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途径

  • 投稿赵小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235次
  • 评分4
  • 80
  • 0

肖妍玎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缺失,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重大阻力,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和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从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与意义出发,分别从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农林院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86-02

每年高校发生的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都会引起媒体的普遍关注,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消减。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悲痛,也影响到学校正常教育工作的开展,扰乱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从表面看似乎是一个突发性事件,但其实背后反映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商业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功利、利己主义的兴起,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高等教育的产业化,社会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就业形势的严峻,生活节奏的加快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生命意识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淡化和缺失是造成现今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引发极端行为的深层次原因。

一、农林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现状与意义

(一)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媒体对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的曝光,高校开始注重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但是教育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生命意识教育体系不健全。高校对学生生命意识教育长期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出现不少应付性行为,没有真正落实。第二,缺乏统一规划。各高校之间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节奏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宏观性思想指导,高校各自行事,相互之间也缺乏经验交流。第三,投入资源有限。专业的师资力量是保证生命意识教育开展的前提条件,高校缺乏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知识专业的师资。第四,理论无法引导实践。国内虽然加强了对生命意识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研究成果有限,更缺乏能够用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多是高校教师自己凭借个人工作经验进行生命教育,随机性、主观性强,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二)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的意义

生命意识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倡导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农林院校在高校群体中有一定的特点:专业设置以农林类相关专业为主,学生以农村户口生源居多。相对来说,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较差,性格与家庭环境、教育的关系很大。农村学生的性格相比城市的学生,表现拘谨,不够活泼,与人交流缺乏主动,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倾向。尤其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农林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再加上家庭期望的压力过大,容易引起逃避现实、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烈等负面心理状况。这些特点也让农林院校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具有其特殊性。

二、农林高校生命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生命意识教育缺失

我国传统教育体系多是一对多的传授方式,一味地灌输知识,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这种模式弱化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心理想法多不关心,忽略了对学生最为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片面地关心成绩和学业造成学生们过分看重成绩,追求知识,不懂得尊重生命,对自己的人生意义和所要追求的理想缺乏正确的认识。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冲击,缺乏从大学到社会过渡的适应能力,难以正确抉择,往往草率地以结束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此外,现在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而成熟的生命意识教育体系,很少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防范与关注。学生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长期性、多样性,常见于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及学业问题等方面,而高校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教育体系不尽完善,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专业性、科学性、重要性手段。平时只依赖教师的个人责任感,通过对学生多加关心来防范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与自我防护意识

当今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无条件的溺爱孩子、家庭教育的失职使得孩子在上大学前凡事都习惯性依赖父母,心理不够成熟,抗挫折能力低,没有独立生活、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当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时,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快速地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当突发状况发生时,可能会采取极端行为。农村家庭的孩子虽然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但是其要强的性格,又往往过刚易折,导致最后事与愿违。此外,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对家长隐瞒大学的学习生活情况,遇到问题也不懂得寻求帮助,出现心理问题没有疏导通道。再加上我国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在面临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采取正当的应对措施,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避难时机,或者无法完成自我救助。

(三)农村家庭文化程度低,生命教育缺失

农林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父母双亲的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生命意识,这一人生成长重要教育环节的缺失,导致家庭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变化毫无知觉。而且受客观条件、自身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农村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生存、生活、学习状况都不太了解,在学生为人处世上缺乏正确的法制观念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法律意识淡化,做事不考虑后果。农村家长教育孩子的典型模式就是教育孩子要争口气,通过上大学改变人生命运,以后好回报家里,这无形给了农村学生更多的压力。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两种不同形态也加剧了家长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隔阂,走进城市的学生与身处农村的家庭交流变少。

(四)社会环境的压力

日益膨胀的商业社会,使社会生活越来越物质化,人们的注意力转向创造物质财富,传统的人文精神、人生观、价值观导向都在不断被商业社会剥离和重新改造。大学生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城市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业压力增大,拜金主义盛行,人际关系的冷落等等。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正在歪曲和疏远人们的内心情感,人际关系的冷漠又使大学生步入社会变得难以适应。见死不救、老人摔倒不敢搀扶,抨击的不止是这个民族的道德心,还有大学生对世间冷暖的另一种解读和受其影响对自己价值观的重新修正。

三、加强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开展生命意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对生命的起源到终结整个过程加以深刻体会,领悟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认同生命过程的曲折,树立起不屈不挠面对生命历程的勇气,遇到问题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课程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确认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命价值与态度的关系,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等等,强调人生中积极美好的一面,亲情、友情的重要性。高校还要教会学生敬畏生命,学会对自己宽容,不要对自己抱有过高的要求和标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体现。高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开展: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及生命价值升华教育。

(二)完善“学校一家庭一社会”三位一体监控预防制度

心理学表明,任何行为发生之前都有一定的征兆。一般来说人际关系不和谐,不爱与同学相处,性格内向的人比较容易做出极端行为,学校在此方面应该尽到义务,对学生近期的生活状态等做到提前了解,及早预防。学校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掌握学生近期的心理状况,比如学生近期出现学习成绩下滑,与恋爱对象分手,面临生活困难等等,对这类由外部环境刺激引发的个人心理变化的事情,学校可以建立三级心理反馈网络,通过多种渠道提前了解学生的近期心理状况,做到有针对性的防范。

学校虽然作为预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但是并不是唯一者,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建立起协调各方、联防布控的体系。在校期间,家庭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与学校联系,学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假期间,学校如果发现学生近期心理状况不太好,可以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好双方的信息对接与沟通工作。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应该共享信息资源,建立协调合作机制,以此产生合力作用。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首要问题是消解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容易与精神病等联系在一块,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往往躲避心理咨询机构,致使高等院校开设的心理咨询机构如同虚设,学生一旦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会选择去心理咨询机构,更不会向别人打开心扉,排解心理的问题。面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咨询方面的需求,咨询机构应该转变运营策略,了解学生这种顾虑的心理,可以开设心理咨询热线或者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心理咨询,不跟咨询客户当面交流,既可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效化解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注重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一环,环境可以改造人也可以塑造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舆论导向,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该不断加强校风、学风、教风、校纪建设,鼓励各个团委、学生会、大学生社会社团等开展和组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多种生命意识、健康安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辩论赛、作文竞赛等,定期举行感恩亲情、生命之旅等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只有弄清楚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的背后原因、诱发机制、作用背景、发生环境的细微差异对生命意识教育的不同影响,结合农林院校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自身的特点,才能提出相应的有效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