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 投稿远方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981次
  • 评分4
  • 21
  • 0

冯 阔

(沈阳城市学院酒店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12)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高等院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势。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加剧,中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一次重大的转型与变革。中国过往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作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酒店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建立VPI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提出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同时还是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提出可行性的变革方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VPI;转型发展路径

【Abstract】Sinc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reform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open-up policy from late 80s to late 90s last century,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 matter in relation to quantity or scale, had been developing dramatically. However,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nstant change of the social demands and intensifie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a major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outdated education system cannot cater for the social demands, therefore, an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is what’s needed the most.This thesis first analyzes the existing issues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secondly, it talks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innovation on education scheme as a developing strategy for the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hotel managemen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scheme specifically for this major-VPI education scheme. Last, it talk about the methods of accomplishing this 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lso takes hotel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proposing viable ways.

【Key words】Education scheme;VPI;Transi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thods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也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些高等教育院校的产生不但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与矛盾。

高等院校专业特色不明显,造成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难的困境。中国高校的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700万人。在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部长助理林蕙青指出,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在70%以上。据前程无忧发布的《2014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显示,尽管2014毕业生比2013年多出28万人,超过一半的2014名校毕业生希望起薪达到每月6000-8000元,比上年高出了近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雇主的招聘成本不断提升,2014年招聘人均成本达到3204.元,有超过4成的毕业生存在“毁约”的情况,让HR叫苦不迭。

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绝大多数院校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采取一边倒的灌输式教学,课堂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很难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没有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因此,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对学生来讲只是一纸空文。

中国高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它是学生对国家、对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以及个人品德的综合;专业素质是学生对于文化修养和专业技能、行业意识的素质培养;身心素质是身体健康状况、心理承受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换位思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中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离开校园、走入社会后在综合素质方面呈现出很多的问题,例如对工作的责任感不强、缺乏同事之间的沟通能力、缺乏自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鉴于以上中国高等教育中所出现的矛盾与不足,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1 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从传说的五帝至清朝末年为“人文”时期 ,近百年为“科学”时期 ,正在发展为“人文·科学”时期。然后,在高等教育由“人文”时期向“人文·科学”时期过渡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期的拨乱反正,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世纪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下图所示实现了一个量的突破: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问题也不断的涌现。

(1)众多高校的涌现导致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学生综合能力不强,缺乏行业竞争力。众多高校争相开办酒店管理专业或以该专业为核心内容进行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没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单一注重实践的教学,只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标过低,轻视诸如应变、洞察、挑战、语言沟通等方面综合能力和道德、责任心、人品、承受压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酒店只能从事一线的服务工作;而强调以理论为主的教学,目标过高,培养出的人才,例如:本科、硕士、博士,只适合进行科研工作,缺乏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和锻炼,对于酒店基层的服务缺乏了解,很难深入到酒店的实际管理中去。

(2)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各高校酒店管理教育中没有针对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于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步骤过程有缺失,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途径方面需要调整和更新。人才培养没有与国际接轨,国内酒店高等院校培养出的酒店人才本土化现象非常严重,无法适应国际化酒店的需求,难以在国际连锁酒店中担任重要职位,学生毕业后选择酒店行业进行就业的比例偏低,即便到酒店工作也只能长期从事一线服务工作,游离于管理层之外,而长期艰苦的一线工作又会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认为“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紧迫的问题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寻找本地受到良好训练的员工的占72.3%。[1]根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中国23个城市部分星级饭店的调查统计,1998年至2012年的员工流动率分别为25.64%,23.92%,24.2%,22.56%,23.41%,平均流动率高达23.95%。据另一项统计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饭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饭店甚至高达45%。其中高学历人才的流动率最高,此份调查中还提到,上海某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分配到饭店的第一年流失率高达50%,三年后只有20%的人还留在饭店业。杭州市有10家饭店近3年招聘了168名大学生,目前已流失111名,流失率达66%。其中不到1年就离开的有81名。

(3)国内的高等教育与国际上的高等教育缺乏衔接性,人才培养考核方式单一。大多数高校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并不适用于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单一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无法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国外高等教育所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专业、课程、上课时间、授课教师、以及学习的方式,这样学生能够获得很大的学习空间,期末的考核形式多样,以考试、论文、项目等多种方式进行。而我国近年来虽然实行学分制,但是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来选择课程,实质上学分制还是学年制,课堂的教学还是以老师的讲授为主,期末考核主要以考试的形式进行。

