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大学生的希望感教育研究

  • 投稿好德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808次
  • 评分4
  • 59
  • 0

仲李云,贾林祥

(江苏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摘 要:希望(hope)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近些年来受到了心理学界不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希望与个体的积极情感、学业、健康以及职业等息息相关,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论述希望感的概念与功能等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水平的必需,是拓展希望理论的价值与意义的必需.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希望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46-02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进行研究,即以幸福感为中心,以积极社会制度、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作为三个支撑点,十多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逐步从学科理论的框架转向对诸如希望、宽容、满意、感恩以及乐观等具体的概念的深入性探讨,并且研究的领域拓展到了实践应用的层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关希望的研究逐渐进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视野.

希望是个体对于一件事情的坚持和渴求,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精神医学与心理学领域都开始对“希望感”的概念进行了关注,其中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是Snyder所提出的希望理论,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性的思维,它涵盖了个体对于自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念以及激发个体沿着既定的目标轨道前进的必要的动机的信念和认知,这其中包括了希望感的三个重要性的概念,即目标、路径思维与动力思维[1].不少研究已经证实,“希望感”作为一种个体的特质,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其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比较良好[2];他们能够很好的处理诸如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状态,解决和面对问题的能力也比较强一点[3];大学生的希望感与自尊、焦虑、主观幸福感、应付方式以及抑郁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相关,希望感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感和幸福感,会以更加成熟的、积极的方式和手段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4].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希望感的相关内容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十分重大.

1 希望感的功能

不少的文献研究都说明,希望感的提高,能够为个体其他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增强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能够进一步改善个体整体的心理机能.从生理角度看,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身体功能障碍以及疾病等所带来的难过和痛苦;从心理层面分析来看,希望能够带给人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苦境,给人一种能够改变和摆脱目前不理想的处境的一种坚定的信念,让人们不屈服于现实的阻挠,勇敢的朝着既定的目标轨前进;从社会功能的层面分析来看,希望有助于促使个体维持基本的生活,不断地强化个体社会功能的适应性,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希望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多个方面给个体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让人们体会到更加强烈的幸福感.关于这一点,我国学者[5]也曾论证过,希望感以及各个因子都与主观幸福感息息相关,并且路径思维和动力思维联合起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说明的是,高希望感的大学生有可能体会和感悟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当他们充满希望之时,能够自然而然的迸发出强烈的动力去追求自己所制定的目标,目标的实现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对下一个目标保持着期待和希望,而且也让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有了更真实的幸福感,促使他们在感受生活的美好的前提下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从彭辉的研究[6]分析得出,如果个体具有比较高的希望感水平,那么他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有可能运用更为积极的应对和处理方式,希望和其他积极的心理品质有着非常显著的关系,比如希望与自尊、乐观有着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高希望的个体有着更为积极的心理暗示、更加明确的生活目标.所以当他遇到比较麻烦的问题之时,个体会自然而然的倾向于运用积极的手段去解决和完善问题,反之,个体则可能会采取消极的方式去应付,比如否定、逃避问题等方式,这显然不利于个人目标的实现.针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常常因此困惑、茫然,甚至走入一条死胡同,阻碍了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成长.若是大学生能够具有较高的希望感,即使他们在难题的当时无法及时解决好问题,但他们也会相信难题终会过去、事情总会解决、目标总会实现.

还有,有关希望感的研究发现,希望感水平高的学生能够更强烈的满意于自己所获取的学业成就,他们的人际关系也较之其他同学来说更加融洽[7],他们习惯于将希望描述为积极的自信、关于未来的动力,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准定位和意义.现如今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另外一个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就是人际交往,对他们开展希望感教育,培养他们较高的希望感水平,能够激发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学业上有所进取,而且为他们赢取了更多的人脉,培养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除此之外,利用希望理论能够对心理进行良好的调节,其中,借助于自我意念对心理调节就能够证明这一点,也就是说,高希望感个体的积极情感会明显多于消极情感[8].

