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状况浅析

  • 投稿唐宝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530次
  • 评分4
  • 63
  • 0

唐琼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在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就业岗位的新增数量存在不确定性,技术性失业将成为一个新常态,鼓励和支持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的发展及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需要,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加强校企联合,做大做强大学生微小企业创业孵化平台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思路和途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貌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这种新常态,在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将更加突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教育质量保障、办学内涵提升等诸问题更为棘手的突出问题。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供需矛盾、结构性矛盾、心理矛盾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整体设计,通盘考虑,破解系统工程难题,体制机制引导和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

1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特点

经济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经济新常态有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不仅仅只存在于经济领域,也存在于就业领域,可称之为就业新常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就业岗位的新增数量存在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新常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是就业增长的重要前提,想要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当我们经济增长速度降为中高速时,我们每年新增就业岗位数能否保持对应速度的增长,也就存在不确定性。

2)技术性失业将成为一个新常态

技术性失业是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不能适应现代化技术要求的工作而在生产过程中被淘汰的现象。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无论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还是推进创新驱动,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工业4.0、智能机器人、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3D打印还是会到来,也会广泛渗透我们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技术的应用,对就业最大影响就是大大减少了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转而对人才的依赖。这样,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小就会使失业增加。

3)鼓励和支持创业将是新常态下的就业常态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依然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不会退出经济发展的舞台。创新登上经济发展的舞台,对创业来讲是绝好的机遇。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从中央和国家层面就确立了创业在就业中的地位。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实施,以及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成熟,长期困恼创业者的融资难问题有望迎来新的曙光,困扰创业的头号问题——融资难的问题有望破解。这些都是创业创新的良性土壤。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2.1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与国内行业压力的风云变幻,相关行业和许多企业面临困境,众多知名企业纷纷裁员。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前的经济分析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是一定的,同时,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就业理念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全球金融形势忽而上升忽而下降,对金融市场的稳固性带来一定的冲击。在世界经济总体趋向复苏的背景下,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美元汇率走势等的影响,国际市场原油、铜、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在经济复苏总体乏力、财政政策难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撑的情况下,美欧等发达国家只能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所以发达经济体走势继续分化,这就给新兴经济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全球经济及其政策分化,影响中国出口与国内行业经济发展。虽然从近几年中国GDP数值来看,经济增长实现原定目标,但也面临下众多行业压力问题。其中较明显的是持续火热的房地产行业开始出现急剧滑坡的态势,制约了投资和相关行业增长,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企业经营困难。PPI持续负增长提高了企业融资实际利率,加之经济处在下行通道,企业整体负债率偏高。同时,就业形势面临结构性问题,大学生失业率增长与社会老龄化现象同时进行,将给经济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

大学生主动关注经济发展新常态,学习“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扩开放”的经济政策对就业指导将带来一定的启发作用。

2.2高校自身的发展及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需要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所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理念普遍存在误区,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对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无疑不利于发挥就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再加上高校专业设置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高校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匮乏,明显满足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的需求;另一方面,就业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不仅包含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等多门课程,还涉及到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多种文化背景和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理论和就业实践经验,同时还得对用人单位和人才需求有较深的了解。然而,目前的就业指导队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员。

2.3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需要

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对社会职业状况、人才市场动态、个人择业目标以及自己对职业适合性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择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自我定位不准确,就业选择功利化的问题。为有效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所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造成了“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被动局面。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新常态下的诸多新特点,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与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多元、多形式的新常态就业观。就业观的多元化和多形式化是与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结构紧密相连的,只要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论是在何种所有制经济中工作,做何种工作,只要经过自己的努力,都会大有作为的。 大学毕业生应摒弃传统的择业观,确立多元化、多形式化的就业观念,开辟更多的就业领域,寻找到更多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

3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3.1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要尽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要从指导观念、人员结构等诸多方面对就业市场动态进行研究,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提供参谋和指导。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该贯穿大学学习的始终,注重指导的全程化和体系化。不应将教育对象仅仅锁定为大四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国家的政策、自身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对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出合理规划。应着重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定向的指导,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进行毕业定位。在毕业阶段重点应是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方针的宣传和择业技巧的指导,培养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另外在人员配置方面,高校要实现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全员化,成立一支由各院、系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专业就业指导队伍,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取得学生的支持与配合,与学生联动共同协作,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2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

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实时了解国家有关就业形势和政策,及时传播职业信息和社会各种职业的需求预测。提供需求信息,不断开拓就业市场,架起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把分散的、零碎的指导和服务提升为完整的、系统的指导和服务。

3.3加强校企联合,做大做强大学生微小企业创业孵化平台

面对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高校要顺应国家政策,首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入手,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在面向市场“能创业,创好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搭建校内、校外两个平台,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践基地、职业见习基地,形成多种形式的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校外平台,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最后,为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高校应积极探索毕业生自主创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可能的设施服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鲍硕来.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2]张建波.体验式教学在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6).

[3]李胜利.“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2(10).

[4]陈永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5]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0.

[6]谢珊,马强,陈丽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7]胡钟华,姜玉峰.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8]杨邦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9]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2010.

[10]孟慧.职业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11]宋成学.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