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研究

  • 投稿hin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93次
  • 评分4
  • 93
  • 0

赵丽莎

(宿州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就业难引发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日益凸显,表现为自卑、自傲、攀比等心理问题,在深入分析就业心理危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辅导员角度提出了以构建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基础,以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为着力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和取得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辅导员;就业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095-03

大学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也是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当今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是十年前所无可比拟的,当代大学生要在机遇与挑战中艰难求得“生存”.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740万人,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若不能及时加以指导,则可能导致就业心理失衡,甚至遭遇心理危机,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辅导员要积极进行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干预,帮助大学生转“危”为“安”,顺利就业.

1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1.1 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职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加之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1].由于个性等内在因素及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具有心理不成熟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在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不少大学生难免会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本研究以宿州某高校2013和2014届的本专科毕业生为样本,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数学与统计学院、管理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5个学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兼顾到了文理科性质和本专科学历层次的差异以及男女生比例等问题,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5份.其中文科人数132人,理科人数236人,工科人数107人.调查发现,刚进大学,45%受访者表示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认为毕业能够顺利找到工作;43%受访者表示虽然有难度,但自己能够克服;另有12%的受访者对就业持悲观态度.经过大学四年,超过75%的受访者心态发生了改变,总体上对就业难度预期增加,仅剩23%的受访者表示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乐观,对比变化不难发现,随着大学生对大学生活及社会现状的逐步了解,就业心理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甚悲观,承受着较大心理压力.

1.2 自卑心理

目前来看,多数大学生对于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正确的审视自己,进而形成弱势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信心不足、胆怯,同时也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失望、忧郁、内疚、不安、害羞等[2].而且大学生在就业时难免会遇到面试失败的经历和工作上各种各样的打击,这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

1.3 自傲心理

这种心理在目前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自命不凡,好高鹜远,怕吃苦,急功近利,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理想代替现实,从而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烦躁、抑郁、孤独、失落等心理现象.

1.4 妒忌且攀比心理

完全公正的就业机制尚未健全,毕业生的社会关系在学生求职过程中占到一定的比重,能力最强的不一定找到好工作,综合素质高的不一定收入高的现象存在于就业渠道,那些社会背景简单、经济基础弱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产生了差距.有的毕业生就会愤世嫉俗,背后议论其他同学是依靠关系从事的某种职业,这种嫉妒的心理根本原因在于不能客观地看待社会,也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会对学生择业观念的树立和人际交往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妒忌心理产生的根源就是盲目的攀比心理,指的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了综合素质、机遇、优缺点以及家庭背景等差异,盲目攀比就业岗位,表现了大学生的择业观显得过于狭隘,就业心理不够成熟[3].

2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归因分析

2.1 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是导致其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且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素养不高、创新意识欠缺、实践能力较差等缺点,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打击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4].此外,一些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缺失如以自我为中心、功利、道德观念淡薄、固执己见等,也增大了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2.2 学校因素

高校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日益增多,但学校的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却增长缓慢,教育质量难以保障,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专业、课程的设置和结构不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在综合素质提高方面也有所欠缺,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此外,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政策教育和思想教育方面力度比较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提高、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不够深入和全面,导致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适应性差,容易出现就业心理危机.

2.3 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父母职业、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期望、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心理.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危机的诱因.现阶段的高等教育收费制,让家庭承担了较高的教育费用,家长易产生“高投入高回报”心理,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值较高,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5].此外,一些家长极为关注工作的收入状况和稳定性,倾向选择机关、事业单位,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创业热情,也容易让学生等靠家长找工作.

2.4 社会因素

金融危机促使全球经济下滑,各行各业减员增效的局面依然存在,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形势差别较大,许多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增加了毕业生求职的难度.另外,我国就业制度改革尚不深入,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机制,一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及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现象,容易造成大学生心态失衡[6].

3 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对策

3.1 以构建长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为基础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有效干预必须构建长效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制度.针对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不同原因和种类,制定相关防范、预警、监控及善后方案.以开展珍爱生命、维护心理健康等预防教育为防范措施,以建立就业心理危机评估体系及就业心理问题上报制度为预警手段,以建立不良刺激阻控系统、心理疾患治疗系统为监控办法,以完整备案、妥善安抚、责任追究为善后方式[7].其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任务艰巨的工作,必须组建好一支由各部门、机构协同配合的专业队伍,其中具备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人员及主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工干部占据核心地位,此外任课教师、学生骨干、就业指导人员、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家长和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开展好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需要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建立起“高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高效联动机制,以便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给予有效介入处理.

3.2 以提升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切入点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者,在高校就业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占有重要地位,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对有效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爱岗敬业、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辅导员要做广、做深、做全、做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服务.辅导员是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助推器”,其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8].辅导员通过与学生日常接触,应注重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教育的宣传.要坚持深入学生寝室,深入学生活动场所,深入了解学生的择业心态,做到多关心、多沟通、努力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其次,要恪守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时难免会了解到个别学生的隐私,要做好保密工作,恪守职业道德,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辅导员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进行心理辅导、消除心理危机的专业素养,还要提升培养学生骨干实施心理监护的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发布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积极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3 干预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3.3.1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两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由思想认识引发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引起的思想偏颇应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逐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并适时运用心理康复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偏激观点、消除就业心理障碍[9].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追求,不要过于功利,也不要一味求稳,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勇于创新.另外,辅导员还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求职心态,理智看待社会上存在的不公现象,正确审视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断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3.3.2 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素质提高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求职者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更高,尤其是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德、智、体、美才能全面发展;只有心理健康,才能不断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高素质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辅导员既要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心理素质.从新生入校开始,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和专业教育,辅导员就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地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分别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并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就业前景及市场需求情况,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运用各种测试手段,帮助学生分析自我,并将培养职业素质融入到专业知识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中.

3.3.3 关注就业困难群体和取得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泛指由于家庭、经济背景、社会关系、生活经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品质的完善程度、身体条件、所学专业及在某些方面有欠缺的,不能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群体[10].就业困难群体是开展就业指导的重点和难点,辅导员在开展就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时应将就业困难群体视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在日常工作中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帮助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实际困难,关注他们的情绪波动和思想变化,做好与家长的互动工作.同时应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帮助,尽力给予困难群体公平竞争机会的就业环境,增强他们度过难关、走向社会的勇气和信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重鸣.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华东师范大学出社,2007.

〔4〕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Z].北京联合大学,2010.

〔5〕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2.

〔6〕丁惠灵.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矫正[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6-148.

〔7〕程永生.就业困境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3-115.

〔8〕张鹏程.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52-55.

〔9〕李亚红.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及辅导策略探讨[J].现代交际,2012(1):5-6.

〔10〕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11〕Lazarus R S. Toward better research on stress andcoping[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0,55(60):323-329.

〔12〕Somerfiled M R. Stress and coping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Theoretical advanc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J].American Psychologist,2011,6(3):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