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对策

  • 投稿杨西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52次
  • 评分4
  • 67
  • 0

贺秀云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逻辑分析法,对高校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体质弱势群体不断增多的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为以后尽早构建和完善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殊体育教学体系”提出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01-02

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结果分析显示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每况愈下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数量和范围的不断增多,也对我们当今的高校体育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继续使用普通的体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只有全面的了解现在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的现状,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宜的体育课程及其相关配套条.

1 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现状

1.1 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育教学现状

1.1.1 课程的名称与定位相矛盾

根据国家规定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对病、残、弱人群开设特殊体育课程——“保健课”,它与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相符.对普通学生开设的“保健课”具有普适性和群体性的特征,而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设的“保健课”,在目的上更倾向于教授学生对自身的身体健康管理和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所以,将课程定位为保健课是不恰当的.

1.1.2 课程评价体系不统一

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受学校自身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课程评价体系中,做不到统一标准.在部分院校评价设置中,忽略了对学生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评价,评价方式简单、难度较低,但选修保健课的学生体育成绩最高只能拿到70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公平、公正的态度.

1.1.3 学校对“保健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保健课是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设的,虽然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加,但和正常体育教学人数相比相差极大.由于人数不多,大多院校都不能足够的重视该门课程,出现部分学校将这类课程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是上课时间不能固定.这种授课形式会对体育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1.1.4 课程、教学内容单一

受上课学生自身身体形态和机能的限制,大多数院校在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上比较单一,主要授课内容有太极拳、球类活动等.从理论上看,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应当接受个性化教学内容,统一的进行单调、相同的课程只能起到普适性,不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起到健身、保健的促进作用,使体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面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大学生,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更要教会学生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进行体育锻炼.

1.1.5 专业师资的匮乏

由于该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培养的专业师资数量不多.全国只有少数体育院校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师资力量.现阶段多数高校的保健课和相关课程活动都是由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的,在上岗前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在对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专业知识的具备上都有所欠缺.相对普通体育教师的要求,要更加有耐心和恒心.

1.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方面不够积极,从思想上没有加强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缺乏形成良好的体育参与意识.

1.2.1 政策因素

国家制定体质测试相关政策的时候考虑到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身体条件,规定身体具有缺陷、患有慢性疾病、心脏病、先天发育不良等其他疾病或是不适宜参加规定项目测试的学生可以经本人申请,免于参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的初衷是照顾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避免因不适合的体育活动造成伤害,不是表明他们不能参与其他体育活动.学生对政策的曲解导致从主观意识上认为自身不适宜参与体育活动,又缺乏相关健身知识和指导,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健身器材和场地,也没有相关的学校或学生组织部门组织适合他们的体育活动.时间一久,就会导致体质弱势群体学生逐渐远离体育锻炼活动.

1.2.2 学生心理因素

部分学生受小学、初高中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对体育活动产生了心理上的厌恶或抵制情绪,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多年的体育学习并没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1.2.3 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因素

部分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在身体条件方面有疾病或是残疾,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发展.在面对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学习时,会从主观上认为自己无法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从而不积极的参与与体育相关的课外锻炼活动.

2 高校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对策

2.1 构建体育特殊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体育的特殊教育从认识、引进、推广到实践都较为滞后.只有明确特殊教育的教育理念,才能进一步构建体育特殊教育体系.我们不能将遇到的问题归咎于那些不能完成正常体育课教学内容的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应当从我们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克服困难去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和参与的需求.借鉴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构建和发展,结合我国当前学生体育教育形势.认为应当构建并逐步完善“体育特殊教育体系”,力求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教育的需求.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因为授课对象是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许多院校在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难点.主要问题是学生情况各不相同,很难将其细化分类再具体因材施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在已经开授的课程中,课程和教学内容多是受院校现有资源和条件的限制,仅能开设的几种统一式教学课程.从教育的理论上讲,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情况的学生应当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对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上,也应当做到个性化教学,虽现阶段不能做到对所有学生情况进行细化分类,单独教学,也可以大致将学生依靠身体情况和疾病种类划分为不同类型,对应的开设适宜课程和教学内容,例如:小球类、武术、保健养生类等等.丰富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

2.3 完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

在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体育教学成效的评价时,不能够一味的注重考试的结果,也不应当设置体育成绩的上限(不超过70分或不超过80分).更应当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学习之前,应考虑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对其具备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估;在课程结束时,再对其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水平做新的评估,对其提高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生和教师共同签字确认最终要完成的学习目标,依照其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为最终的体育成绩.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4 专业师资的培养

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该课程与普通的体育教学课程存在差异.不仅仅包含传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会涉及到特殊教育应具备的心理学、运动保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等多方领域的综合应用.因此,首要的任务是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深入学习体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也要增强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体育教学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就是在社会大背景下考虑长远的发展,在高等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开设特殊体育专业,培养针对型人才和师资,逐步取代各高校中普通体育教师的兼任教学,最终形成专门教师教授特殊课程.

2.5 完善学校场地及设施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有一部分人不能像普通大学生一样使用正常的体育场地、器材等,但各高校乃至各高校很少有学校具备专业的场地和器材供学生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质弱势群体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忽视了对他们心理、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承载着体育教育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理念,高校应当努力增添适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活动的场地,购置专业的活动设施和器材,从硬件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于晓东,李雪峰,钱来.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5):90-92.

〔2〕李波,岩岗研典,朱琳琳.日本高校体育特殊教育实施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4,30(4):1-7.

〔3〕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9(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