2 引导大学生培养高水平希望感的良好对策

大学阶段是个体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不但要经历生理上的日益成熟,更要经历心理上的最终成熟,根据埃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所划分的年龄阶段来看,大学生属于成年早期,他们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不少自我矛盾与发展压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社会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这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今的信息时代,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难免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和压力.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主要包括经济压力、前程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突发性压力等,若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将会发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近些年来社会上所发生的比如大学生自杀、大学生犯罪入狱等不良现象就是学生无法正确应对压力的表现.在分析积极心理学背景下的希望感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探讨合理的措施以提升大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智的处理所遇到的困惑和压力,而且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参考.我们可以考虑从以下一些方式着手:

开设希望课程.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大学生的希望感教育可以充分抓住这一契机,为大学生开设专门意义上的希望课程,课程开设的形式可以是以希望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融入希望理论的公开课、主题性的希望知识研讨会议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形式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引导他们自主性的融入到希望课程中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特别强烈,他们渴望受到更多的尊重与理解,作为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可以在遵循学校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将某些课堂交由学生去支配,鼓励学生积极的上台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在此进程中要仔细聆听,并给予深刻的评价和建议,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对希望感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其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尽可能地多关注希望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希望感水平低的学生可能会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容易停止追求目标的脚步,可能在遇到难题之时选择退缩,可能会对未来抱着消极性的态度和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为了充分了解希望感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相关教师与学生代表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日常观察、主题性的拓展训练活动等多种有效的途径,掌握所有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从而采取合适的关注策略.比如教师可以在学业上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从学业的成功中体会和感悟到高希望水平的重要性.获得较高级别的奖励以及学业成绩良好的学生在总体的希望感水平以及动力思维等方面会高于其他的学生[9],这就说明学业成绩等因素与希望感是互惠互利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作为学生代表,要主动的亲近希望感水平较低、平日话不多的学生,努力与他们成为真心朋友,在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情况下提升他们的希望感水平.

营造充满希望的校园文化.在校园组织中,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他们所主动付出的努力、时间等要超出组织所要求的[10].因此,学校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为学生营造更加轻松、和谐的校园氛围.比如可以借助于在学校的各个宣传栏张贴海报、学生手册内容的补充、精彩的校园活动的经常开设、学校网络平台的完善等方式,让大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更多关于希望、快乐、幸福等积极的氛围与情绪,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需要注意的是,希望感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切忌盲目乐观,要本着立足实践、实事求是的原则的基础上,真正的发挥出希望心态的价值.

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目标动力系统.合理的目标系统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涯、生活理想等提供必要的帮助.而目标是希望理论的核心部分,教师与家长要在通力合作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性格特征、学业水平等因素的不同,结合实际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目标,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还有,相关研究证实,大学生的希望感与应付方式、心理控制源等有着显著的相关[4],希望感水平较高的个体往往会采用更成熟的方式去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压力和困难,而大学生在学识、阅历等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具有局限性的,这就需要教师以及家长经常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之时要积极的为他们出谋划策,通过生活实例讲授、实践训练等手段,引导学生学会从容的应对难题、攻克难关,为其目标的实现作出更积极的努力,为他们希望感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希望理论,作为比较新颖的心理学发展视角,其重要作用与意义不言而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大学生开展希望感的教育研究,能够为他们迈向更加光明的人生道路提供帮助,能够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良性开展提供参考,能够为希望理论的进一步延伸提供活力.希望,一直存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海贤,陈洁.希望疗法:一种积极的心理疗法[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2(1):121-125.

〔2〕Lazarus A A. Toward delineating some causes of change in psychotherapy[J]. Professional Psychology, 1980, 11: 863-870.

〔3〕Snyder C R, Irving L M, Anderson J. Hope and health[M]. / / Snyder C R, Forsyth D R. Han 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Elmsf ord, NY: Pergamon Press, 1991: 85-305.

〔4〕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2).

〔5〕刘会贵,潘孝富.领导者的希望和自我效能感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学探新,2011(02).

〔6〕彭辉.基于心理学的高职学生希望感研究[J].广西教育,2013(43).

〔7〕Barlow,Patrick John. The measurement of optimism and hope in relation to college student retention and academic success[J].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2003,63(8-B):39-69.

〔8〕王磊,陈旭,吴晓亮.希望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04).

〔9〕禹玉兰,罗军,李俊娇.大学生希望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5).

〔10〕郭传辉.大学生希望与自尊、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