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教育管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科技新闻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运用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8-03-27
  • 阅读量969次
  • 评分4
  • 54
  • 0

  文章提示:


  9月17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科普盛会——全国科普日活动在神州大地同步举行。这也是今年5月底“科技三会”后举办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科普活动。在“科技三会”上,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在江西,经过多年探索,科普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挑战,如公民科学素质如何提高、科学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互联网+”时代下的科普何去何从等。笔者从事科技报道多年,针对这些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曾走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听取经验和建议,写过不少科普性质的科技报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江西科普的现状以及科技新闻应在中小学科普教育中的责任与担当。


  不久前,省科协公布了江西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情况。数据显示:公民科学素质不高仍然是我省创新发展的明显“短板”。根据国际通用的米勒公民科学素养测评体系调查,2015年江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为5.1%,还没达到全国6.2%的平均水平。


  没有科学普及,创新无从谈起。科学的未来、创新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在青少年,科普必须从娃娃抓起,从科学教育抓起。因此,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尤其是中小学读者,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探求的目标。在江西,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技新闻写得不够生动有趣。从事科技报道近10年的笔者,在推动科技新闻在科普教育中应“有趣有料有作用”方面,作了不少努力。


  1.科技新闻要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教育必须让青少年真正感受到发自内心的乐趣,科技新闻就必须传递出这种快乐,让青少年感受到科学是有温度的、不是冰冷的,科学就在大家的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一次,笔者采访一场科普报告会。没想到,这场讲座点燃了一位小女孩对星空的好奇。回家后女孩就让妈妈下载了星图,并用星图认识了蓝色的织女星、红色的火星……一堂生动风趣的报告,激活了孩子对科学的渴望和热情,或许这正是科学普及的魅力。笔者把这一细节写进《让科技馆流动起来》稿件,鼓励科学教育从娃娃抓起,这也是不少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呼声。


  2.科技新闻要更加“有料”


  真正的素质素养一定不是“灌输”的,而是在生动鲜活的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领悟和积累的。也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科学教育难免被考试指挥棒所牵引,但在2015年4月,第30届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风向标变了,它是省教育部门宣布科技竞赛与高考加分、保送脱钩后的第一场比赛。笔者在现场采访发现,从火爆程度来看,我省青少年参与热情不降反升。为此,笔者抓住“大赛与加分、保送脱钩,消除了一定的功利色彩,反而更能回归本源”的特点,采写出《不做“功利派”,做科技“快乐派”》稿件,回归到“科技创新需要的就是青少年本身的兴趣与热情”这一主题。此稿的意义在于,当前创客教育正在蓬勃兴起,新闻工作者需要更多转变视角,推动创客精神进课堂,让青少年在奇思妙想中动脑动手,增强将创意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3.科技新闻还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科技馆为例,科普场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教育的魅力。但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们喜欢的科普产品较少,科学教育不系统,科普场馆不能满足日渐高涨的需求。2015年5月13日,中国科协、中宣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了对外免费开放的92家试点科技馆名单。然而,笔者在采访中发现,江西只有上饶市科技馆进入免费开放行列,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场所——省科技馆都没有纳入其中。


  经过多方调研,笔者发现是体制原因导致省科技馆没有列入免费开放范围,为此根据科技馆隶属关系和经费限制因素,写出了《全国免费开放92家科技馆江西为何只有一家》稿件,指出从长远看科技馆免费开放是大势所趋,江西需要更多地在科学普及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建树的科技馆。此稿引起了中国科协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省科技馆的免费开放进程。一年后,江西省科技馆正式免费向公众开放。


  笔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将使青少年有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使整个社会更加理性。以科技新闻推动科普教育,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以科技新闻推动科学流行,还必须用好“互联网+”。


  今年以来,网络上关于引力波事件、关于“天宫一号”的“刷屏”,让我们见识了网络科普的厉害。当前,科普作为“量大面广”的社会活动,“点对点”的方式已经难以完全适应时代要求。科普必须更多“上网”,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覆盖广度和传播深度。同时,科普上网需要更加规范,要关注传播“热点”,更要丰富传播内涵,让理性的旋律越唱越响,让谬误的声音没有空间。


  也因此,每逢重大科学事件发生,都是新闻工作者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的大好时机。如今年1月10日,是一个载入江西史册的日子,我省1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首次实现两位数。更为可喜的是,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领衔完成的“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中唯一的一等奖,实现了我省该奖项“零”的突破。


  国家技术发明奖是国家三大奖种中对原始创新难度、自主创新水平、推动科技进步作用、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小等综合性要求最高的奖种,一等奖经常空缺。我省能够拿到发明奖一等奖,标志着江西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重大提升,江西科技发展实现了重大历史性跨越,凸显了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的显著成效。


  为此,笔者在前期的采访中做了充分准备,不仅以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在报纸上全方位反映江风益的事迹,还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尤其是通过“江西日报时政头条”进行推送。不少读者认为,硅基LED技术专业性很强,但“江西日报时政头条”的报道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诠释出最新的科学知识,做到了传播科技事实与传播科学精神并举,让读者意识到硅衬底LED技术对人类照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稿件也得到了江风益的肯定,其本人也对该条微信进行了转发。


  对此,笔者的感触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深入发展,全民上网成为大势所趋。众多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科普方式层出不穷,新闻应用、微信、微博等资讯类媒体成为用户了解科学热点事件的主要渠道。因此,科学传播的内容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比起明星八卦,科普是一种正能量,对转发者本人的形象也是一种加分。而这样的传播效应,正是互联网+科普的机会。


  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民生。这种普惠不仅仅是用上科技发展的成果,还应该有对科技发展成果理解的内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相应地开展科学普及工作。相信“旧时王谢堂前燕”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科技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