2 高等教育转型的发展战略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型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多种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培养模式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2-3]有的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动方式”。[4]有的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等方面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方式,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形成的教育本质的反映”。[5]“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目标、制度、过程的简要组合,为了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个管理活动的组织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它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6]

尽管从定义上看学者们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不同,但是究其本质是一致的。据此可以得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的人才培养活动”。[7]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活动)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是教育主题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是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8]因此,要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必须在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理念下进行。

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核心,对人才培养活动具有调控、规范、导向的作用”。[9]目标是行为活动开始之前所预想的结果,目标会影响整个行为所开展的方式和进程。

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建立新型的培养过程。培养目标要通过培养过程来得以实现,培养过程决定着培养目标的成功与否。在确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之后,需要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即培养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手段。

第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多样化培养评价方式的建立。培养评价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评估,是将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果具体化的一个过程。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拘泥于单一的卷面考核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无法全方面的体现课程能力培养的结果,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培养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国内的专家们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证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上述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单纯强调了人才培养的形式问题,而极大的忽视了酒店管理的本质问题,那就是:今天的酒店业到底需要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国际化管理人才?只有把这一问题摆在核心位置来对待,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酒店人才。

结合这一核心问题,酒店管理专业提出了VPI人才培养模式。

(1)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职业活动进行的基本条件。酒店业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远高于其它行业。职业能力主要分为:行业实践技能,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

行业实践技能:学生要掌握酒店一线人员的基本工作技能,包括前厅、客房、餐饮等部门的操作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文案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掌握酒店基层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

专业能力:在掌握基本行业实践技能、了解酒店基层管理之后,重点培养学生酒店财务管理、市场营销、酒店运营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餐饮管理、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发展能力: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之后,应该对未来个人发展和酒店行业的发展制定专业的规划,具备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例如团队协作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决策能力、战略组织能力、较高的专业性发展和领导能力。

(2)Personnel Quality Training ——个人素质培养

个人素质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酒店非常重视从业人员的人品和基本素质。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个人素质分为三个层面: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人品、道德、爱党、爱国方面的个人素质。

专业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和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明确自身的责任。

身心素质:当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家人关爱和呵护下,缺乏责任心和换位思考,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能够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正面接受他人的批评和赞赏,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3)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国际交流

到2013年,中国最大的30个城市中,国际连锁酒店的数量还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52%,推动和加强国际交流、培养适应国际品牌酒店需求的酒店管理人才将会成为国际化酒店人才培养的一个必然之举。

双语式教学,加强酒店专业英语的培训,增加英语晚读和英语角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同时与国际上的知名院校结为友好交流合作关系,为学生在国际间的学习和交流创造便利的条件;定期举办国外游学、实习的宣讲,为学生提供优越的机会。

首先,探索出一条符合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路。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树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特征的教育观、人才观,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更新推动学院教学工作的全面革新,构建基于“VPI”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课程教学重点、难点及专业技能的行业标准与实践的深入分析,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学生在掌握行业所需能力、强化个人素质的同时,重点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锻炼和巩固,包括校内实践学习与校外顶岗实习、加强国际交流等,探讨出一套具有国际化标准、符合行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为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推动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校内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国际交流的方式完成对学生专业实操技能、管理能力以及相应素质的培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在校内进行酒店管理所需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培养,通过国际交流拓展视野,接受国际化的酒店管理理念,到国外的大学进行学习;还可以走进国际连锁五星级酒店接受专业的、系统的技能培训,积累实操和管理经验,到国外的酒店进行实习,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时能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增强大学生的国际就业竞争力。

3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

3.1 校园管理情景职业化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院校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于这些院校的管理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使这些院校有效的运作,就要进行企业化的管理。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者,也是企业部门的负责人,协助其它部门的工作。

