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安徽省宿州学院为例

  • 投稿Andr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287次
  • 评分4
  • 98
  • 0

井红波,刘 领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本文全面分析了安徽省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2012-2014年就业情况,在总结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提出适合并促进本专业就业,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质工程;就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0-03

安徽省宿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按照以工科为主、应用性、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升本以来新建了诸多工科专业,其中地质工程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通过对近三年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并促进本专业学生就业,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与建议.

1 近三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012-2014届地质工程专业毕业人数分别为68人、66人和75人,累计214名,学生规模总体变化呈上升趋势.2014年初次就业率为91.25%,高于2012年的88.24%和2013年的74.24%,尤其比2013年有一个跃升.反映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比往年有所增强.近三年地质工程毕业生毕业后考研的累计有55人,到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有150人,无人自主创业,无人出国出境、应征入伍与去基层就业.说明继续读研深造和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是当前毕业生的主要选择.

1.1 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4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皖北其他地区就业的为8.62%,比2013年的4.25%增加了4.27%,在省内其它地区就业为27.59%,比2013年下降了6.79%.在安徽省内就业的为44.83%,比2013年的48.94%减少了4.11%.该专业在省外其它地区就业的占55.17%比2013年的51.06%增加了4.11%,2014年在长三角就业的比2013年有所下降,在珠三角就业的为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分别占17.24%和6.9%,比2013年有所上升.尤其是东部地区,2014年为31.03%,虽然比起2013年的48.94%减少了17.91%,但是说明这一地区对于毕业生更具吸引力,一直是近两年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去处.学生不去西部工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工作艰苦、工资低,甚至没有切实的安全保障.而大城市工资相对高,且保障程度高,再就业几率高,更具吸引力.[1]比较近三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选择宿州市就业的变化幅度不大,选择皖北其他地区的大幅减少,省内其他地区就业的人数在2013年大幅增加的基础上有小幅下降.说明欠发达的皖北地区随着煤矿行业的萎缩,对毕业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

1.2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由表2可以看出: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较高,2014年达到了48.28%,高出2013年的23.28%,其他企业也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流向.体现出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专业相符度高.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往年都高,说明选择稳定工作的毕业生开始增加.到其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2013年和2014年均达到40%以上,远高于2012年的28.36%,说明近两年中小企业依然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处,就业的灵活性较大.由于专业性质的局限性,近三年无人去基层就业.

2 近三年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特点

2.1 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专业方向基本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

地质工程专业近三年对口就业率分别为80.36%、87.87%、83.56%,平均对口就业率达到83.6%,证明了目前的培养方案是基本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的.

2.2 毕业生主体服务于地方,就业定位基本符合学校培养目标要求

2012年至2014年的毕业生在安徽省就业的比例每年分别为67.16%、71.88%、44.83%.2014年虽有所下滑,但不影响毕业生主体为安徽地方服务的大局.这一方面和本院学生多为本省生源,回本省就业的人数较多相关,另一方面说明学院的培养方案合乎“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要求,与学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是一致的.

2.3 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面增宽,就业渠道多元化

2014年地质工程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1.25%,高于2012年的88.24%和2013年的74.24%,尤其比2013年初次就业率有一个明显的跃升.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毕业生已不局限于对口就业,跨专业多渠道就业特点明显,除在资源勘探和煤炭两大系统就业外,逐步拓展到城建、石油、铁路、水电、测量等数十个行业和部门,另有相当比例的同学选择从事与地质相关的科学研究.[2]除此之外,就业单位的性质也呈现多样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民企等都是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去向.就业渠道多元化符合“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导向.

2.4 就业地点辐射外省

2014年,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选择到省外就业,一方面因为地质工程专业外省生源占有相当比例,他们多选择距家较近的地方就业;另一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地域优势、中部省市的崛起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吸引他们到省外就业.“长三角”是毕业生热衷的地区之一.近三年,“长三角”地区毕业生流向比例分别为13.43%,29.78%,12.07%,这一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一直是地质工程毕业生省外就业的重要地区.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江浙地区经济发达,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待遇较好,发展空间大.

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开始打开.2012、2013年就业百分比分别是7.46%、2.12%,2014年中部地区增加到17.24%,西部地区为6.90%,分析其中原因:中西部地区人才需求紧缺,尤其是地质工程等工科类专业、艰苦行业,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需求量大.应继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拓宽就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发展.

3 近三年地质工程专业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革,就业服务质量有待提高,专业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通过发放问卷70份,收回63份,统计了地质工程毕业生对就业教育就学的满意度.满意比率分别为:职业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82%,学院提供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平台76.19%,学院开展的招聘活动94%.

