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从价值认同谈提升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

  • 投稿多墨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263次
  • 评分4
  • 73
  • 0

李业芳 郭清

摘要: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其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文章从价值认同的角度,分析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的形成机制,提出提升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的方法,认为:教工党员与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价值认同是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从话语认同、行动认同、心理认同三个方面着手达到的价值趋同是解决组织生活吸引力问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价值认同;组织生活;吸引力;高校教工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着力落实好教工党组织生活是意识形态控制力在育人者层面得以实现的有效手段。一些研究人员以高校教工党支部为对象,通过发放问卷、电话访谈等多种形式,研究梳理出了目前教工党组织生活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如:组织生活内容枯燥、缺乏与党员自身需求的有效呼应、随意性较大、发展工作滞后等。传统的、封闭的、单一的组织生活模式目前确实带来了一个较为共性的问题是教工党员逐渐缺乏参与组织生活的热情,组织生活的实效性有所下降。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重要的课题。

笔者认为,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其本身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组织生活吸引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则是价值取向的认同。因此,通过合适的价值认同方式达到价值趋同来解决吸引力的问题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价值认同

1.什么是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从狭义来理解,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现代化中有两种不同方向的“价值认同”:一种是“工业化”的价值认同,是使自我认同于社会,小我认同于大我;另一种是“信息化”的价值认同,是使社会兼容于自我,大我还原于小我。

2.价值认同的变化趋势

⑴认同内容的变化。在工业化时代,以大规模机器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向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狭小的地方市场提出挑战,连横合纵成为了时代的风尚。在这种统一、标准、趋同的生产模式的影响之下,个人对普遍社会价值的认同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价值认同,是一种合法性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生产方式的认同。而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价值认同的内容,正从工业化已解决(对于中国是将解决的)普遍社会价值,转向个性化价值的确定,转变成潜意识认同,生活方式认同,重建主体的认同,是解构之后重建的价值认同。

⑵认同方式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要达到全社会的共识和认同, 要通过共同体的力量、公共理性以及公民教育等重要途径。处在工业化阶段的价值认同,要完成非社会化的个人价值,向普遍社会价值的归属,使人们的价值观,在社会性主旋律上取得一致,因此教育成了传播核心价值观最主要和直接的方式。而在崇尚个性化的信息化时代,简单、反复、刻板的观念灌输已显得不合时宜,说教式的、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不易取得人们的认同。价值认同的方式从共同价值的满足,逐渐转变为通过一对一响应的方式,将走向个性化公共服务。

二、价值认同是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党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是信仰与被信仰的关系,吸引力的实质是一种精神追求,抛开物质的吸引,更多的是感情、精神和信仰。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如图一所示)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这种力量一旦形成就会吸引人们不断地向目标推进。而这种兴趣和爱好的产生的心理基础就是个人价值观念与组织的宗旨观念、组织内部其他人员的价值观念的相互认同。(如图一所示)。

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是否具有吸引力取决于教工党员对组织外部形象与内部运作特征的总体评价的高低,根本在于是否与其对价值的认知相契合。组织生活吸引力影响着作用对象身份转变的整个过程(从群众到预备党员,再到正式党员)。对教工党组织成员即教工党员来说还会有组织吸引力期望——感知——再期望——再感知的认知循环过程。当然,由于价值观的多样性,对组织吸引力的感知和评价在个体需求、个体特征不同的人员间存在差异,同时也会随着同一党员或群众个人发展阶段或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提升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的有效方法应该是在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相一致的社会化价值满足的基础上,能更细致全面地响应个别价值,使人们能从自身个别化的利益中,获得对党组织的认同。

三、提高价值认同是提升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从根本的价值观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仰。而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自觉遵守党章,坚定地信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虽然近年来,一些党员出现了信仰的模糊、缺失和倒退,但大多数党员的基本价值观与党的宗旨价值是一致的。笔者认为,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没有吸引力的症结,并不在于主体价值取向的本身,而在于组织生活过分保守于工业化的传统价值认同方式,而忽视了信息化的新型认同方式,过分要求个人价值向核心价值观的服从,而忽视个别价值的响应和认同,因而无法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话语认同

