业、创业,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才能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清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看清本质、辨明方向,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三、就业视角下的理想教育——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一个人的理想包括个人的社会政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相互制约。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在理想层面上的反映就是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中,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一)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2012年11月29日,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民族自近代以来的最伟大的梦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定大学生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首先,加深对自己民族的认识:有着悠久历史、辉煌文明和灿烂文化,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举世瞩目的伟大贡献。其次,加深对近代史的认识:近现代以后,我们的民族饱经沧桑、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时候,许多仁人志士流血献身,却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一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再次,当代中国人民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每一位中国人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的统一

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面对不同的历史主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①,“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②伟大而高尚的奋斗目标犹如指路明灯,指引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古语有云:求上者得中,求中者的下,求下者一无所得。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志存高远。“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①因此,当代大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理想时应当坚持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的统一。祖国的未来无限美好,青年的前途无限光明。只有全民族的共同努力,特别是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自觉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强国的实践中,才能在实现自己个人理想的同时推动民族梦想的实现。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因此,对当代高校德育而言,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时,就是要坚持用关于中国梦的论述及党的十八大报告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潮流中,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引领者、奉献者,这样才能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就业视角下的行为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个社会实践问题。实践,是通往理想的桥梁,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在实践中,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在踏踏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本途径

《礼记》中《大学》篇开篇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至善”是《大学》的思想核心与最高追求,凸显出古人对德的重视,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精神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是我们当代中国社会最为重要、最为完善的德育体系,是每一个人“明德”和通往“至善”的精神纲领。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一文,文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今年五四青年节,在同北京大学大学生代表座谈时,再次肯定了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

(二)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凝聚共识、解释价值和规范行为三大功能。大学生是广大青少年中的佼佼者,肩负着更多时代责任和社会期望,在青少年中甚至整个社会都有着很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大学生应当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以模范行动为社会作好表率,为实现民族梦想增添强大正能量。引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的德育工作要把握好几个重点:一是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的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比如,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认识时,将追求远大理想和坚定崇高信念等融入其中,为每一位大学生播种理想、点燃理想,为更多大学生有梦、追梦、圆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二是在就业创业教育中,高校德育教师和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要结合社会的需要,结合经济形势的发展,因势利导:把就业形势的介绍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起来,把影响就业的制度性阻碍与国家、社会、学校为促进就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正确定位就业目标、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把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的方向,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需要人才的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基层。在讲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时,让大学生认识到这对就业创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时代需要人才,时代也造就人才。比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成就了马化腾、马云、丁磊等时代风云人物。三是高校德育中要注重大学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比如:2012年2月,“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谢晓君回到自己的大学母校(四川音乐学院)作《爱心是最美的艺术》事迹报告会,在谢晓君的事迹中,师生们看到她用爱心诠释了职业生命中最美的艺术,生动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受感动、广受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各个领域已经并将源源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青年典型。这些优秀典型的共同点是: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他们有着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齐呼吸、与人民共命运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特色、时代特征和社会特性,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化,起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果。校园文化建设要与发掘、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道德)的当代价值结合起来,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的平台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形成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活动多位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体系。这既是当代中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又是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五是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及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走入社会,积极参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谦虚好学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139.

[2]司马光.周纪一·威烈王二十三年[A].资治通鉴[C].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742-743.

[5]老子·六十四章[M].

[6]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DB/OL].新华网,2014-05-04.23:46:13.

[责任编校:周玉林]

[实习编校:粟红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