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国梦”教育——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有益探索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264次
  • 评分4
  • 49
  • 0

韩丽纮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 北京 102249)

【摘 要】理想是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针对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理想多元化的情形,应当重视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进行分析,提出“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进而对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新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国梦”教育;大学生;理想教育

作者简介:韩丽纮,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 大学生的理想教育是大学生德育重点

教育部连续21年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现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2012年调查,教育部虽然没有公布该调查报告的全文,但是其发布的调查结果新闻公告称,“当前大学生整体心态较平和,认识判断比较理性,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该公告声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把“追求理想信念”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比例,比2011年高出8.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排在入党动机的首位。

教育部的调查显示了当今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越来越重视树立科学的理想。我认为理想是与现实相对的,立足于社会现实,是关于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远的、合理的、积极的追求,是人的主观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的产物。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并最终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青年有无理想甚至理想是否高尚、远大决定着大学生精神境界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人生。大学生青年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决定了其理想的特殊性、重要性,在这一阶段他们要确定未来的生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成才与否的重要时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重要的地位。

虽然教育部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但是教育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社会阅历不深以及思想方法的片面性造成了他们的理想层次较低、缺乏社会理想,这固然是他们的“不成熟”引起的,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在于教育。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中谈到影响个人生活的社会力量时,“看似微观层面的个人问题,常常源于宏观结构上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强调指出,社会造成了在许多个人相互关系中的日常问题(失范),也带来了我们如何界定和感受自身的混乱(异化)。”[1]当前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行的,但是现实不容乐观。

对德育不够重视,知识精英教育让理想无处安放。我国的教育通过为学生设定较长的学期时间、设置严格的课程、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来追求学业上的高分数,学校也以高分数作为衡量和奖励学生的标准,德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不受重视,在学生眼中变成获得学分的必修课程也就不足为怪。弊端显而易见,着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失去了发展理想的空间,让理想教育变成一纸空谈,严重影响大学生成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恶性竞争、心理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从二十年前的“清华投毒案”到最近发生的“复旦投毒案”,而且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大学宿舍难以“和谐”,以上种种值得我们反思现代教育模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是失落感伤害着大学生,单凭学校德育无法弥补。中学的努力使得现代青年终于实现了步入象牙塔的理想,转而树立了成才的理想,但是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迫使他们向现实妥协放弃曾经的理想转而决定务实甚至庸庸碌碌一生。其中虽然有大学生好高骛远等原因,但也绝不是通过学校德育,简单去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教育大学生要认清分析现实,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协调努力。

理想教育没有针对性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理想教育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进行区别教育。“理想教育的层次原则,来自社会需要的层次性”,“来自于教育对象即社会人群能力和素养的层次性”。[2]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理想教育应当符合大学生成才的要求,针对大学生中不同群体展开。对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先进分子应当采取高要求,而对一般同学作一般要求,但是现在的理想教育实行“一刀切”,不顾特殊性。

2 “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精神都重点阐述了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互联网上形成了一次次“中国梦”为主题的讨论,大学生青年留下了把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中国梦”教育。各地纷纷开展“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种种不理想的现实状况,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尚理想是“中国梦”的教育的应有之义,所以,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改善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梦”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国梦”的内涵。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①可见“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美国梦是强调一个人只要辛勤工作就能获得体面的生活,这源于百年前的美国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需要通过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来拓荒发展,“美国梦”是吸引移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美国梦”的背后是对财富的追逐,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手段以至于不法手段力求迅速致富,而且“美国梦”成了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代表,“美国梦”也变成了粉碎他国梦想的机器,“美国梦”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中国梦”的内涵相比“美国梦”要丰富得多。“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是“五位一体”的复兴,中国不但要建成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物质文明,还要建成更高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文明开辟新的境界。”

“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民群众构成了社会,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美国梦”强调的是实现个人价值,但是“中国梦”的理想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在价值层面上增加了“中国梦”的吸引力。

“中国梦”相较“美国梦”的另一个明显不同在于,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表明推行“和平崛起”。奉行的是和平主义、多边主义,主张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多极化发展,而非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推行“普世价值”。

