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机制创新

  • 投稿宁哲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64次
  • 评分4
  • 64
  • 0

杨光,翁晓红

(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探讨创新人才和专业拔尖人才相关概念基础上提出,根据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分类,设定相应英语能力提升目标,并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在培养策略上,注重顶层设计,针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学习需求,建立并完善以课程、师资、管理为主的配套机制,以“创新”的机制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创新人才;专业拔尖人才;英语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20?03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基于人文素质教育与语言训练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SC11YW014)[作者简介] 杨光(1969-),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美国研究;翁晓红(1969-),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美国文学.

按照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世界强国差距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包括“珠峰计划”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等拔尖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很多高校认识到学生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宽广的国际视野”是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流的大学培养的一流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文化,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责任,是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有修养、有境界、有能力、有视野的人。”[1]掌握作为文化载体的英语语言,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之一。然而,在关于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的目标和途径上,外语界尚存诸多困惑,对此加以探讨,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有效提升他们英语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一、拔尖创新人才及其英语培养目标

拔尖创新人才被界定为在智力、创造力、艺术、领导才能或特殊学术领域具有显著成就和能力的个体[2]。按照这个定义,如果具有“创造力、和领导才能”的人才可以归入“创新人才”,那么具有“智力和特殊学术领域的人才”则可归属于具有卓越技能的专业人才。对于高等学校应该培养综合创新人才还是在某一领域有特殊造诣的专业人才,学界对此尚无统一意见,大多以“拔尖创新人才”笼统带过。国际教育界对创新人才的创造力与专业技能之间关系有深入探讨,一种观点认为,专业技能与创造力是相互促进关系,精湛的专业技能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发挥,而创造力的发挥,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系统的知识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阻碍创造力的发挥[2]。教育学家斯滕伯格(Sternberg)认为专业精英和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和路径上应该截然不同[3],而仁祖理(Renzulli)等学者则认为拔尖人才培养应该超越专业精英,向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4]。

目前部分国内高校,特别是“985”和“211”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把培养对象分为三个不同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创新探索型人才和应用实践型人才。

学术研究型人才,就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将来在教学科研领域能独自承担相关课题研究,且具有较高学术发展前景的人才,这类人才中的拔尖人才,通常拥有卓越的技能,有可能今后成为该领域的大师,将其所致力的领域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新探索型人才则是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坚定意志,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特别敏锐,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通常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善于组织多学科专家学者、调动多方面的知识、领导创新团队在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他们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具有跨学科实践的能力,他们可以把一个学科或领域显著推进,甚至是开创出一个新的领域。

应用实践型人才则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这类人才应该具有“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的能力,具有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与学术研究型人才相比,这类人才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不同类型的人才,对英语能力有差异化需求,这种差异体现在不同类型人才对英语应用能力水平的要求不同,并最终体现在英语教育目标的不同。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在注重英语的工具性同时,不能忽视英语的人文性,英语教育目标是使这些人才在能够熟练使用英语的同时,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高自己素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研究领域已经不再像过去局限于某一个学科领域,跨学科、国际化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特点,科技人才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探讨和研究人类面对的共同威胁和挑战,在这一过程中,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成为各国科研人员相互交流的媒介,学术研究型人才作为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群体,掌握英语和其他外语将会对他们学术研究中获取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布自己研究结论发挥关键作用。

对于探索创新型人才,英语教育的目标是使他们通过英语语言学习获得宽广的国际视野,在兼容并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广博的知识、特别是对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提升甚或缔造新的领域,要求创新人才对新问题、新概念创造革新,语言能力的提升,对于新知识的接收和掌握至关重要,因为语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的桥梁,没有包括外语能力在内的语言能力,创新会成为一句空话。此外,良好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创新人才获得第一手资料,这对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要根据这类人才所涉及专业领域区别对待。目前,英语教学不分专业、不分层次的问题依然突出,所有学生,无论其自身需求如何,都被要求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许多学校要求他们必须通过四、六级考试,否则拿不到毕业证书。这种状况值得思考。实际上,不是所有专业对外语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例如考古学和艺术学的相关专业,对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对于实践应用型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要结合学科对英语的实际需求,例如国际金融、航空航天、医学以及工程技术相关学科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对这类人才就应该强化英语作为基本技能的培训,帮助这类人才把英语作为工具,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之中。

二、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人才的诉求转为需要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既懂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又高、同时具备创新精神的拔尖人才,成为当前大学英语界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打破目前面临困境的契机。

