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隐性课程建设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建工作探讨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871次
  • 评分4
  • 52
  • 0

解广夫

(嘉应学院美术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日趋多元化,面对学生自主性增强和对独立人格的诉求,大学生党建迎来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应加强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建的认知、情感陶冶、实践引导上都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隐性课程;党建;显性课程;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27—02

本文系嘉应学院2013年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途径研究”,编号为:2013SZZ03。

收稿日期:2014—04—01

作者简介:解广夫(1982— ),男,山东临沂人。嘉应学院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高校党的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始终是衡量高校党的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为人民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的质的规定。高校应始终把立德树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高校党建在日常工作中应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把党的科学发展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自身的行为。然而,当前高校党建在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上还存在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多元文化在党建工作的引领上造成了诸多困扰。首先,在当前全球化的视野下各国人才的交流日益密切,各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文化相互交织,这势必会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也会给党建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其次,市场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渗透到高校中来,学生在入党的动机上必然会有功利主义的思想;最后,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日益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各种参差不齐的信息、快餐文化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目前,多元文化已经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学生主流价值观方面的影响已经成为当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心。

(二)高校“两课”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化、考核方式应试化倾向,在以教学促党建的效果上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我国高校在加强党的领导、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情、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法上,“两课”教学和其他课程一样都是采取教师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形式来进行;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照本宣科的倾向,学生很难通过课堂教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考核方式上,大都是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学生在认识和理解“两课”的内容上都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达到应试的效果。如此,“两课”的教学就会让学生与社会实践相脱离,学生很难通过教学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都缺乏了解。

(三)学生党支部在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存在 “两头严、中间松”的现象,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在选拔预备党员时,学生党支部一般会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日常表现等情况来全面考核一个学生的入党资格,相对比较严格;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前,学生党支部也会对党员进行理想和信念的教育,但在学生党员日常的管理上却存在关注不足的情况。这种“两头严、中间松”的管理现状很难发挥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高校隐性课程的内涵及其对学生党建工作的作用

隐性课程建设是高校发挥教育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显性课程并列的,而不是显性课程附带的产物。隐性课程是非传统课程,它并不见诸于教学计划,亦不一定与学科相联系,且非由教师直接教授,而是学生通过学习学校其他内容而习得的。隐性课程包括从高校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全部内容,它对学生知识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上起到引导作用。隐性课程是通过高校人文精神、物质等各种因素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高校的活动、环境、氛围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参照系统,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使其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想和信念。

(二)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上具有陶冶功能。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具有潜在性、隐蔽性、自发性和情境性。这与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契合性,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在学生道德行为养成上具有规范功能。高校学生在心理上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对是非观念加以判断,而高校的隐性课程在教师的言行、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对学生道德行为又具有较强的规范功能。而道德行为是高校学生思想品质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高校隐性课程建设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启示

(一)高校应加强管理与规划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是高校显性课程建设的外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隐性课程对规范学生党员的道德认识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隐性课程并不意味着高校在其建设上不重视。相反,高校应重视管理和规划隐性课程的建设。如在学生的活动方面,高校除了重视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之外,更应该在精神文化的引导上下工夫。在当前各高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积极重视校园精神层面的建设。要“大楼”和“大师”并重才能真正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好,真正发挥隐性课程的育人作用。

(二)加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隐性课程的党建功能。在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上应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党员的引导作用。学生只有在正确认识了有关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教育,真正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知,并不等于学生能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学生要把德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指导实践。隐性课程开发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隐性课程开发要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学生党建工作课上和课下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开发富有时代气息的校园精神。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园精神是与大学的文化气质、成长历程共同存在的。校园精神直接影响着大学的品位和学校师生对大学的认同感。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地方特色营造良好的校园精神,不断积聚文化魅力和影响力。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所高校的发展史、人才培养机制、教学管理、校训等等都是校园精神的外在体现;从微观的视角来看,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师生言行等等都会让学生切身感受高校的内在气质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精神的形成需要精心地呵护,如甘露滋润大地般细心地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富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具有感召力,会不断地启迪和感化学生。

高校党建工作应重视隐性课程的建设,但隐性课程是把双刃剑。高校要加以引导,积极地规范,自觉地消除不利因素,把积极的一面加以引导利用。在不断改革显性德育课程的同时,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扩充德育课程的内容,为高校党建工作开拓新的研究范围与视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 2004(2).

[2]黎琳.论隐蔽课程的德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1997(6).

[3]黄立营.论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4(3).

[4]李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审视与回应[J].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5]赵琳琳.大学隐性德育课程研究[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