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文性框架下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

  • 投稿无哀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96次
  • 评分4
  • 87
  • 0

杨 丹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 要:互文性所蕴含的辩证、多维的分析视角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急需的思维方式。在互文性框架下,将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学生客观地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避免学生盲目地崇洋媚外,克服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世界了解中国搭建教育平台。

关键词:互文性;跨文化;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14-02

收稿日期:2014-12-17

作者简介:杨丹(1981—),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医学院外语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互文性理论在解读美国文化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12522324);牡丹江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互文性理论在解读美国文化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201044)

“互文性”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首创的概念,意指任何一个文本都是对前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理论以辩证、多维的视角揭示了文本之间的普遍联系,为文学批评注入了活力。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也恰似一个互文本,其内容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英语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教学,还应该包括与语言相关的文化教学。对于这些元素的有效重组和合理构建,将有助于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改变目前英语教学枯燥乏味的常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英语的语用能力。

一、互文性框架下开展跨文化教学的优势

毋庸置疑,语言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托,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最简单初衷是为了交流,而语言的交流归根到底是文化的互通,因此,文化的交流必然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和接收,而是双向的信息交换,它既包括对异国文化的吸收接纳,又包括对本国文化的输出传播,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1]。因此,在互文性框架下开展跨文化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逐渐领悟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多元立体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根源,用批判性思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避免盲目地崇洋媚外,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深刻理解目前的中国国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中建立自信的文化身份,尊重并弘扬中华文化,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向世界传递更多的中国好声音。

二、抑制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现有因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积极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英语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综合文化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以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弊端却限制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首先,由于英语教材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微乎其微,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更是寥寥无几,致使学生在与英美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即使牢固地掌握了语法结构,并且怀有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英语词汇的匮乏,话题的选择几乎仅局限于西方文化习俗方面,而对于浩瀚如海、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以及中西方价值观和信仰等话题却望而却步[2]。此外,英语教师尽管已经开始重视文化教学,但是文化素材的选择还大多停留在英美文化的导入层面,而忽视中国文化的渗透,这种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比重的长期失衡,致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缺乏热情,对西方的习俗却耳熟能详[3]。“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三、互文性框架下的英语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使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中国,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备受瞩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壮大,更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特有韵味和风情。而今天的每一位大学生未来都可能成为中华文化的宣传者,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在导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的同时,还应互文性地渗透中国文化元素[4],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形成互文性映射,更加理性地对待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的异同,真正实现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储备能量,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清除障碍,积极化解文化曲解,借助文化的力量让世界了解中国。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不仅是交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二)教师素养的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更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近年来,西方国家对其文化的强力传播,造成了国内对英语教育的普及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很多大学生也深受影响,产生了民族文化虚无心理,西方“后殖民化”的影响正蚕食着我们的精神纽带,腐蚀着我们的文化基石,终将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冲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利益。如果失去了自身应有的文化基石,在跨文化交际中必将处于被动的境地,只能用英语来沟通西方文化,而无法传承中华文明。因此,英语教师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更应具备正确的文化意识和精湛的文化教学能力,以避免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不屑一顾。

就文化意识而言,英语教师应该重视思想厚重、内蕴丰富的国学,深刻意识到文化既能够凝聚一个国家民族的力量,使人民具有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又能够帮助一个国家赢得国际尊重,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中国元素,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平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文表达方式,可以充实英语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人文素养,使英语课成为展现语言和文化魅力的舞台,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教学平台。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调整文化态度,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思想道德的洗礼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将是对“教书育人”的最佳诠释,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

此外,教师还应具有文化教学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两个方面,它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观念。首先,跨文化英语教学涉及的文化领域必然是包罗万象的,因此,教师只有广泛涉猎中西方的文化精髓、科技发展趋势及最新成果,并且互文性地构建起中西文化的知识框架,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特点,对所涉及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对比和讲解,使英语学习趣味化。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文化导入的原则。(1)内容实用,即:本土文化的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相关,满足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2)难度递进,即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应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3)方法恰当,即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导入中国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研磨文化的精髓、创新文化的内涵、践行文化的价值,是当代教育的己任。

以《新视野读写教程》(第二版)第三册中的第四单元《美国的五大文化标志》为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设置下列难度由浅入深的三个活动,同时,三个活动的分数也应由少到多,通过任务型和合作型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并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予以指导和评价,并将此次参与式教学的成绩作为期末总评的一部分,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引导其意识到中美文化的差异以及产差异产生的根源,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水平。

活动 1: 在课文中,自主选择一个美国文化标志,并且举出一个与之类似的中国文化标志,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两个文化标志的英语表达方式。

活动 2: 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能够借助PPT或演讲等形式,对自主选择的两个中美文化标志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等方面加以简单介绍。

活动 3: 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能够借助话剧、小品或虚拟的交际情境,通过角色扮演自如地介绍自主选择的两个中美文化标志。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探寻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内涵,拓展文化视野,并且使其意识到文化差异产生的根源在于:儒学影响下的中华文化散发着内敛、沉稳、温文尔雅的韵味,中国始终秉承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而美国的西进运动却孕育出一个追求梦想和张扬个性的种族,作为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美国只有倡导“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才能激发国人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怀[5]。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英语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储备也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总之,大学英语教师在夯实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积累国学经典,增强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在教学中,以互文性的视角兼顾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以积极理性的教学态度和切实有效的文化导入策略,将西方文明和中华文化有机结合,警惕英美文化的殖民倾向,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当前的中国国情,树立文化平等意识,全面促进大学英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祖国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跨文化交际中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始终保持自尊、自强,不妄自菲薄,怀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 日报,2000-10-19.

[2]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J].中国外语,2009,(32).

[3]武继红.ELF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态度研究[J]. 外语教学,2014,(35).

[4]李培隆.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研究[J].教育 与职业,2012,(17).

[5]蔡翠红,倪世雄.“美国研究”或“对美国的研究”——试 析中外美国研究范畴的不对称性[J].社会科学,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