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乒乓球训练课有效性”研究

  • 投稿唐宝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979次
  • 评分4
  • 26
  • 0

高 风

(嘉兴学院 体军部,浙江 嘉兴 314001)

摘 要:以心理学、人才学、训练学等学科为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分析传统的乒乓球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以“有效性”变革训练,指导、引领乒乓球教学,通过分层教师,“互助学习—问题训练”训练模式、以赛入景等方式,提高学生乒乓球学习兴趣,促进其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乒乓球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乒乓球;训练;情景;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179-03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教育厅基金项目(Y201330100)

在乒乓球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其有效性,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术,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谓教师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不绝讲说,学生默默聆受”.从大师的教诲中可以看出,提高乒乓球教学的质量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在训练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内容为媒介,通过教师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原理,提升能力.作为乒乓球教师,深刻体会到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乒乓球技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乒乓球教学中,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苦恼,高耗低效的学习状态在乒乓球训练教学中屡见不鲜.因此,能否运用“有效性”的教学理念指导乒乓球训练,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本文就此做些探讨.

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教学方向

1.1 传统训练中存在的弊端

首先,在教学时教师整堂灌、学生整堂练.无论学生掌握多少,教师大多只允许学生按照讲解的动作要求开始训练,训练时除了乒乓球的声音、教师讲解的声音之外不允许出现任何动静,“严肃”“沉寂”“正危襟坐”的课堂气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合作以及质疑,学习能力得不到快速、有效地提高.

其次,教师方式较为死板.在制定乒乓球训练计划时,不考虑其年龄差距、水平高低、打法类型等,基本上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套计划一练到底,并没有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来因材施教,训练方式较为死板.

第三,评价体系较片面.学生训练水平的高低通常以比赛的输赢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胜者为王”的思想占着主导地位.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比赛的偶然性,单一的输赢标准并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的球技以及训练水平.

第四,在训练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球技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训练.由于乒乓球训练的特殊性,运动的竞技性与对抗性决定了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生角色,其一举一动更应展现运动员的风采,因此,只注重乒乓球技能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形成运动员应具备的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和不服输、不怕输的心理素质.

1.2 注重训练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进行思考,使训练场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战场,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同时,要让训练过程成为学生高技艺和高品质的养成过程,再不断地进行巩固,从而使其能在比赛过程中发挥出正常或超常的水平,让学生通过训练和比赛养成心智成熟的运动员品质.

首先,在课堂训练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训练理念,以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发展学生心智为重要目的,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索,变“正危襟坐”的讲堂为主动、生动、互动的训练课堂.其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实施分层训练.对不同训练程度、不同打法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做到了解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分类目标.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第三,改变传统的训练方式中以输赢为主体的单一评价方式,确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以动态的目光关注学生的训练,用多元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替代单一的评价方式.第四,依据竞技运动的特点,用运动心理学的理念指导学生的竞技心理,使其在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形成自信、阳光、健康的竞技心态,以养成学生在训练中磨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比赛中勇敢顽强、不畏挫折的临场作风.

2 “有效性”训练的思路

提高训练质量并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有效性”的理念意在摆脱那些传统的无效形式,注重有效提高球技的方式和内容,通过教师有效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原理,提升能力.

2.1 实施分层训练,构建教学训练的合理框架

事物的结构是否合理,对其功能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合理,会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1]相反,如结构不合理,整体的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甚至出现负值.在乒乓球教学时,如对于一项正手攻球的讲解,教师示范得非常认真,不厌其烦地讲解动作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但学生却产生了对这项学习内容的不同态度,这是由于不同年龄和层次的学生对乒乓球的理解以及机体感受的不同造成了对正手攻球理解上的差异;如教师讲解得过于基础和繁琐,则层次较好的学生会出现腻烦、无趣的心理;同理,讲解得过于深奥,动作要求过于严格,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便会觉得无法理解和完成这项技术动作.这种无分层、无结构的训练无疑是对学生训练兴趣的一种挫伤,从而使得训练质量差、效率低.因此,对学生进行合理、因地制宜地分层势在必行.

具体的做法是依据队员水平、潜力、年龄的不同细分为高、中、低三个不同的训练小组.低水平段的学生以培养兴趣爱好、匡实动作基础为目标;中水平段的学生以培养技战术意识、比赛与训练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为目标;高水平段的学生以形成技术打法,提高比赛分析总结能力为目标.通过分层训练,致使三个水平段的学生在训练内容上相互独立、在训练形式上相互衔接、在技能上有同等进度的上进.在训练时要有区别地对待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即对于高水平段学生的要求更注重质的提高,对低水平段的要求更注重量的积累,对中水平段的学生则更注重有爆发力地向高水平段学生冲击的能力.