在信息化条件下,价值的认同在很大层面上表现为话语认同。而传统组织生活中读报纸、念文件几乎成了唯一的发声方式,“低头听、抬头忘”成了组织生活的写照,纲领符号与生活话语之间有似乎存在巨大时空间隔,导致部分党员采取“自我防卫”的策略参与组织生活,阻碍深度汇谈和有效讨论,难收集思广益、凝聚高层次共识之效,进而将组织生活形式化、虚空化。实际上,在党的基层组织生活中,党员主体际关系平等,意味着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地位平等和话语权平等,这是组织生活的主体性要件。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应该不拘泥于形式、地点,让教工党员以平等身份围绕社会议题开展“民主恳谈”,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在组织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使组织生活成为平等主体平等汇聚平等交流的民主平台,这才是党内民主在组织生活实践中的生动体现。

2.行动认同

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的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流于形式。许多教工支部错误地认为组织生活等同于党性学习,主题与内容局限于思想、精神层面,“迫于无奈”才勉强安排。加之,除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部分教工是坐班制外,其他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相对松散和自主,教师的个性更加自由,组织生活的时间难以安排。难得进行一次的组织生活又往往成了任何没有重点和主题的活动,把形式搞成闲聊会、茶话会,开会时想到什么说什么,组织者泛泛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参会者众说纷纭,似乎达到了话语认同。但实际上,各式各样的内容说了一大堆,要么是什么问题都留待会后再议,要么就是决议通过了好几个。什么问题都只是嘴上聊聊的,组织生活成了“白谈”;各种决议下了一大堆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持续有力的监督的,支部决议成了“光打雷不下雨”,有决议没执行,结果是既不会对党员的思想产生触动,也不会对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这两种组织生活都难以取得实际效果,也损害了党组织在党员心目中的形象。要想提高高校教工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取得实效,我们就要针对组织生活中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创新党员教育活动主题,必须将党组织生活和日常一段时期内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把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作为党员组织生活的主题,打破团队、科室或部门等身份归属的局限,集思广益,共同攻坚破难。通过召开这类主题生活会,让党员了解当前的主要工作,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证支部所在的学院、部门各项任务的完成,也使教工党员在行动上到达对组织的认同。

3.心理认同

总书记曾指出,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深入了解党员干部的所思所想,帮助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现代社会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解,前者指对人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注和关心,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衡量标准的一种人本文化和思维方式;后者是采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和思想,从而改变或改善人们不良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高校作为育人阵地,对人文关怀的提倡是高度重视的。但从高校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公开承诺可见一斑的是,行政机关支部基本作出的服务承诺多数是关心服务对象(普通教师和学生)的需求,教师支部打出的口号一般是提倡重视对学生德育关怀,而往往忽视了对支部自身党员的人文关怀,对支部成员中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往往有所忽视。由于不了解也不掌握教工党员的所思所想,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理顺,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实际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出现“既让马儿不吃草,又让马儿跑得快”的情况,在这种境况下,党员对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参与组织生活没有激情、没有动力,没有积极性。从另一方面讲,高校教工文化程度较高,综合素质相对全面,对自我和组织的要求较高,多数教工存在专业领域的学缘关系、部门隶属关系等容易形成一个较为亲近的团体,这些特质都对在组织生活中构建较为完善的人文关怀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构建例如分享制度、关怀档案、关系网络等,真正关心教工党员内心的感受,引导党员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使党员对组织从心理上有了归属感、认同感,才能将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之中。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晓.改革创新精神指引下的高校教工党支部组织生活思考[J].黑河学刊,2013(10):47-49

[2]李辉,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8(1):11-13

[3]姜奇平.软实力的后现代意义:认同的力量[J].信息空间,2004(8):44-51

[4]靳晓光.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的路径论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164-169

[5]卢琰.高校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旬刊,2014(10):226-227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计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