这种现象反映出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不足,教学模式陈旧,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毕业生的需求,课程形同虚设,毕业生不感兴趣,没有积极性.目前的培养重点限于学生知识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学习优异的同学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学院还没从根本上把就业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是“重专业教学、轻就业指导”,没有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硬件投入不足,供学生查询信息的网络规模偏小,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对照专业化标准还有差距.

3.2 人才市场地质类人才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对口就业难度增加

地质工程专业前两年需求大,待遇高,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出现所需岗位逐年减少的趋势,尤其是煤矿产业.人才市场中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明显,加上国内老牌地质院校的毕业生整体质量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宿州学院这类转型本科院校,所以毕业生就业较为分散,对口就业出现下滑,难度增加.同时,地质毕业生从事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等,因资源分布、项目因素长期在外奔波,一些艰苦行业如下井勘探、边远地区勘查测量等使毕业生的流动性较大.

2013年地质工程专业对口就业率达到87.87%,比2012年的80.36%高出7个百分点,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014届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总共就业74人,其中对口就业人数为61人,对口就业率为83.56%,相比较2013年的对口就业率87.87%,有所下降,究其原因,近两年,国家对矿业资源的开发采取了限制政策,燃煤等能源扩大了进口力度,使国内煤矿产业受到冲击,相关就业岗位减少,从而导致对口就业率小幅下降.也反映了随着地质类行业的下行,毕业生的就业面已不仅限于本专业,而是呈现多元化.另外,依照现有培养方案,地质工程专业就业局限性较大,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所获取专业资格类证书的途径不多,不利于毕业生灵活就业.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促进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宿州学院是省级示范应用型高校,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的主体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其次才是研究型人才.针对这一特点,结合面向周边地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的培养模式就应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相结合.

4.1 强化市场导向,增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适配度

地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密结合市场,与社会需求保持一致.通过经常考察就业市场,找到社会需求的缺口,从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师要到企业顶岗,掌握最新知识和最规范的操作技能.应及时更新仪器设备和管理软件,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就业要求.课程的开设要与企业对接,知识的传授,要与企业的需求对接,必要时,可邀请企业管理或技术人员担任授课教师.

教学中,除了给学生讲授地质知识、数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还要传授机械知识、材料知识、计算机等以及经济核算、会计学、工程质量、工程设计、社交、人文环保和法律等一系列学科的基本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应付实际工作.[3]进而在人才市场中提升就业竞争力.

4.2 提高实习实训平台,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顶岗实习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并且顶岗实习大多针对就业安排.[4]因此,应加大学生就业实习、实践的力度.就业实习、实践应结合3+1培养模式科学安排次数,大四第一学期引导毕业生自主实习,培养就业能力,以实习促就业.要让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最规范的管理、最前沿的理念,为学生走向社会充分就业打下基础.实习就业基地最好选择经济较发达地区、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开发区、高新区等,或者大的集团公司,有利于集中地质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就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实习基地成为地质院校培养人才的平台,同时要加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力度,共建硕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培养应用型、专业型、复合型人才.[5]

4.3 改革传统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增强指导实效,着力培养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要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大一至大二每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专人担任指导教师,每学期至少安排16学时.此外,还应举办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对毕业生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为加强就业指导学科建设,专门制定培养方案,组建就业指导教师团队,成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全方位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对不合时宜的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摒弃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模拟训练,强化实践教学.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学生要务实求是,切勿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一是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联系,签订协议,在对口企业设立实习、就业基地.二是要建设、完善就业服务平台.运用网络平台,建立qq群,微信,就业指导专栏,发布最新的就业信息,招聘信息,定期更新数据,为毕业生提供便捷服务.

4.4 加大保障力度,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构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长效机制

学院要成立就业工作小组,做到专人负责,动员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就业工作,要把就业绩效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指标体系,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多方位就业.一是要引进来.党总支书记牵头,邀请企事业就业单位,尤其是专业对口单位来院举办各种就业培训讲座,举办小型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应聘机会.二是要走出去.主抓就业的领导、老师每年到就业单位考察洽谈,为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还应积极联络已就业的往届毕业生,组建校友会,充分利用这一人脉关系,鼓励他们传帮带,开辟就业市场.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胡社荣.特色行业地质工程专业大学生就业与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5(2):89-91.

〔2〕张平松.地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与预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51.

〔3〕王家鼎.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4(4):29-32.

〔4〕马艳平.地质工程专业就业现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2(12):102-104.

〔5〕孟宪来.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地质人才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06(4):1-3.