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的理性审视

  • 投稿diba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629次
  • 评分4
  • 29
  • 0

王海荣,孙 川

(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功利,不应为了符合国家要求而僵化,必须致力于塑造学生的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坚持公民教育的观念,深入探讨改革路径,保持理性审视的态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93-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对教育的德育期待,对学生的素质希冀是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理性审视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推动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态度,为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奠定心理基础。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康德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而近年来,一个逐渐增长的趋势是教育越来越成为市场化的产品,这导致高校和学生把高等教育看成就业市场资质的跳板,这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目的,但是不应该是唯一目的,如果大学以武装学生使之获得工作为唯一目的,并以此标准设计课程、制定规章,那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都将丧失[1]。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高技术人才的培养,但同样不可忽视政治思想素养的教育,因为,一个缺乏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职业操守的人,即使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也不过是一个工具,并不是人才,反而他的存在可能是整个人类社会形成威胁。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所承载的任务不仅让人成其为人,还要使其成为有政治素养、道德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公民。

(一)基于政治价值观的认同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目的在于让广大学生认可和接受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3]。但是,一方面,改革开放的内外部环境促成了价值多元化格局,国内思想观念的开放,国外各种思潮的冲击都直接削弱了政治共识。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基本的政治素养,才能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有意识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因此,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在政治价值观的认同上,增强学生的政治辨别力,重建政治共识,努力消弭主流意识形态淡化倾向,使大学生走入社会能够有效地参与和管理公共生活,成为真正的公民。

(二)基于道德价值观的塑造

超越政治、法律而能够将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莫过于道德,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会在法律制度约束之外给自己设立更高层次的善的约束。但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趋利性取向削弱了道德价值的敬畏感,部分人甚至无视道德规则为所欲为,这样的趋势也危及到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出现道德标准模糊、行为无序的现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党中央实现德育的现实任务。因此,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定位在道德价值观的塑造上,培养学生德性观念,努力消除非道德价值观的影响,让学生既能提高个体道德意识,也能引领社会道德风气,从而恢复道德权威。

(三)基于文化价值观的自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载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但是,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艰巨挑战。因此,作为先进文化传播渠道的思政课要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文化价值观的自觉上,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提高大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辨别和鉴赏能力,使大学生既能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认同,肩负起传承先进文化的使命,又能认知到先进文化构建的战略意义,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凝聚力量。

总之,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的培养上,才能达到塑造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文化自觉的目的,这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生活及行为方式,也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高度责任。

二、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作为具体学校环境的学科建设,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顺应教育部的总体形势下,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发现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思政课为了迎合市场的就业需要,其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功利倾向,为了应对国家的硬性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僵化倾向。

(一)功利倾向

随着市场在高校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导致市场的目标、理念、运营手段和管理方式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精神满足和升华有着根本的不同[4],市场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将其原则和目标强加给精神活动,成为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严重破坏了思政课的价值创造空间。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也转向对社会开放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把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和重心,出现了唯科技主义倾向[5],思政课受到排斥和忽视的现实也使其不得不屈从高校环境以寻求生存空间。市场和高校的利益导向致使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异化,以实际效益衡量一切,以实用作为改革的初衷,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质。

(二)僵化倾向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走入高校的学生人数剧增,质量参差不齐,传统的培养模式和精英培养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由于高校对思政课供应保障的不足,使其不能针对具体高校教育类型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不能针对具体的专业设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大规模的授课安排,不变的理论灌输形式,泛化的过程管理,既无法应对学生结构的多样化复杂化态势,又无法与具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整体教育环境和学生质量的变化凸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达不到对学生通识教育的目的,成了简单应付国家要求的必修课程,具有僵化滞后的倾向。

总体来说,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功利倾向和僵化倾向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为了避免这种消极影响,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的未来改革方向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索。

三、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是整体国民素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通识课教育或意识形态的灌输,它更是一个公民应该习得的知识。对于如何实现思政定位需要其进行自我变革,更需要学校社会环境在观念行动上的支持。

(一)转变观念,重建人才培养定位

要避免高校和市场侵蚀思政课人才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从观念上予以转变,把公民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共识。因为公民教育致力于德性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合乎道德,趋于规范,而不是“我应当如何行动的命题”。公民教育对一个人发展边界和程度的抑制,将意味着增大了以下行为的可能性,即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学生能够恪守承诺,保持宽容;进入公共领域的学生能够恪守规则,保持适度。显然这不仅符合国家对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必须予以考虑的问题,既然市场的良序运转需要德才兼备的大学生,那么从高校的角度来考虑无论是为了服务市场还是贯彻教育的宗旨也不应该忽视思政课。至此,一方面,要恢复高校思政课的地位。保证其学时,进行小班授课,拓展实践教学空间,提高教师业务和人格素质,真正发挥思政课触动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品质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突破市场思维的局限。把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纳入就业考核之中,保证德育的必需性,因为只有超越市场价值的追求,才能有学生的幸福生活,才能有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市场的正常发展。

(二)深化改革,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无疑,思政课必须传递精神价值,但也要顺应国家和具体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模式进行改革,这并不违背它对一个公民政治、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塑造,因为归根结底都致力于服务我们的社会及具体社会的变化。目前,国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设立了多个应用科技大学的试点,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教育结构转型的新举措意味着思政课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整体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至此,思政课要遴选出适合自己特点和功能定位的知识。一方面是精神性的知识,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发展出其他课程所无法具有的政治是非感,鉴别力等能力,以突出政治导向和思想教育功能[6];另一方面是适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学生特点的实用性知识,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符合自身发展的预期,更符合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的学科建设提供参考资源。

总之,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项兼具精神性的复杂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和学生正视它的价值,需要转变思维观念并为之付诸努力,只有如此,方可立德树人,实现高校走向真正的内涵式发展,理想审视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可小觑的生命态度。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桑德尔;邓正来译.金钱不能买什么: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30.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3]李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发展的理性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

[4][6]张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环境透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6).

[5]丁丽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分析与思考[J].前沿,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