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充盈作用

  • 投稿云界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147次
  • 评分4
  • 34
  • 0

王 冕

(东北财经大学 体育部,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陈旧、枯燥的弊端,本文基于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开发与运用的视角,对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创新与充盈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行解析,对其相关的运用途径进行探讨,旨在于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发展,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民间体育活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充盈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10-02

1 引言

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社会化”的需求愈加强烈.受此影响,调整与优化现有的教学体系,制定兼具适应性与实效性特征的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资源共享,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此,本文在全民健身运动的促进下,基于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的挖掘、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依据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全面解析开发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充盈作用,并对其相关的发展途径进行探讨,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创新,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为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2 民间体育活动的基本特征

所谓民间体育活动是指流行于民间,具有明显的民俗性特征的体育健身活动.民间体育活动大多以体育游戏的方式存在,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以及行为方式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民间体育活动遗存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娱乐活动当中,是人们对生活、生产以及思维等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并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加以有机的体现.民间体育活动之所以能够长时期的存在并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这与其独有的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对于场地的需求具有明显的随意性.运动场地是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制约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首要因素.民间体育活动产生于生活、发展于人们的生产实践过程,是依据自然条件、生活习俗而凸显出因地制宜的特征.因此,对于场地设施没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有些项目对于场地设施甚至具有零需求.由此可见,对于场地设施需求的随意性,是民间体育活动得以生存、发展与沿用的重要保障.

其次,具有突出的趣味性.绝大多数的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由游戏演变而成的,在有效地保留了自身游戏特征的基础上,有效地融入了健身元素,使得参与者在体验与享受其特有的趣味性的同时,达成健身的目的.例如跳房子、踢键球、跳皮筋、扔沙袋、打陀螺、跳绳、竹竿跳或者滚铁环等在民间广泛流行的体育活动项目,无不凸显这一特征.

第三,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开放性与自主性.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受组织形式的限制,人们在闲暇时间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随时随地的进行.既可以个人参与,也可以结伴开展.这种摆脱了繁琐的组织程序与规则限制的体育健身活动,呈现出组织形式上的开放性以及参与形式的自主性等其他体育健身活动所无法比拟的特征与优势.

第四,具有普遍适应性.民间体育健身活动滋生、流行于民间,为广大民众所认同,是一种老少咸宜的体育健身形式.仅以踢毽子为例,不仅适合于儿童的参与,而且对于成年人或老年人而言,也是一项深受其喜爱并热衷于参与的体育活动项目.

第五,具有极其重要的传承性.民间体育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其发展的社会进程中,产生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体育活动,形成了一个博大精神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整合,其实质是对民间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彰显民族特征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第六,具有重要的教育性.民间体育活动集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以及健身性于一体,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地域特征以及风俗习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通过参与民间体育活动,有助于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沿革,接受其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在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同时,增强对民间体育文化的了解与认知.

3 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在充盈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程中的作用分析

3.1 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长时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体育教学在发展取向上存有较为严重的局限性,以追求高达标率作为体育教学核心目的,因而造成了“唯成绩论”思想的泛滥.受此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被长时期的沿用,使之因缺乏必要的创新与拓展而凸显出较为明显的陈旧性与单调性.这对于致力于实现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无疑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而开发与运用民间体育活动项目,使之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全新元素,不仅能够有效地修正传统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以及缺乏创新等弊端,同时,更能够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而民间体育活动的融入,使得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取向愈加清晰,社会实用价值愈加凸显,进而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2 确保社会化元素的有机融入,为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融合发展提供保障

民间体育活动在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广大民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重要形式,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改善现阶段我国群众性体育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进而为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与普及创造有利的条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运动的日益普及,对于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积极引入社会化元素,促进新型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实现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性发展,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积极开发民间体育活动、有效地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对于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全新诉求,同时,更能够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融合性发展的进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

3.3 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促进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

民间体育活动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所蕴含的趣味性、普及性、简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指向.因此,充分开发民间体育活动,并在对其进行有正对性的优化与整合的基础上,将其有效地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满足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符合“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民间体育活动所蕴含的“纯社会化元素”,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使得民间体育活动成为高校学生未来参与社会体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进而确保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自主生成.

3.4 凸显高校体育教学的传承功能,实现对民间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体育健身技能、促进其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确保其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承担着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任务.民间体育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民俗习惯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此,通过对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引入,不仅能够实现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拓展与充盈,同时,更能够有效地发挥高校体育教学的传承功能,通过高校体育教学的“虑化”,使得民间体育活动的文化元素愈加“纯净”,进而实现对民间体育文化有效地继承与与全面的发展.

4 民间体育活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途径

4.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开设蕴含民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教学课程

开设蕴含民间体育活动内容的教学课程,是实现民间体育活动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最具实效性的途径.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摒弃“固步自封”式的发展观念,积极迎合社会发展的形势,根据学校自身的资源状况,并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向与发展需求,在进行有机整合的基础上,开设诸如毽球、珍珠球、飞盘、跳绳等具有民间体育活动特色的教学课程.这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民间体育活动的接触、体验与了解,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迫切地学习需求.

4.2 摒弃唯成绩论思想的误导,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确立

唯成绩论教学思想的弊端在于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取向的制定产生误导,进而将教学活动的发展目标局限于对达标率的过度追求,致使教学行为凸显功利性.而开发与引入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是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感召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动,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现存弊端而实施的创新行为.因此,为了确保创新行为的实效性,则必须彻底摒弃唯成绩论思想的误导,修正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取向,以切实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不仅是民间体育活动有机融入的必要条件,同时,更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蔡有志,留森华,陈岭.我国现阶段大众体育活动的特点与对策(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1).

〔2〕周辉.对普通高校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探索[J].学校体育研究,2000(4).

〔3〕欧阳萍.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

〔4〕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体育学刊,2000(3).

〔5〕呼世珍.从终身体育看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方向[J].太原大学学报,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