“创新和改革并不在课程指南中,它更多存在我们呼吸的空气中,饮用的水中”[10]教学的创新就在日常生活中之中。酒店管理专业采用“情境式教学”与“工学一体”的方法相结合,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利用教学酒店、教学厨房、烘焙操作室、心理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企业模拟仿真实验室、户外拓展基地等设施,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教学酒店营业期间,学生每天参与到教学酒店开展实践活动。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可以随时到教学酒店、教学宾馆开展实习,进行实务操作练习。利用资源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学生作为企业员工,通过职位顶岗、案例研讨、班组总结会等形式有机的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将科学知识、人文教育与学生实践相互渗透,方便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双语教学也被引进到“情境式教学”与“工学一体”教学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同时,让酒店专业的教师在校内教学酒店挂职,直接参与教学酒店的经营管理。这一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与实践“脱轨”的问题,使教师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为开展“企业实境,工学一体”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教师所树立的酒店职业人形象,也会对学生个人形象塑造和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2 制定“三学一体”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并将其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进而与相关课程对接。在课程的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外顶岗三者的合力效应,即制定“三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将实践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并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有意识地突出和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熟练的专业实际运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管理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在企业中“眼高手低”的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同时培养并不断巩固学生的行业意识(包括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突出复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理论知识的适用性,完善学生的职业知识结构,建立大学生服务中心、心理测评实验室、行为观察实验室、户外拓展基地,加强学生思想意识培养和心理建设。

3.3 开展“四段式”教学

按照“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顺序及学生在企业中实践与能力形成的规律及各阶段所需的技能和只是设置并安排课程,并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摒弃一些空谈大理论的课程。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递进式的阶段,即在校学习积累阶段、实习体验阶段、能力补充提高阶段和灵活应用阶段。

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在校学习积累阶段即为在学生入学后即针对行业技能开展岗位技能、行业素质培养与实践课程,让学生在校内进行实践,将其他的在校学生当作客人,锻炼对客服务,培养学生行业认知并进行岗位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习体验阶段是让学生到国际五星连锁酒店的真实岗位中去进行上岗实习。通过在酒店中的实习,学生很容易发现自身在技能或素质方面的不足。当实习期结束,学生回到学校时就进入了能力补充提高阶段,教授学生作为管理者应掌握的专业理论,并针对在酒店实习时所发现的不足,进行补充学习。在灵活运用阶段,学生们将会再次走进五星级酒店,参与到酒店中层管理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3.4 针对社会的需求,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授课方式

改变以往单一的、依靠课本和教师讲授的授课方式,着眼于社会的需求,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入到课堂之中。

改变酒店管理院校单纯地以中文进行讲述的授课方式,适应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带入到专业课的教授中来,同时加大力度对学生进行专业外语的培训。鼓励任课教师,根据行业发展动态,结合现有学生的水平,编写与国际相接轨的讲义,改变“一本教材讲十年”的刻板教学方式,鼓励教师选用国外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的书籍作为教材或参考书目(如:由Allyn&Bacon出版的Psychology and Life, Butterworth-Heinemann出版的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等),积极与国际酒店管理教育接轨,鼓励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授课经验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将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团队项目带入到课程内容当中,让学生能够更加接近行业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并不定期地邀请业界专业人士走入校园,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带到学生们当中,组织新生到酒店参观,与酒店人员进行交流,对自己未来将从事的行业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5 教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为社会提供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国际化酒店管理VPI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在授课方式上下功夫,同时还要在课程内容上与国际接轨,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行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能力,能够运用双语来进行授课。为了加强酒店专业的情境化教学,教师不再是普通意义上教书育人的刻板形象,而是像在真实酒店中挂牌的部门负责人。让教师在校内模拟酒店挂职,这一方式有效的解决了教师课堂讲授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为开展“企业情境,工学一体”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同时,教师所树立的酒店职业人形象,也能够影响学生的个人形象塑造和素质的培养。

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向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学习,在资深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建立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将资深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特点与青年教师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的特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4 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举措,只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才能有效地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本文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探讨了适应酒店管理专业的VPI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旨在通过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转型方式,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永挺.酒店优秀服务人才流失的控制[J].文体旅游,2006(5).

[2]那张军,徐建梅.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苏高教,1997,(专辑).

[3]李盛.WTO与大学本科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D].首都师范大学,2002-4-1:6.

[4]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性[C]//华中理工大学第七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论文,1998,11.

[5]刘红梅.21世纪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5).

[6]马国军.构建创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1.

[7]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2007.

[8]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

[9]张相乐.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4.

[10][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洪友,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