中国梦”教育其次要明确“中国梦”是怎样实现的。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①

总之,“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佳体现。首先“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应当有的理想,要求我们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团结奋斗。第二,“中国梦”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础和可靠保障的。第三,不断凝聚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第四,我们要意识到实现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认识到使命的艰巨性和繁重性,要做好随时面对挑战和阻碍的心理准备。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个人理想轻社想的现象。理想有很多种,具体分类见图1。而“中国梦”的理想从分类上讲属于科学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根据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统一。个人理想是理想教育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对个人理想的漠视甚至排斥都是错误的。大学理想教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尊重个人的发展,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从而为树立“中国梦”的社会了理想作坚实的基础。必须要扭转过去片面强调社会理想的教育思想,要认识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是理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且首先进行个人教育。

第二,全民德育,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种力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首先,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受家庭影响形成的价值观会影响其终生。学校不仅是教授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传播人生观、价值观的中介。政府通过行政行为、推行政策、方针对大学生展示政治态度促使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再有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公共环境的营造,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3]

第三,注重“中国梦”的实践教育。单凭“灌输”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从而提升思想境界。与中国相比,其他国家德育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以“中国梦”引导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梦”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化。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充满了封建专制的倾向,其核心是强调强制与顺从,而不是创造与自立。”[4]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人不能摆脱他所在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中国现代德育体系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影响充满了封建性。具体在理想教育领域,我国古代并没有“理想”这一说法,古人所用的“立志”与“理想”有相近之义。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圣人孔子把立志学习作为一生的起点,也是成人的标志。“志”激励人奋进的动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古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典范。但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受到了曲解,例如“学而优则仕”,本意是学无止境,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做官加以利用,是个学以致用的过程,但是今人却断章取义把其与考公务员联系在一起,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综观我国德育现状,教育方式上仍然以“灌输”为主,侧重于学、思式的修身养性,以及树立榜样,企图“复制”道德模式,具体教育方法僵化教条,容易漠视受教育对象的自尊、自主,加之没有设立专门的德育机构、教育者的素质不高、专业化太低。以上综合导致了我国德育效果较差。

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在我看来,最突出的特点即,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树立共产主义为最高社会理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尊重大学生个人理想,区分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德育必须抓住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成才的现实需要,以理想教育为核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而现阶段要好好利用全国普遍开展“中国梦”教育这一契机。综合上文的分析和总结,现提出用“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具体途径。

第一,在学校里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德育机构。通过搜集、浏览相关的文献及学校德育成果可知,现代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多在中小学中设立,大学中尚未设立针对大学生青年的专门机构。大学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在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健全学生人格,但是也不能代替专门机构的作用。没有具体机构的组织管理,只凭教育相关部门的文件约束或者课堂老师的知识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机构应当为“中国梦”教育引领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制定具体细则,例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手段等等。

第二,“中国梦”教育关键靠教师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大学德育教师是理想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大学生理想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要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效性,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德育教师队伍。目前,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质量偏低,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普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领导班子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优秀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来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对教师进行“中国梦”教育专题培训学习,建立网络互动平台,鼓励教师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质量进步,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能有显著的提高,从而增强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中国梦”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等新兴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应当是丰富的,所以就课堂理论教学而言,除了传统的“灌输”,还应当注重各学科的渗透,特别是在音乐、绘画等艺术美学课程中进行渗透。研究西方德育方法可知,西方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还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效果良好。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这些活动例如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览,通过具体的材料和事实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解。例如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自从2012年10月份开通微博已经博得广大师生的关注,可以作为“中国梦”教育的新兴载体。

培育“四有”新人,理想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大学生理想状况的总体上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各类思想良莠不齐,尤其是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英雄主义”通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文化载体对现代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轻视。目前实施大学生理想教育要求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33.

[2]王柏棣,王英杰.大学生理想教育应遵循的三个原则[N].光明日报,2010-3-21(第 007 版理论综合).

[3]胡建.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借鉴[D].重庆:西南大学,2006,7.

[4]冯益谦.中西德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3:203.

注释:

①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R].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