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定位及其实践思路

  • 投稿北冥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823次
  • 评分4
  • 78
  • 0

浦 玲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摘 要: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涵,个性化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和宗旨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始终,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和塑造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个体,实现人的现代化。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枝节性、表层次的转变,必须从机制、体制上确立和贯彻个性化教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才可能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科技保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高等学校;定位;实践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98-03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浦玲(1972-),女,江苏响水人,常务副校(院)长兼组织部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高校党建及教育管理。

为了适应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作为知识和理论创新的主要平台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在重新审视现有人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围绕个性化教育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及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个性化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涵,但是,它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构建成熟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仍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定位

要确定个性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方位和基本任务,首先需要探讨个性化教育的一般含义,揭示个性化教育所代表的现代教育同传统教育的差别。

教育学中的个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为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的总体特征。它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个人对社会多层次动态关系,突出了个人的独立自主、独特价值和创造性。

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养良好个性、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教育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它是培养、强化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素质与预防、改造受教育者不良的个性素质相统一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的现实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的运动过程,是个性化与社会化、自我教育与他教育的统一体。

大多数论者都认为传统教育是类似于农业社会科举制度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是当代中国教育的根本病疾之一。实际上,所谓传统教育或者“应试教育”都是以统一性作为基本特征的。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体系改革发展到今天,之所以阻力重重,是因为它不仅触及教学体制或方法层面的问题,也涉及传统文化观对高等教育的束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地渗透到高等教育中,传统文化观中权威化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化的思维模式成为高等教育个性缺失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权威化的价值取向使“师道尊严”成为约束师生关系的根本法则,师生关系基本上是封闭的,教学活动实质是教师单方面的个体活动,体现在知识、学说的传承上就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延续,缺乏突破和变化。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具有天人合一的整体化特征,无论是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儒家的纲常伦理,在这个家国同构的金字塔中,人和人的个性已经完全消融在群体之中。

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必然是千篇一律模式化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特征又得到了强化。它表现为无视或者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不顾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体地区、学校的特殊性,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塑造统一规格的人才。就高等教育而言,首先是高校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和进步的机制,学校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进而也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其次是统一的教材和教法,让教师失去了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有的人格魅力,教育是教条和机械的活动。最后,统一的模具的浇铸和锻造出的必然是缺少良好个性素质的“标准件”,成为熟练掌握标准技艺的知识精英。

从深层次看,高等学校的个性化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否定,对高校而言就是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办学特色。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有了特色才会有发展,有了特色才会有实力。高校的实力就是来自于各种特色形成的合力,目标有特色可以产生导向力、专业有特色可以产生发展力、环境有特色可以产生吸引力、校长有特色可以产生感召力、教师有特色可以产生影响力、学生有特色可以产生竞争力。

对大学生而言,个性化教育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激发他们参与的意识与好奇心,鼓励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供充满选择和发展空间的学习和教育环境,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个人心理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契机和载体,没有被忽视、被压抑的感觉。

教育模式会发生这种根本性转变,是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分不开的。21世纪的时代特征是知识经济决定着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对创造性人才的依赖,知识的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劳动者作为社会财富创造主体必须具备更高文化水平、技术水平、智能水平,必须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发展的需要。

第一,要求人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具有协作精神,勇于接受时代的挑战。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创新是以个性为基础和表现形式的,没有自身的独特、鲜明、丰富、多彩的个性,就谈不上创新。创新能力的发展依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第二,要求人才具有优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在新时代,只有那些具有实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并获得发展。第三,要求人才具有现代意识,如强烈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和国际意识,具有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四,要求个体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貌,如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经验,宽容、合作的精神。

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良好的个性,其本质就是指要个体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实施个性化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是时代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确定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方位。个性化教育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和宗旨贯穿于教学实践活动始终,高等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和塑造自由自觉的和创造性的个体,实现人的现代化。

二、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架构

从以上关于个性化教育的界定和关于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定位问题的理解,不难看出,在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不能停留于表面。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个性化教育解释为,在原有狭窄的专业基础上,通过辅修课或专业调整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或者在专业学习之外,增加德育、美育和技能教育。这些实践手段当然是必须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中转变知识的传授和占有的方式,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能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并真正内化为自身存在方式时,个性化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一,确立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和办学机制。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的需要,也为了满足不同背景、水平、能力的学生升学和就业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型的高等教学体系,在这种体系中,不同层次、类型、形式的高等学校在学术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招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可以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需要。

同时,应赋予高等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在招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人员编制、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鼓励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确立个性化的通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要突破专才教育的模式,要求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高深的专业素养,而且要具有宽泛的文化素质;不但要在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等认知目标上得到发展,而且要在情感、兴趣、需要、态度、信念、自我意识、意志力等情意目标上得到发展。这种通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当代社会对人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拓宽专业口径,既重视对学生进行文理等多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健全个性的养成,又重视对某一专业或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深度、广度和前沿性的教育。

第三,确立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高等学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改革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真正实行学分制。应当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等机制的框架内,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贯彻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复合型原则,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其次,实行自行选择和转换专业的原则。应鼓励高等学校按照大类招生,减少专业数量,并且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学习和兴趣而转换专业。再次,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除了一些共同的课程外,应当允许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掘学生自身潜力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的教学环节;鼓励教师采用有利于体现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式等等。应该使我们的课堂和校园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是各种新思想、新观念萌生、交流和碰撞的园地。

第四,确立个性化学生管理模式。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新模式,突破长期以来以系院为核心的工作体系,尝试建立以年级或以属地为基础的学生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给学生一个活泼、自由、个性张扬的校园。

第五,确立多样化高等学校评价办法。为了鼓励高等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维护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应制定多样化的评估方案进行分类评估。评估方案首先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和科学管理等的内部规律,也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要求等外部规律,还要考虑学校本身的办学自主权和特色等自身发展规律。

在评价方案中必须能评价学校的“个性”和特色。也就是说,把“特色”当作各校的“共性”来考核和要求,但并不是要求各学校都具有相同特色,而是要求各校都有自己特色这一共性。

第六,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个性化教育的理念需要有个性的教育者来表达和传递。目前,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胜任新时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天职,同时学校教育中“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的结合和统一越来越重要,管理者和服务者也同样又是教育者,都有责任培育人才。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就会落后时代发展的步伐,就会误人子弟。要学习新的科学知识内容,更要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则来实施教育,更要学会加强道德调节对教育的作用;要学会传授知识,更要学会实践教育,要努力铸师魂、修师道、博师长、练师功,努力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成为人类科学文明的传播者和智力资源的开拓者,为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民族的兴旺做出应有贡献。

总之,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枝节性、表层次的转变,必须从机制、体制上确立和贯彻个性化教(下转206页)(上接199页)育的根本原则和教育理念,才可能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科技保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崔瑞锋,田东平.个性化教育及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J].教育探索,2004,(6).

[2] 秦尚海.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3] 刘宝存.世界高等教育的个性化趋势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4] 陈妙娥.浅析重庆市高等教育大众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7).

[5] 史敏.创新教育下的教学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4,(2).

[6] 衣俊卿.用新的质量观引导和深化高教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0).

[7] 殷志云.重视质量以质量保证高校的可持续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8] 王朋,刘福祥.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教育质量[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9] 王荔.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多元性教育质量观[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0] 罗红.高等教育的质量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05,(4).

[11] 程桂花,刘琼,汪婷.独立学院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12] 王丽华.本科教育质量的保证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13] 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14] 刘宝存.构建全方位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2).

[15] 罗晓芹.高校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内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

[16] 马秀莲,包常海,李宏志.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价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2).

(责任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