首先,大学英语课程大一统的格局需要破除。部分专家也认为,在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高校的办学和师资条件差异很大的情况下,让全国所有的高校根据一份统一的大纲办学未必合适。各高校要通过顶层设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分类制定适合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相应教学大纲。随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细化,培养“学术研究型”“探索创新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成为部分研究型高校教学细分的着眼点,以四川大学为例,学校在2012 年根据三大类人才培养目标,全面细化并重新制定了各专业新的教学计划,重新规划了三大类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英语作为服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必须制定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要求和教学计划,适应并满足新形势下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其次,要科学设置课程,坚持“基础”与“扩展”并重。“基础”就是指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本应用能力,强化语言作为工具的重要作用。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语言,是获取知识和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体,也是三大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保证教学针对性,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听得懂、说得出、能够读、可以写,摆脱过去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以及无法使用英语有效交际的窘境。“扩展”就是在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在兼顾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把英语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英语能力切实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必须分析学术研究型、创新探索型和应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有目的地开设相应课程。例如学术研究型人才,对于了解相关领域最新发展趋势以及发布自己研究成果的需求非常迫切,对信息输入和输出都有较高要求,对于他们,课程就不能再局限于基础英语,开设“学术英语写作”“英语文献阅读”“英语演讲技巧”等拓展课程,对他们学术研究能力的提高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三,要完善教学模式。英语作为一门课程虽然归属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但是英语语言是各领域知识的综合载体,是多学科融合的平台。高校应该充分应用语言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性,通过加强文化素质公选课或第二学位课程等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既能够掌握语言应用能力,也能够通过这一平台,灵活、熟练地掌握更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为培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还要采取个性化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兴趣,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质,拔尖人才培养要贯彻“优中选优”“高端育人”的理念,采用有针对性的精英培养模式,例如开展探究式小班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和讨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最后,要通过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提高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目前,许多学校与国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等方式,使中国学生获得海外经历。然而,这种方式的受益面相对较小,且学生出国学习的花费不菲。国内部分高校开展的国际课程周,使更多学生有与来自国外高水平大学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例如四川大学从2012 年开始,每年六月底七月初设置国际课程周,邀请海外名校师生来学校与中方师生开展教学研究和文化互动,让中方学生直面国际高水平课程,这一措施,也使学生直接感知英语水平是否满足国际交流或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要求,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保障

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学籍管理、师资力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是否有相关创新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学籍管理方面,要给拔尖创新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和“扩展”课程学习之间自主决策的空间。有些高校英语课程虽然与四六级考试已经脱钩,但是还是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大学英语一到四的所有基础课程;而另外一些学校则是四级达到一定分数,则完全可以免修英语。以上第一种情况,对于拔尖学生而言,可能课堂教学已经难以满足其英语水平提高的需要,课程缺乏吸引力;对第二种情况,学生则失去了英语学习的机会,而长时间不接触英语的后果,则是英语水平的大幅下降。部分学校在学籍管理方面的创新设计,值得借鉴。以四川大学为例,四级考试570分以上620 分以下,只能免修大学英语一级和二级,620 分以上可以免修所有四个级别的英语课,但是按照学校相关要求,非英语专业的同学,必须跨学科修学至少四个学分的公选课。这一要求,从制度上保障了拔尖学生在“基础英语”课程与“扩展”课程之间,自主选择的空间。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受历史影响,过去更多强调语言教学,教师知识面狭窄;同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也是近年才有长足进步,博士点逐渐增多,但师资队伍培养欠账太多,要很快完成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完成教师学历提升,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随着高等学校对教育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出台了许多强化队伍建设的举措,使师资队伍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保障。

最后,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也是关乎拔尖创新人才英语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过去传统大学英语课程门类单一,学分相对固定。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课程种类不断增加,对于部分985 高校,大学英语的课程门数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英语专业学生本科阶段需要修读的课程门数,因此,教学管理的创新,成为学生能够根据自己个人需求选择课程的重要保障。合理安排课程,包括避免课程时间冲突,是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谢和平. 大学的人文艺术与科学[N]. 光明日报,2013-01-16 (3).

[2] 阎琨.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3(4):5-11.

[3] R.J. Sternberg. A Propulsion Model of Types of CreativeContributions[J].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999(3):83-100.

[4] J.S. Renzulli. Expanding the Conception of Giftedness toInclude Cognitive Traits and to Promote Social Capital[J].PhiDelta Kappan,2002(9):33-58.

[编辑:何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