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构想

  • 投稿丑小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05次
  • 评分4
  • 18
  • 0

李吴磊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摘 要: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点,以取得比赛胜利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运动,它是组成体育的重要元素.随着我国竞技运动的发展和进步,竞技体育在理论和实践上也逐渐成熟,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喜爱.而高校竞技体育教学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责任,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育的发展和完善,但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竞技体育训练还存在着训练随意性大、训练经费不足、训练项目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安排训练计划、"以赛代练"增强训练效果、科学设置训练内容、有机结合技术战术训练、合理分配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等改革建议,希望以此推动高校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竞技体育;改革建议;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27-02

竞技体育训练作为我国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其特有的社会性运动特点受到普遍关注,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的竞技体育训练教师并不是专业团队,他们对经济训练的内在规律和基本原则不能完全理解和把握,不能清晰的区分竞技体育训练与其他体育训练的差别,更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和训练建议,致使许多院校参加经济体育训练的学生成绩不能有效提高,因此,如何在遵循竞技体育训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有效提高竞技体育训练效率,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训练现状

首先,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竞技体育训练中坚持训练的人数较少,调查显示,高校参加竞技体育训练的人员中,坚持系统训练的高水平、高素质运动训练队员只占15%,为了应对比赛临时性集中训练的人员占25%,还有的虽是常年参加竞技体育训练,但并未参加系统训练,这部分人数占50%左右,因此,总体而言,高校竞技体育训练中参加系统性、规范化训练的人员太少.

其次,竞技体育训练随意性较大,训练时间难以保证.训练时间是保证训练效果,提高训练者水平的前提.但根据目前对高校的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高校不能保证竞技体育训练的时间,在训练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主要是因为知道竞技体育的教师身兼数职,过于繁忙,无法保证训练时间.同时,学校运动场地不足,运动设备不够,运动项目较多,竞技体育训练的场地无法保证.此外,部分高校学生运动课程较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无法全身心的投入竞技体育训练.调查表明,大部分院校的体育场馆设置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部分高校体育馆和训练场设备陈旧、不配套,有的已经不符合当前省级或国家级比赛要求.高校对竞技体育训练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设备陈旧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导致训练无法正常进行,竞技体育训练效果不佳,学生成绩无法提高.

第三,竞技训练项目布局不够科学.部分高校不能从整体、长远的布局来设置和规划竞技训练项目,在训练中师生都容易出现急于求成、各自为战的心态.目前高校的体育训练主要集中在三大球类训练和田径训练上,学生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关注度较小.

最后,竞技训练指导教师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激增,体育教师的工作量也大幅度增长,有些教师甚至身兼数职,不仅要教授体育理论课程、相关体育辅导课程,还要负责一些群体运动训练,工作量增加,使得体育教师在竞技体育训练中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另外,由于高校对竞技训练经费投入较少,给指导教师的津贴也不足,这无疑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大部分高校对竞技训练教练员的在职培训没有落实到位,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进修机会,不能及时接触竞技训练的最新成果和要求.在实际的训练中,仍旧沿用传统的手段和技巧,导致训练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竞技体育训练的培养目标.还有部分竞技训练指导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缺乏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对学生缺乏耐性和责任心.不能发展成为当前高校竞技训练急需的,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综合型人才.

2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训练改革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训练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降低了我国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竞技体育训练水平,改善竞技体育训练现状,必须对之进行有效改革,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2.1 合理安排训练计划

马特维耶夫周期论认为竞技训练要有三个阶段:准备期、比赛期、过渡期,但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又提出竞技训练应考虑个性化问题,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应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及训练项目的具体特点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法,运动技能的获得、保持、消失都有一定的规律,但绝不是一个机械的周期性常态,僵化的安排训练准备时间、比赛时间是不合理的.这是因为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状态都不一样,运动后的恢复周期,运动期间的营养状态,对负荷刺激的适应能力都存在差异性.因此,在安排竞技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性和特殊性,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要按照竞技项目的具体周期特征制定相应的阶段性计划,并且坚持每周落实.竞技训练教师要根据自身的运动经验,用心体会负荷秩序,充分掌控训练进程走向,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

此外,在制定经济训练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板块理论训练规律,以及竞技体育的训练周期,这也是高校竞技训练改革的核心内容.目前,多数高校都是按照体育教材教法大纲安排训练进度的,这种传统框架式的训练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现代运动训练理念要求我们要在充分考虑,竞技训练教师经验和人体生物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运动训练逻辑原则,科学安排训练周期和课时计划.因此,当前竞技训练改革要充分考虑周计划与课时计划的内容目标是否统一,是否遵循训练者身体机能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板块逐步提高.由于每节课的训练项目和参与者身体机能都不一样,因此,竞技训练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针对训练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攻克训练中的难题,按步骤、分阶段逐步加强训练中的薄弱环节,最终完成训练计划.

