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146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优质师资配置不均衡、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应从完善师资管理制度、学会自我反思和合作、提高职后培训质量等方面做起。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专业化


  中小學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随着身心的发育,特别是随着学业压力的加大,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源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力量比较薄弱,所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特殊的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他们既需要具备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需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并拥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下面从一般教师的专业素养基本构成来具体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需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咨询与辅导、精神卫生学、社会学等广博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从专业能力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既需要具备突出的观察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等一般能力,还需要具备教学能力、心理咨询和辅导能力、心理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等特殊能力。在专业性向方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乐群、友善、幽默、心理健康的个体,用自己积极的性格和情绪感染学生,能够传递正能量。在专业情意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对心理健康教育怀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应该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中的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但实证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置存在“两少一多”,即专业人员少,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由教导处工作人员、班主任、政治课教师转岗过来,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是“身兼两职或多职”。不少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学习,至多是转岗过来之后参加了一些短期或专题的培训,但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训练做根基,仅靠一朝一夕的培训难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在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有的把心理活动课变成了纯粹的游戏课;有的教师则像其他学科教学一样,让学生去背诵各个心理名词和概念……心理健康教育质量被大打折扣。


  2.2优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置不均衡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提出要“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结合,以城带乡’的原则,加强城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和城乡均衡化发展。”从通知颁发至今,五年已经过去,师资分配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和学校差距: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明显不足,弱于城市学校;一般学校弱于优质、重点的学校;私立学校弱于公办学校;小学和初中弱于高中。师资配备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差异,也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


  2.3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机制不健全


  (1)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够规范。在编制、职称晋升、待遇等问题上没有建立顺畅的管理通道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没能解决教师们关心的基本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触及学生“心灵深处”的一项工作,需要教师们格外付诸精力、热情和心血。如果在教师队伍的管理方面,缺少激励政策,就很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不稳定,甚至会造成极为难得的优质师资的流失。


  (2)缺少资源共享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极具复杂性和专业性,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探索、研究,共同切磋,互通有无。特别是很多一线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就更需要彼此合作,组成“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共同的学习愿景,借助集体的智慧谋求共同提高。然而现实的情形是,很多几千人的学校往往只有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不能像其他教研组、课程组那样,大家一起商量、共同研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发展的脚步。


  (3)职后培训质量不高。一是大部分培训是专题式培训,比如“沙盘技术培训”或“情景剧在活动课中的应用”,而系统性的培训比较少。对于很多“非科班出身”的教师来讲,支离破碎的片段式培训,不能解决其专业功底差的问题,导致其只能掌握皮毛,无法掌握其精髓,所学的“技术”难以灵活运用。二是群体性培训多,针对性培训少。不能根据教师们的个性化需求“量身打造”。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学科基础各有差异,这种忽视差异,一刀切的培训效果不佳。


  3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对策


  3.1抓好职前培养工作


  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水平,就要从职前培养抓起。可以在应用心理学专业或心理咨询专业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方向,开设教育学、学校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教法等课程。另外,要强化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水平。


  3.2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部门要完善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学科。同时,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评聘标准,吸纳有专业背景,接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师范毕业生进入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争取新入职人员均能持证上岗。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想办法解决从业人员的编制、待遇等问题,并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评价制度,以此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行为,提高工作质量。


  3.3借助自我反思和“学习共同体”促进专业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三分工作、七分学习”。有两种主要的成长途径:一是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进行专业性的审视和反思,通过教育案例、教育心得等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我思故我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二种是建立“专业学习共同体”。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校内可以跟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在校外,则可以同其他学校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共同体中“共同愿景、合作文化、共享机制”等思想精华,可以增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及信息交流,在互动中分享甚至创生知识,实现思维碰撞,促进专业智慧的提升。同时,在分享和互动中,改变过去冷淡疏离的现状,变同事为伙伴,相互支持、相互鼓舞,满足教师的自尊感和归属感。


  3.4改进职后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改进培训:第一,变“群体式”培训为“分层式”培训。培训之初,对参训教师的培训需求、专业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参训教师进行分层:哪些教师需要进行系统专业理论的补习、哪些教师需要进行实践技能的提升,以提高培训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变“讲座式”培训为研讨式培训。讲座式培训缺少培训双方的互动和交流,受训教师参与积极性低。研讨式培训,改变了辅导教师和受训教师的角色关系,彼此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提出困惑、分享经验,实现思想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第三,拓展培训的内容和操作方式。内容上由单一的心理学理论拓展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咨询室建设、团体心理活动的组织。操作方式上则可以根据培训内容灵活选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的方式,咨询室建设可以通过现场参观、经验介绍的方式等。


  总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取得成效,优化教师资源是重中之重。這其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和教师群体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涛,安海燕.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导刊,2011(11):57-59. 

  [2]裴娜.浅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8):52-55. 

  [3]李涛,王萍萍,刘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在职培训的几点思考——以长春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例[J].继续教育,2015,29(12):28-29. 

  [4]范福林,王乃弋,王工斌.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及发展探究[J].教育学报,2013,9(06):91-101. 

    作者:马晓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