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析

  • 投稿謎称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93次
  • 评分4
  • 55
  • 0

王秦辉,孙 冰,蒋 冰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 要: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文章从建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出发,结合国外研究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01-02

收稿日期:2014-11-21

作者简介:王秦辉(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资助项目(JGXM_HLJ_2014034);2013年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资助项目(JGXM_HLJ_2013031)

一、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意义

(一)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我国的人才贮备不足,中高层次的人才相对匮乏,与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有扩大规模,严抓培养质量,才能够提高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实力。

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严进宽出的不正常现象,只要能通过研究生考试,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一定学分的课程学习、科研实践,最终通过考试、完成一篇硕士论文就可以顺利毕业,没有在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构建一套贯穿研究生培养始终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水平

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依据其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是素质教育过程的一种反馈系统。其目的并不是为了评选出哪些学生有多优秀,也不是把学生分等级,而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指标,考察学生是否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对研究生的行为起到引领作用。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可以如实地反映研究生目前的素质水平,并且能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竞争意识,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端正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研究生总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有利于学校的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素质测评体系不仅有助于正确引导研究生的发展方向,还能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一些缺陷,揭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盲点和各个高校培养水平的差距。

通过开展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能考察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方法措施是否与素质教育相吻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且能够及时地发现、纠正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测评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发现存在的管理漏洞,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予以纠正,从而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良性发展。并且测评结果还能为其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二、国外研究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

欧美、日本等高校没有素质教育评测的说法,但是其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部分的研究非常注重从实践出发。

(一)美国

美国高校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考试、实践能力及最后的毕业论文都严格把关,并且有着十分严格的淘汰制度。美国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相对宽松,很多学校以面试来替代入学考试,入学率很高,但是淘汰率也很高,在其培养过程中经历多次的考核和筛选。每年只有约60%的学生取得硕士学位[1]。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内在动力,还能够检验素质能力,形成一个学生之间公平竞争的良性循环。

(二)英国

英国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研究生教育测评体系,并在全国所有高校展开大规模的教育质量测评。英国对研究生素质方面的要求主要注重在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高校对研究生的要求强调是否有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是否有创造性的成果,论文答辩的表现是否合格等方面[2]。并且英国对全日制和兼读制的研究生都实行统一管理标准,并不会因为学习方式的不同区分对待。

(三)日本

目前,日本的研究生教育一定程度上转向宽进严出的入学模式,入学考试难度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但考察十分重视考生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日本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修课程很少,硕士生必修课程仅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博士生几乎没有,其教学部门广泛设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取;重视创新课程学习环节,并且广泛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方式;鼓励校企结合培养研究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3]。这些都为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研究生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标准“千篇一律”

考核测评标准是测评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基准。测评标准是否合理、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方式是否正确。从目前我们各大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来看,雷同现象较为明显,不论哪个培养单位都以既定的、统一的测评标准来衡量。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应该是多元化的,如果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不一致的时候就会引起供求矛盾,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费[4]。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部门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有的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有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有的以培养理工科人才为主,有的以培养人文社科人才为主,各具特色。按培养模式而言,分全日制型、委托培养型和在职型研究生。按培养方向而言,分为学术学位型和专业学位型研究生。而按照学位高低还分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分类如此多样的研究生考核测评中以统一标准进行考量显然是不符合规范的。

(二)测评内容存在缺陷

测评内容是否全面关系到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研究生综合素质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实践创新和个性发展等几方面。

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是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注重个性化发展,使得所培养的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够全面提升。因此,要达到上述要求,素质测评的考核内容的全面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各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素质测评内容不全,侧重不当,往往只注重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忽视了研究生综合素质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比如创新和实践能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5]。这些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阻碍了其今后的发展。

(三)测评过程不规范

测评的实施阶段是整个研究生综合素质考核测评的核心环节,是管理者和研究生最为关注的阶段。其包括测评指标的确定,测评信息的收集、评价,确保测评工作的公正。

许多培养单位测评指标不完善或过于笼统,很多指标难以量化,导致主观随意性较大,加上许多研究生未真正了解测评,未调动起被测评者的积极性,未发挥出其参与测评的主动性,测评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真正的测评机制并未完善起来,许多测评实施过程流于形式,是为了“工作”而“工作”。测评的时间、形式、方式均不合理,只是为了应付领导安排的工作、为了评出优秀而测评,这样的测评结果真实性可想而知。

四、完善我国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对策

(一)制定科学的测评标准

测评指标的选择、权重的分配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的办学目标,要符合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客观规律,根据高校本身和测评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测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出被测评者的素质水平。

由于素质测评身处不同的院校、专业中,在制定测评指标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测评对象,制定不同的测评指标,进行多样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测评。例如,在测评学术学位型研究生时,所制定的测评指标就应该侧重于学生科研技巧,了解学生的创新及科研管理能力;对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制定的测评指标应侧重于衡量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

(二)完善测评内容

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内容要包含研究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实践创新和个性发展等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要听取各方面的测评意见,例如研究生院、院系教学和学生管理部门、导师等。要改变传统的只是通过期末的考试成绩或者发放一张表格来决定测评结果,评定一个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测评模式。通过对所收集的各项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将被测者各阶段的测评联系起来,实现全面反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此外,要结合实际情况,注重测评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没有创新能力无法在社会竞争中立足,而不具备实践能力很难解决碰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根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来测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测评过程管理

在开展测评工作时,保证信息采集来源的准确,信息反馈的及时,保证评价工作顺利开展。不应仅仅依靠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级学生部门、社团组织、校园媒体等一切有效途径,和被测评者保持良好的沟通,避免由于沟通的不及时产生矛盾,导致研究生产生逆反情绪,不配合测评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且加以解决,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涉及到个人利益,许多学校都与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优秀毕业生推荐等相结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一旦工作开展不力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开展测评工作的过程中要保证公平性、透明性,做到各个环节的公正、公开。通过高校辅导员、教学参谋等学生管理者及时传达信息,让学生了解测评环节,公开测评结果,清楚自己综合测评的表现,使其有的放矢;允许对测评结果提出异议,相关人员应耐心、实事求是地予以解释,对合理建议应予以采纳。

参考文献

[1]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2]罗发龙.英国研究生外部质量保障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3]赵丽媛.高校研究生素质教育评估系统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4]孙洋洋.当今研究生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研究生教育,2011.

[5]张云华,毛东升.高校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