2.2 “以赛代练”增强训练效果

在竞技体育训练中,运动技术一般是靠运动员逐步练出来的,但比赛的能力却是靠运动员打出来的,运动训练可以塑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增强运动员的适应负荷刺激能力,这也是运动员在周期变化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运动训练其实可以视为生物学意义上的机体改造过程,但比赛则是运动员之间相互配合、调适的过程,有丰富比赛经验的运动员,才懂得如何在竞技比赛中节省身体机能,最大程度的挖掘自身潜力,创造最优异的成绩.需要注意的是,“以赛代练”并不是完全排斥基础训练,而是将比赛视为训练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并不否认基础竞技训练,只是要求在准备期相应减少那些没有负荷要求的训练项目.这是因为在赛前的准备期中,负荷训练的强度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这种负荷强度的变化应以比赛的强度需求为标准.比赛在竞技训练中的作用不是单纯的依靠长期单调的疲劳训练就能达到的,它要求运动员按照比赛需求不断调整身体机能.因此,只有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才能在实践中发现训练中的问题,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不断改进,并根据自身竞技水平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或比赛对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技术环节,针对自身缺陷进行相关的体能或技巧训练,进而取得下次比赛的胜利.

2.3 科学设置训练内容

在竞技训练中,教案可以显示指导教师的预期目标,同时,教案也是竞技训练进程的基本单位.指导教师按照教案制定的训练目标安排每天的训练计划,所以,教案设置要科学合理,教案内容一般包括辅助诱导性训练、重量训练、准备活动和运动负荷强度等.每周至少要安排一到两次高强度大密度训练,其余时间要逐步减少训练密度,增加训练强度,并且要尽量使训练时间与竞技比赛时间一致.在某个训练项目的结束阶段,要注意逐步增加恢复练习的时间,恢复训练在体育竞技训练中至关重要,恢复训练做得好就可以减少队员的生病事故,强化训练效果,让队员可以以最佳的状态投入下一轮训练或比赛,避免队员因过度疲劳产生无效训练.此外,在安排训练计划时要注意详细记录核心训练的进度和效果,主要包括重量、高度、力量、运度、负荷强度运动时间等,这些记录可以用于训练后的对比分析,便于及时发现运动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队员的运动效果,挖掘不同队员身上的个性差异和潜力,进而合理安排下一步的训练和比赛.此外,指导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反思训练手段和内容,及时修改教学方法,制定更加有效合理的训练计划.

2.4 有机结合技术战术训练

技术战术训练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基本功,也是所有训练中的核心主题.这是因为,运动员在竞技训练中高超的运动能力,有赖于瞬间完成的神经肌肉联系,并进一步形成条件反射,致使队员动作越来越娴熟,进而到自动化程度,最大限度的缩短反应时间,节省运动机能,敏捷的应变赛场上复杂多变的情况.而技术战术训练正是针对赛场规则与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通过训练增强队员的敏捷度,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但队员在进行了高难度的反复训练产生娴熟的训练刺激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指导教师要在战术技术训练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再次重复训练,同时,也要引导队员将以前的训练技术与新训练的项目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应变能力.所有的运动技术在停顿一段时间之后熟练程度都会出现消退,这是神经肌肉联系上暂时性的记忆中断,因此,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技术战术训练及时强化这种记忆,以求其能够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进而实现技能战术的阶梯式强化.

2.5 合理分配战术训练和体能训练

能否合理分配体能训练和战术训练是衡量一个体育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在竞技体育训练的初期要尽量少安排战术训练,这主要是因为战术训练法不利于运动量和负荷强度的提升.战术训练要按照一定的战术原理,分小组训练,指导教师根据队员特长引导他们形成战术配合定式,并在此基础上定制多套全队配合战术,不断强化战术环节,挖掘所有队员的技术潜能,增强全队的战术能力.同时,战术训练的比重要随着队员水平的提高逐步降低,而体能训练的比重则要随之加强,尤其是在应对大机能超负荷极限比赛时,要注重增加体能训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鲁长芬,等.运动训练专业改革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1).

〔2〕石高慧.面向21世纪高师体育的发展方向及策略[J].体育学刊,1997(1).

〔3〕陶于.以赛代练习: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