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意义虚无与调适——大学生生命教育新探

  • 投稿投研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18次
  • 评分4
  • 37
  • 0

黄林,祁承勇,王健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 当下高校许多学生面临着 “情感空虚”的危机,感觉迷失方向,感觉生命的意义如此之轻,生活如此的索然无味。压力、抑郁、自杀意念这些词眼似乎在高校中时常充斥着,这些价值失落感都是“意义虚无”现象的表现;现代化生存方式的侵袭、精英式的高校竞争文化,以及就业压力是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建立良好的自我定位和心理调适,严抓新生教育,开展心理辅导,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避免大学生“意义虚无”现象的出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大学生;意义虚无主义;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46-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湖南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课(99820001143)

[作者简介] 黄林(1984-),女,四川彭州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祁承勇(1976-),男,湖北汉川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健(1967-),男,湖南南县人,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充满精彩、激情、挑战、压力的大学生活无疑将是每个人心中的“完美殿堂”,我们憧憬着、盼望着。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是一个生命重建的过程,每个人都在寻求着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当我们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突然感觉“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当我们突然迷失方向的时候,一种莫名的价值失落感就会袭来,也许我们就会觉得生命的意义如此之轻,生活如此的索然无味、没有意义。这是一种人生的样态,它存在于我们大学生的生活中,而我们往往忽视这点。这是“意义虚无主义”的体现,这是高校里常见的“流行病”,是一个“生存陷阱”。大学生作为象牙塔里的主要成员,需要时刻提防;高校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开展势在必行。

一、高校“意义虚无主义”现象

什么是虚无主义-尼采曾说:“什么是意义虚无?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目的,没有对目的的回答。”[1]简单地说,虚无主义就是缺少了人生的动力,丧失了人生意义的根据,就是无意义、无目的人生的体现。一百多年前尼采所欲言的“虚无主义”在物欲化的今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代人一方面普遍缺乏信仰,另一方面消极颓废,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虚无主义的时代病。大学生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敏感、最精神化的一代人,既在这种时代病中成长,也是患这一时代病最深的人群。”[2]代表着拥有知识与智慧人才的高校也充斥着“意义虚无”,我们发现泡在网吧的高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每年的心理排查中有轻生意念的人也在增多,认为学习生活空虚无聊郁闷的高校学生仍旧不少。人们的生活显得如此的忙碌、匆匆,很多研究生更是无法静下心来搞学术,他们变得敏感、不安、焦躁、轻浮。有些文科学生不愿多看书,不愿坐冷板凳;而有些理工科学生不愿多做实验,不愿与他人合作。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心却已经飞到围墙外,他们经常迷茫,经常彷徨。生存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对这个阶层的人来说是那么重要,可是他们却找不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困顿让他们“彻底地沉沦”,精神的空虚使他们消极颓废地在学校“混日子”。大学时光飞快流逝,“意义的虚无”始终困扰着那些迷失方向的人,“学无所成”让许多人懊悔不已,而一些无谓的心结却始终困扰着他们。

二、“意义虚无主义”盛行高校的原因

(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与诱惑侵袭高校

现代人生活在一种奇异的境况之中:外表富丽堂皇而精神荒芜,衣着光怪陆离而生命缺乏内容。我们所谓的“象牙塔”里何尝不是如此,有些顶着学士头衔、硕士头衔、博士头衔的高材生与他们空虚的内心相比,这些头衔显然都是虚的躯壳,他们不再觉得自己还能创造出更大的生命意义,生命的体验就如同一杯白开水一样的平淡。他们继续沉迷于“醉人”的校园恋情,沉沦于无限期的浮躁之中。诚如尼采所说:“现代的人多以休息为耻,即使是长时间的静坐思考也几乎会引起良心的呵责。思考乃是以码表来记时的,用餐时两眼盯着的只是报纸上财政金融方面的新闻。人的生活好像永远怕耽误了什么似的,将一切高尚的趣味都缢死了。‘做任何事都可以,总比不做事的好’,这是人们的行事原则。”[3]这种现代式的匆忙既是人们失去信仰后精神空虚的表现 ,又反过来加剧了人们的无信仰状态,这样的生存方式引起高校里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响应。自视清高的研究生无疑也是比较积极的响应群体。

(二)精英式的高校竞争文化酿成“情感的空虚”

高校是精英聚集的地方,特有的文化氛围赋予了大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勇于挑战的理想信念。成绩、论文、学术成果甚至成为学生们攀比的唯一指标,为了超越,他们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考好成绩”,而不是“学好学习”;放在“发论文”上,而不是“做论文”上,整日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挖空心思想去“考”去“发”。这种非正常的“竞争意识”使得人们显得焦虑、急躁,过于的急功近利让做出来的学问成为“学术垃圾”;另一方面,当我们这些所谓从事研究的人每天为了所谓的超越,不断地逼着自己面对冷冰冰的资料、数据时,当我们愈发远离活生生的“人”时,情感的失落不可避免。有种奇怪的现象,越是空虚无聊,越是觉得无意义,人们越是想方设法地去变着花样地“消费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种消费行为来看待。生活在围墙里的学子们就这样一次又一次 “消费着自己短暂的校园时光”。

