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评估研究

  • 投稿小庄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342次
  • 评分4
  • 70
  • 0

朱海龙1,王云魁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 要:当前,教学方法单一,大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评估方法粗糙等,成为提升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最大障碍。文章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例,对实践操作教学法植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发现“实操”法的运用能够使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获得有效的提升。

关键词:实践操作教学;大学;通识教育;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50-02

近些年来,通识教育作为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提升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广受关注,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多集中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自身学科定位等内关系的宏观方面,鲜有教学方法的微观研究,实践操作在通识教育过程中的植入运用更是无从提及。有鉴于此,本文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实例,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实践操作教学法”的植入对于提升通识教育有效性的积极意义。

一、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法的意义

在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果,大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可程度也有所提升,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不容否认的是,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互动不足,学生实践操作缺失,评估方法单一等弊病也挥之不去。应力主从教学方法上积极突破,彰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为他们创设“接地气”的课堂环境,让大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教学内容,以此强化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通识教育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文化土壤。为此,本文课题组成员在讲授通识教育课程中大胆革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实践操作的理念,从众多“实操”方法中筛选出诸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等方法,历时一年对4门通识课程、650名大学生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些许的成果。

二、实践操作法应用于通识课程教学的效果评估实验

(一)实验假设及对象

实践操作方法植入课堂教学后的效果评估经由实验研究予以求证,假设教学方法改革后的班级教学效果优于未改革班级。实验选取4门通识课程,共计8个班、65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门课程、4个班的学生330人设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00人,女生230人,另外2门课程、4个班的学生320人设为对照组,男生120人,女生200人。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17份,有效率为94.9%。

(二)测量工具及信度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正式问卷包括批判力、灵敏性、参与度、表达力、统筹力、满意度6个维度30道题目,采取课堂随机整群抽样方式完成测量,以李克特5级量表作答,用spss16.0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在信度上,采用克龙巴赫(Cronbach’sAlpha)系数和斯皮尔曼·布朗(Spear—Brown)分半信度检测所有题目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后发现Alpha系数为0.912,分半信度为0.813,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本研究主要从量表总分与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方面考察问卷的结构效度,各维度间相关在小于0.01水平上差异显著,也证明了本问卷具备了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正式施测

1.教学效果的总体状况。在已知信度、效度良好的基础上对实践操作方法植入后的教学效果作描述统计,发现6个维度上M得分为4.254、4.183、4.130、4.026、3.910、3.783,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

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效果评估。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可知,经过实践操作教学方法的植入,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在6个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如表1、表2所示。

表1独立样本T检验

由表1判断P值<0.05,则拒绝原假设,证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教学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得分状况

三、“实践操作”教学效果评估分析

(一)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由实验可知,经过为期一学年的实践操作教学法的植入运用,实验组教学效果提升较快,从M平均分值可判断,最高分是4.254,最低分是3.783,6个维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说明实验组大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提升最快,批判力提升最慢。不难发现,相比于以前通识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由于引入了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热情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让他们的情绪体验得以释放,激发了融入课堂的学习动机,尤其是情感因素的介入,使课堂教学有了鲜活的生命,原先单一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教师学生情景”的稳定互通模型,促使教学效果从满意度、灵敏性、统筹力、表达力、参与度和批判力6各方面均得到提升,其中满意度提升最快也就不难理解了,而批判力提升最慢也说明“实操式”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可以向升华批判力方向着力。

(二)男女生对教学效果的感知同异并存

实验组的数据表明,男女大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具体感知并不完全一致,T检验中参与度和灵敏性的P值均小于0.05,满意度、统筹力、表达力、批判力的P值均大于0.05,说明实验组男女大学生除在参与度和灵敏性2个维度上存在感知的明显差异外,其余4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实践操作方法引入通识教育后使男女大学生在满意度、言语表达能力、规划统筹力和批判能力的提升上感知非常明显,但在参与度和灵敏性的感知上存在差异,可能的原因是由性别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引起,并不能否认实操方法的优越性,但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实验组教学效果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学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经过实践操作教学方法的植入,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优于对照组,除此之外,根据M值可以判断,实验组中参与度、满意度、表达力、统筹力、批判力和灵敏性6个维度的得分也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实践操作教学法成功激发出了大学生在通识教育课堂中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参与度提高明显,满意度提升,言语表达和情境统合能力以及对信息的敏感性都有了较大提升,没有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照组班级在诸多方面落后于实验组,实践操作方法在通识教育中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目前,国内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仅集中在课程内容、性质、结构、内外环境的支撑等层面,鲜有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大学生作为教育另一主体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他们如何“体验”教学内容,如何参与课堂教学,又如何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课堂教学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也不充分,通识教育的课堂中依然充斥着“专业化”教育的功利性。于此背景下,教师必然难有引入实践教学的强烈意愿,哈贝马斯笔下的“主体性”在通识教育的课堂上也就难觅踪影了。所以,要提升教学效果,得到大学生的高度认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实践操作教学方法就只能加强,而非漠视。

教学效果评估一直以来都是反馈、提升教学质量的“法宝”,国家层面有每四年一次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各高校也有自己的评估体系。不容否认的是,高校的评估体系和方法高度相似,绝大多数是以学生评教师、教师自评相结合、学校督导的模式进行,方法多以定性方式为主,缺乏实验评估数据的科学支持,教师很难从文本式的教学评估中感受到通识教育的具体进步,缺失细化维度的评估反馈给校方的是雾里看花的结论。为此,有必要细化高校通识教育的量化评估,尤其是实证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由量化评估揭示教学效果改善的具体维度,向教师、大学生和学校展示一个清晰而具体的教学效果全貌,以此推动通识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01.

[2][美]杜威;傅统先译.确定性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54.

[3]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的教育研究[J].教育研究,1997,(4).

[4]张慧洁,孙中清.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09,(5).

[5]乐毅.90年代以来我国通识教育研究的缺憾与偏颇[J].现代大学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