2.2 形成“互助学习——问题训练”的有效训练模式

所谓互助学习就是转变传统的由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方式,从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训练中注重引导导的作用,通过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之间互教线练、互帮互评为主要练习方式,进而达到提高训练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引发教学共振的效果.

为了实现互助学习,在乒乓球训练中需特别加入“三个一”的训练模式.所谓“三个一”就是指把训练场让给学生,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一套发球、提一个问题、讲一套战术.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充分扮演一个质疑者、合作者和探究者,从而形成互教、互学、互评的训练体系.所谓教一套发球是指每周推选一位发球“小导师”,由“小导师”讲解自己最为熟练的一套发球,学生进行练习,“小导师”纠正.该环节小导师首先要了解对于不同水平段学生的重难点要有所不同,从而引导小导师带领高水平段的学生提高发球质量,中、低水平段的学生掌握发球要领.从教一套发球中力争让“小导师”懂得如何教、如何纠正错误,从而在以后的训练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学习别人的优点,达到集思广益、各取其长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2].可见提出问题是探索新知的必行之路,是形成互动、生动训练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训练中应鼓励学生敢思敢想、奇思异想,形成能问、善问、会问的习惯.设立一个提问题环节,也就是为日常训练增添质疑答疑的环节.即质疑由学生提出,答疑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可以说,提问题环节是进行问题训练的重要部分.它是指每周设立答疑日,以学生不会或从错误动作引起的问题入手来引导学生质疑.之后,教师应以该问题来与学生进行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指导学生进行疏疑.最后由学生自己制订出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开始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一周有的放矢的训练,完成解疑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青少年及儿童来说,分享是与独占、争抢相对应的,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人格的表现,是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用比赛的单一评价模式,用讲一套战术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分享一套乒乓球比赛的技战术.使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从自身打法出发,以分享技战术的方式拓宽学生的比赛战术思路,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达到训练与比赛结合,技术与战术相结合的目的.下面以一次训练为例,看看学生分享一个战术的过程.

教师:现在哪位学生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比赛战术?

学生1:我在打9:9的关键球时,运用发球,先发对手正手短球,之后在打对手反手长球,用这种方法得分非常有效.

学生2:这种技战术我也用过,但是比赛时效果却不佳,往往被对手识破.

教师:为什么同样一套战术,却在比赛中适应不同的人呢?

学生3:这是因为关键球时大家在比赛时都非常紧张,击球的质量往往会下降.

从这一事例来看,学生1的发球质量较高,发球抢攻可以有效运用.而学生2可能由于发球练习时不够认真,正手短球往往发成了正手长球,因此会直接被人扣杀.可以看出,学生实战经验的分享不仅仅是一套战术的运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碰撞,打法的探究,而如果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往往会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以学生之间分享同一套战术的形式,更能让学生懂得理论在实战中的重要性,但实战中还要灵活运用.

2.3 以赛入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刚开始接受乒乓球训练的队员具有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情绪易波动的特点,在比赛中往往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比分的层层递进,裁判的误判,突然出现的擦网擦边球)而导致心理的紧张,临场比赛不适应,影响水平的发挥.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走出心理困境,如何利用有效的训练营造出激烈的比赛氛围使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提高,这些都是赢取比赛的重要训练内容.笔者觉得用情境教育的方法比较有效.具体可采用三步走的方式引导学生入境.

2.3.1 带入情境,感知赛场氛围

让学生模拟比赛的裁判、队友以及教练,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营造赛场氛围,增加学生对赢取比赛的重视程度,以造成紧张、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心理表现.

2.3.2 分析情境,理解紧张实质

通过模拟情境再现出比赛中的各种紧张情况,例如8比8关键比分段的时候、8比3大比分落后的时候、11比11比分胶着时的紧张状况,用运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发挥团体合作的作用,找出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2.3.3 重现情境,理论应用实践

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知识的应用.当学生掌握了克服自己心理焦虑问题的方法后,在训练时大脑中要重现比赛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自信,在实践中逐渐成熟.

3 结语

在教师指导下的乒乓球课堂教学及训练中,要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训练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中体现动作的形成过程,在训练中倡导参与和技能提高的表现过程,让学生主动、民主、自由有效地参与学习,才是真正在乒乓球教学中达到切实有效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训练效果,最终达到早日成才的训练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施文琴.立足生活 超越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教师版),2005(1):10-11.

〔2〕苏德毕力格.农业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结构一体化模式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