(三)就业难题拷问和考验高校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已不再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通才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然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本身来讲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学业,但是社会对人才的渴求也越来越专业化、高要求化,这带来的新问题就是就业难和失业问题。十余年的寒窗苦读,似乎已经不那么容易换来命运的改变与转折,“大学毕业生失业和人才外流破坏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信誉。”[4]面对社会提出的考验,学生的不安和不淡定以及焦虑慢慢表现出来。对于压力的不堪承受,一部分学生将堪忧的前景转化为“教育无用论”,体现在学校中则是一种放任和放弃的状态。

三、大学生如何避免“意义虚无”

(一)自我的合理定位与心理的不断调适

按照柏拉图的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走出洞穴,找到真正的自我。“意义虚无”的产生与个人过高的理想追求有着很大的关系。目标的选择应该量力而行,以自己的实际能力为准绳,确立自己大学学习生活的目标。许多研究生把论文指标看作是自己和他人孰优孰劣的唯一指标,在没有对自己清楚定位之前,就盲目的攀比。结果,自己的劣势碰上了对方的优势,巨大的反差使自己无法踏实安心地做研究,陷入了困惑的迷局。诸如此类,面对诱惑,面对差距时,大学生们一定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要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考核。“我们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的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过程中并通过创造工作促进发展。”[5]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每个学生避免意义虚无的关键。

(二)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与“三生教育”

新生入学,是高校学生对大学最初的了解和人生的转折。为避免学生因为诸多困惑不解而产生的厌学、不适应、情绪低落等状况,高校必须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做好例如:大学新生适应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转变教育、专业知识的认可教育等等相关教育辅导和讲座。同时做好学生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教育。通过“三生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能力,引导其理性面对未来的就业,做好生涯规划。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学习生活能力,因为“学校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人的才能,训练它们和推重它们,学校的任务尤其要培养性格和态度。”[6] (三)高校内部展开生命意义的教育

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自然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灵魂,但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教育,对人的生存、生命、生活的关注才是其根本。象牙塔之所以成为许多人魂牵梦萦的圣地,正是由于它对人的深切关怀。大学是一个充满发展机遇和竞争的地方,学生可能获得成功但也可能面临失败。大学生活适应、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因素常常使学子们产生困扰和忧虑。近年来,许多名校学生自杀的事件更是给静谧的象牙塔敲响了生命教育的警钟。大学生是象牙塔里的主流群体,他们强烈的自尊、固执的作风、爱钻牛角尖的个性使他们容易陷入意义虚无的陷阱。高校对学生展开生命意义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同时生命教育要与学校特色相结合,如医学类学生,除了通过生与死的生理病理学习,了解生命的存在状态,还需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生命教育,学生们应该懂得人的意义,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实现“精神成人”。

(四)辅助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人人生来都是以我为中心的。但是,从幼年开始,每个人就逐步认识到他或她要继续生存就应与他人共处。由这种根本性的自我中心引起的种种约束导致许多困难 、冲突、失望,甚至是仇恨,包括在一个家庭内部,但是,每个人仍应学会与他人在一起生活。对动物世界的日常观察充分证明了这一事实。”[7]大学生的“意义虚无困惑”无疑是一种心理问题。尝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技术方法解决大学生“意义虚无困惑”的问题,是顺理成章的事。高校内部应该组织相应的师资力量(比如心理专业的老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治疗,真真切切地关注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生命观的形成,踏踏实实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及时梳理与矫正大学生对生命的错误认识,创设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当然,学生遇到“意义虚无”时,最重要的就是让他们重拾生命的自信,重新发现生命的美。我们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激起他们心中对生命意义的渴望,点燃他们对生命的激情。 大学生整日生活在“繁重的学业”和“枯燥的研究”中,容易产生畏难、急躁、苦恼的情绪。他们独特的心理结构更容易使他们“看破红尘”,容易自我感觉“一览众山小”,掉进“意义虚无”的心理陷阱,落入生命无意义的论调。因此,对大学生们多一些关怀、多一份关注以及重视大学生自我的积极教育和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将是解决大学生“意义虚无”问题的良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尼采.权力意志(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6:280.

[2] 何仁富,汪丽华.生命教育与意义建构——试论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和价值取向及其落实[J].昆明学院学报,2009(5):332.

[3] 尼采.快乐的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20.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23.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98.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7.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227.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